田 然 (河南工业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 河南郑州 450001)
公共艺术参与社区再造的意义和策略
田 然 (河南工业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 河南郑州 450001)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城市化建设一样,都需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社区物质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再造与更新有利于社会持续、平稳、有活力的健康发展,公共艺术作为最强调大众参与特性的艺术形式,其倡导和介入可以最大限度的将良性文化理念植入市民生活,使艺术与市民社会的风俗活动完美结合,激发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社区文脉和历史风貌,在协助社区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公共艺术;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是指一部分人群在一定体制或契约的约束下所占据或生活的地域,这部分人群通常具有相近的经济水平、文化观念,或者存在相关的生存利益。另外,社区不同于商业区、工业区等其他社会功能分区,它要满足人们生存生活、协同合作、意识交流等多种需求。社区人口需建立一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亲密关系,组成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1]。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作用影响下,人们开始变得分散、疏离,传统乡土宗族社会下形成的家族、亲情关系,以及原有的生活秩序、价值观念被不断颠覆,居民之间生活交集逐步减少,人际关系开始淡漠,社区应有的归属感逐渐弱化。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在地块改造的基础上兴建的社区,更应该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对原著居民生活习俗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因此,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城市化建设一样,都需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社区的精神文明程度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这是构成其整体品格和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物质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再造与更新有利于社会持续、平稳、有活力的健康发展,公共艺术作为最强调大众参与特性的艺术形式,其倡导和介入可以最大限度的将良性文化理念植入市民生活,使艺术与市民社会的风俗活动完美结合,在激发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社区文脉和历史风貌,以及协助社区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很多城市村镇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改造与更新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并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涉及到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规划等领域。公共艺术作为承载文化最直接的艺术形态,在社区再造过程中通过对社区传统风俗遗存的研究和艺术表现,记载和传承社区文脉和历史风貌。并借此展现社区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别具一格的视觉形象。
“熙和府”小区景观设计项目位于河南开封,整体项目策划与开封的历史与古城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项目名称来看,“熙和”,有和乐,和睦快乐之意,符合中国人的心里夙愿;“府邸”作为北方民居的一种居住形式,过去是宅门大院,现在是百姓人家,因此,项目设计定位时考虑尊贵大气与舒适怡人之间的平衡。主入口区是整个园区中的亮点,考虑到北方生活习惯及审美需求,将此区域的色调做了调整,以暖灰色做铺垫,从大门两侧的石鼓、主入口两侧的特色山形水景,到正对大门的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的景墙,点点滴滴透出浓浓的中式韵味。景墙设计灰色花窗景墙在前,红色景墙依次向下、向后叠落,形成一种“迎”式,主题凸显,亮出整个区域的主色调,尽显府邸大气。
公共艺术的设计与设置可以起到协力社区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通过承载居民文化背景和审美喜好的公共艺术品设置,带动和整合社区环境及物质文明建设,促进培养和提高居民文化修养,这有利于社区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机构和相应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公共艺术介入社区再造建设过程,与打造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和提升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理想目标应该是同步的、整合的,并产生互动的过程,而绝非是各行其是的,单向孤立的短期行为。
社区作为市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环境,居民之间的互助互爱、共勉共进是其主要理念之一,公共艺术的成功导入可激发居民对社区理念的认知,其作品的公共参与特性还可以促进居民间的相互协作与对话。而且,作为居民共有财产的公共艺术品,其在环境中的维护需要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无形中调动和培养了居民平等参与社区公共活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让社区真正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的家园,记载和传承着共同的历史与记忆,使居民在情感上认同与社区确实存在不可分割的归属关系。郑州普罗旺世居住小区入口广场的方形木质休闲座椅体量“巨大”可同时供十几个人环绕而坐,而且兼备夜晚照明功能,成为居民在户外休息聚集使用的重要公共艺术设施;小区绿地池塘中的艺术喷泉和木栈道附件,因为景色宜人、感官体验丰富而成为年轻人和儿童喜欢游玩的场所。
所以,公共艺术参与社区的更新与再造,对于社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化的形成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社区基础环境的建设质量和居民公德文化修养的提高,与公共艺术能否成功导入并得到良性的生存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台湾美术史研究学者林保尧教授在论述公共艺术与社区公共文化关系时所言:“一个公共艺术的诞生,不仅有完成后的显性成长文化,还有未完成前的隐形耕耘文化。”必须在社会文化、制度创新、设计创新等方面做好充分的“施肥”“播种”工作,才能得到公共艺术促进社区再造的成功“果实”。
为了实现公共艺术建设在城市社区的更新与再造过程中充分发挥审美效应、文化效应、以及促进社会综合发展效应,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和辨析公共艺术相关理论,总结出公共艺术参与社区再造的对应策略如下: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族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件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品质是否优秀,导入社区环境是否成功,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一是自身的形式语言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二是作品与所在社区的人文环境、历史背景是否具有相关性和可对话性。这就要求公共艺术应该注重对社区所在地域文化资源的研究、发现和利用。从宏观角度看,由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造就的不同城市类型,如北京、西安等古都型城市,青岛、大连等滨海城市,丽江、拉萨等民族特色城市……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魅力和环境景观资源;从微观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资源包括自然地理资源、物种资源、人才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其中社会人文资源主要指地方历史文化遗存,例如古建筑、器具、服饰等的文脉,戏曲、绘画、剪纸、茶艺等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文化风俗。这些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有助于社区公共艺术具备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烙印,有助于建立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而寻求发展的能力”。然而在城市发展的现实过程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树木植被的伐弃造成裸露的土地被长期侵蚀和沙化,城市地下水含量日益减少,水资源严重短缺,垃圾废水处理系统不完善使环境污染加剧,这些情形都为社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带来长久、潜在的危机。另一方面,社区更新再造之前保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旧建筑、旧街道、古树名木等在改造与新建中经常被轻易地毁坏、解体甚至拆除。在西方17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筑和文化形态急剧变化,斯宾格勒对此感叹道:“成倍增加的兵营式的公寓和公用建筑从各方面不成形式的大量侵入衰落中的乡村,以拆除和重建的方式破坏了旧日高贵的一面……它标志着有机生长的终结和无机的、无限堆积过程的开始。在这类房屋中,灶神、门神、家神已无任何立足之地。”在斯宾格勒看来,这些房屋建筑只是源于需求和商业而建造的,并不是由于血统和情感而形成的。然而在如今美国中部地区居住的阿米什人,因为至今仍延续着其种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所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米什社区。这是一个拒绝在家中使用电灯、电脑、电话和汽车的族裔,国家电网和燃气管道被拒绝接入社区,他们采用太阳能发电,自己烧锅炉、使用汽灯,出行则用马车代替汽车。这样的生活方式虽然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却让他们生活的社区拥有了大片的牧场、成簇的鲜花、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池水和清新的空气,他们的社区中还随处可见人工制作精美的鸟屋,人类与鸟类真正做到了和谐相处,人与环境共荣共生。
在阿米什人社区中,草坪、鲜花、房屋、栏杆、风车、鸟屋……这些元素形成了自然的公共艺术景观,虽然像这个种族一样极端的生活方式在现今已很罕见,但是在维护自然生态、保护文化延续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失而不可复得的历史文化景观遗产,公共艺术的发展与走向必须注重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其开发过程中不可破坏社区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性建筑、街道和自然景观,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使之成为公共艺术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水体为主要设计对象的公共艺术作品要考虑对水体资源的循环使用和节能化运转;另外,公共艺术的开发和导入不能妨碍社区绿化建设,必须与社区生态资源相协调。总之,社区建设中公共艺术的发展要尽可能满足居民平等自由分享文化资源的目标,遵循以人为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如前文所述,社区环境建设包括物质环境的建设和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公共艺术的导入和落成一定要是符合社区建设发展的,是顺应居民生活需求的。在处理公共艺术与社区物质环境关系时,须注重其形态美学和物质服务方面与居民需求相适应,例如居民楼宅前步道与单元入口处建筑立面装饰的呼应关系,社区主入口标识性公共艺术品的视觉审美性和导向性的关系,公共艺术设施与老年活动场所、儿童游乐场、社区广场等重要功能空间的对应关系等等。公共艺术设施的导入也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社区特有的地形、地貌、水资源情况等地理条件进行设计,例如南京“天元吉第城”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结合坡地地形而设计的爬山廊,将挡土墙装饰美化设计成的景观墙;南京“天鸿山庄”居住区把原有的水资源进行改造和美化,营造出风格自然的池塘水景。
公共艺术无论是作为艺术标识物而存在还是为纪念历史文化事件而存在,其常常承载着社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属性,在落成之初即与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存在特殊的关联,那种单纯的为了美化而美化,为了装饰而装饰的纯粹表现艺术形式的作品是无法获得居民共鸣的,更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切实从环境的生态效益出发,从社区建设的人性化、持久化原则出发,才能达到公共艺术作品与社区环境协调共生的发展目标。
[1] 《上海跨世纪社会发展问题思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林保尧,《公共艺术的文化观》,(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7年版.
[3]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012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2B204);
田然(1979—),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艺术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