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超华
一、更新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爱的事业,它扎根于爱,而且是真爱,大爱。作为教师,只有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专业,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任劳任,怨投入工作,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优秀教师总是注重自己的形象、风度和仪表,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的高尚师德,人格魅力,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这样学生才爱听他的课,喜欢他的专业,亦即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才能一呼百应,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师生互动,携手攻关,才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天窗,掌握知识宝库的钥匙,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巧妙设疑,激发思维,点燃创新思维
首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设疑,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重点处质疑问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通过反复思考、推敲,能悟出其中道理,使知识活起来,通过训练变成能力,化为修养。在难点处设疑,能牵动学生思维,向知识的纵深处开掘。教师因势利导,相机点拨,要学生思维的触觉向着精深处上下求索,横切纵联,左右出击,如此层层进击,可以把学生思维练活,把人练聪明。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产生创新思维,产生创新的动力。
其次,要在关键处设疑。所谓关键处,即是知识衔接处的纽结点,这里承上启下,能引出很重要的知识点和新认识、新观点,能调动学生向纵深处突出、进取,能启动全体同学掀起探究的高潮,掀起一堂之争,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反复训练,坚持一题多解
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为师者要时时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随时看准火候,抓准契机,巧妙点击思维的闸门,教会他们换位思考,举一反三。一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恰当点拨,因势利导,让他们认识殊途同归,正反同解的道理。每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多方面考虑,全方位思考,激发出新思路,让智慧的火花闪烁起来,找出等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
比如,下面问题可用数种方法解决:一项工程,甲单独做正好按时完成,乙单独做延迟3天完成。今天,由甲乙合做2天后,余下的由甲乙独做恰好如期完成,问限期完成的是多少天?
结果,四种做法都能找出所求限期,条条道路通罗马,如此训练,能把思维练活,把头脑练聪明。
四、让学生参与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有道是:行行有术,寸寸是法。教法的改变和创新,可以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萌生创新意识。教学中时时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相机加大操作和训练的力度,让他们观察实物,了解身边的数学现象,尽量让其手脑并用,参与操作。比如,执教正方体的切口问题知识时,采取小组实验方法,让其通过观察实验去发现,探索切口图形,相邻两组相互对比交流,老师巡回督导,气氛异常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享受到了成功的幸福感。
数年来的实践告诉我,学生最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自己的主动和优势。于是,我严密构想,实行开放式教学,在理解教材、掌握重难点的情况下开展讨论、答辩,或开展小组比赛,单项对抗赛,由学生推荐、海选,产生评委,对各组种子选手发言或表现认真评论,最后由全班同学举手表决,选出优胜者,发放纪念品。再如,将正方体沿着棱展开成平面图形,到底会出现多少种不同图形时,先让同桌折叠剪裁,试试,各组可点将发言,到讲台演示,天长日久,弄成良好的习惯,使所学知识灵活起来,变成能力,化为修养。
2012年我到外地访贤取经,听了几位名师的数学课,深受启发,其中一条经验是:征集一道习题的新解法,即每教完一个单元,为复习巩固,夯实记忆,梳理知识,特地安排一节课征集本章中最欣赏的一道习题,可以是教师补充的例题,也可以是同学们推荐的,或辅导教材上看到的,每位同学抄录另册,大家共同讨论、鉴别、归纳,之后由课代表或优等生作总结点评。实践证明,此法行之有效,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所学知识,久之,养成了办事情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