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晴晴 张景兰 国生辉 冯纳婷
近年来,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年轻战士入伍前成长的家庭环境趋于复杂,来自单亲家庭与重组家庭的战士比重逐渐增加。早期研究就发现家庭对于人格的形成与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人格发展有着显著影响[1],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因素[2],并且与成年后的问题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3],而由于人格的关系,部分战士在军队这种特殊环境的高应激下会出现明显的适应不良、焦虑、抑郁、暴力倾向、自杀等现象[4-5],对于部队工作的进行及自身的发展均是不利的。作战部队是一个特殊群体,日常训练项目多、强度大,担负各项任务重,官兵处于长期应激状态,因此对作战部队的官兵心理素质有着更高要求,需要健康的人格及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应对繁重的军事训练及任务。为早期了解战士行为及情绪的倾向性,本研究考察了家庭类型与人格、心理健康的关系,旨在探讨不同家庭类型的战士人格及心理健康状态的特征,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准确掌握战士心理情况提供参考资料。
1.1 对象 在某基层作战部队中随机抽取战士1000人进行问卷测量。由心理科医师集中组织测评,统一指导语,告知测验目的,问卷现场收回。测评对象均为男性。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5份(97.5%)。其中,义务兵517人,士官458人;平均年龄(21.3±3.1)岁;一般家庭者871人(89.3%);单亲、重组家庭者101人(10.4%),其他家庭情况者3人(0.3%);父母离异后由父亲单独抚养的有24人,父母离异后由母亲单独抚养的有18人,父母离异后由父亲再婚抚养的有33人,父母离异后由母亲再婚抚养的有2人,父亲去世的有16人,母亲去世的有8人,寄养的有2人,孤儿有1人。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调查 采用自编问卷对战士进行文化程度、家庭、习惯、人际自评、户口类别等人口学因素调查。自变量分组包括:①独生(1组独生;2组非独生);②户口类别(1组城市;2组农村);③文化程度(1组小学初中;2组高中中专;3组大专及以上);④军衔(1组义务兵;2组士官);⑤家庭结构(1组一般家庭-即来自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等自然血亲父母健在且共同生活家庭;2组单亲家庭-包括父母离异后单亲抚养、父母去世;3组重组家庭-包括父母再婚抚养;4组其他情况家庭-包括寄养、孤儿等);⑥习惯(1组抽烟;2组喝酒;3组无)。
1.2.2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共88项条目,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 4个分量表分别计分。
1.2.4 症状自评量表(SCL-90)[7]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采用1~5级评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3 数据处理 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2.1 与家庭因素相关的一般情况分析 按家庭类型将战士分为一般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其他情况家庭4组。在以独生、户口类别、军衔、文化程度、习惯等人口因素分组中,户口类别、军衔与家庭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其中来自城市单亲家庭的战士相对来自农村单亲家庭的战士所占比例大,而来自农村重组家庭战士相对来自城市重组家庭战士比例大。义务兵中单亲家庭战士相对士官中单亲家庭战士比例大。
表1 不同户口类别、军衔的战士在家庭类型上的分布
2.2 单亲、重组整家庭与一般家庭战士人格特征比较 比较4组家庭战士的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掩饰性人格维度,结果显示精神质维度与家庭类型相关,单亲、重组及其他家庭战士的精神质得分均高于一般家庭战士,结果有显著性差异(F=2.71,P=0.04),其他维度未见显著差异。
2.3 单亲、重组整家庭与一般家庭战士心理健康比较 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7个因子得分及SCL-90总分与家庭类型相关,来自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其他家庭的战士在这7个因子及总分得分中均高于家庭一般的战士,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家庭因素相关的心理健康各因子与总分的方差分析(±s)
表2 家庭因素相关的心理健康各因子与总分的方差分析(±s)
家庭 n 总 分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 抑 郁 焦 虑 敌 对 恐 怖 偏 执 精神病性 其 他一般 871121.40 ±34.851.41 ±0.46 1.50 ±0.49 1.42 ±0.47 1.34 ±0.45 1.31 ±0.44 1.34 ±0.46 1.17 ±0.35 1.31 ±0.44 1.25 ±0.39 1.36 ±0.47单亲 66 128.17 ±43.491.48 ±0.51 1.58 ±0.61 1.49 ±0.52 1.39 ±0.52 1.42 ±0.56 1.41 ±0.54 1.23 ±0.38 1.43 ±0.59 1.33 ±0.47 1.42 ±0.55重组 35 138.69 ±51.561.56 ±0.65 1.68 ±0.61 1.66 ±0.72 1.58 ±0.70 1.47 ±0.52 1.41 ±0.59 1.34 ±0.52 1.53 ±0.68 1.44 ±0.62 1.64 ±0.64其他 3 164.33 ±74.801.86 ±0.95 1.97 ±0.55 1.93 ±0.55 1.93 ±1.10 1.93 ±1.10 1.67 ±0.73 1.57 ±0.65 1.87 ±0.98 1.77 ±0.81 1.95 ±1.15 F 4.43 2.48 2.54 4.06 3.72 4.41 1.16 4.07 5.09 4.26 5.39 P 0.004 0.059 0.055 0.007 0.011 0.004 0.322 0.007 0.002 0.005 0.001
家庭除了提供生活的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接受家庭影响是人类的本能行为之一。在本研究中发现精神质维度与家庭类型相关,艾森克认为精神质得分高者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缺乏情感、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好进攻、固执、倔强、喜欢寻衅搅扰、对人有敌意、有不顾危险的倾向等特点。有研究表明精神质分数高的人群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例如在王俊等人的研究中发现,高精神质是攻击行为学生的个性特征之一[8]。而在本研究中发现单亲、重组及其他家庭战士的精神质得分均高于一般家庭战士,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得分最高者为来自重组家庭战士。提示来自单亲、重组及其他家庭的战士可能相较于来自一般家庭的战士更有孤独感、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出现上述问题行为的倾向性。重组家庭战士得分高的原因可能为:由不同人口因素战士在家庭类型上的分布可以看出,重组家庭的战士多来自农村,由于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父母在离婚及重新建立家庭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孩子心理认识不够,或是不能很好的安抚其情绪或是心理创伤,相对于单亲家庭的战士,重组家庭的战士多经历了一次重大事件,加上父(或母)将精力分出组建新家庭,对孩子的投入减少,最终造成其人格中精神质维度得分高于其他组。
在不同家庭类型战士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发现,SCL-90中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7个因子得分及总分与家庭类型相关,来自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其他家庭的战士在这7个因子及总分得分中均高于家庭一般的战士,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映了来自单亲、重组、其他这些特殊家庭的战士与来自一般家庭的战士相比存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睡眠等问题,可能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不良的自我暗示、消极退缩、悲观、缺乏兴趣、神经过敏、坐立不安、猜疑夸大、思维易走极端等。其中,重组家庭战士在人际关系、抑郁、其他3个因子中得分明显高于单亲家庭,可能与其人格中精神质维度得分高相关,提示来自重组家庭的战士可能更容易表现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情绪,并且在饮食及睡眠等方面更易出现问题。
来自其他情况家庭即孤儿1人、寄养2人,这3人在人格的精神质维度中得分低于单亲、重组家庭,但心理健康状态方面,SCL-90各因子及总分得分均高于其余3组。家庭作用对于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结果提示对于寄养家庭或孤儿等情况的战士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维护其心理健康。
[1]马喜亭,李冉,邓丽芳.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人性观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73-1075
[2]余展,李江雪.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与其家庭环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37-639
[3]Brian K .Barber.Family,personality,and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92,54(1):69-79
[4]孙娟,李艳艳.新兵的心理健康与人格调查研究[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1,9(6):64-65
[5]Samuel Justin Sinclair,Iruma Bello,etc.The Suicide(SPI)and Violence Potential Indices(VPI)from th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validity in an outpatient psychiatric sample[J].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2012,22(1):15-24
[6]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12
[7]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31-35
[8]王俊,于毅震.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配对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