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校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源自对学校文化的认可,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近年来,全国上下兴起了大学校园建设的高潮,而新校区的建设一般是异地办学,甚至是荒地建校园,没有现成的高校文化底蕴。所以,有人戏称新校区是一片“文化沙漠”。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新校区的建设、学校文化精神的创新上下功夫。《易经·系传》曰:“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就大学而言,大楼是什么?器也!大楼重要,但绝不是大学的全部,更不是大学的目的。如果说新校区是大学发展迈出的一只左脚的话,那么你必须紧接着迈出另一只右脚,这只右脚就是文化。没有文化的滋润,大学就不会有质量,也就站不稳。欧洲的许多世界名校并没有集中的现代建筑,然而当你走进他们的院落或大楼,你就能感受到一种学府特有的那种知识殿堂的庄严和肃穆。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因此,在新校区规划和建设的初始阶段,就要着眼于学校原有深厚文化历史的渗透、融合和创新,为新校区优良校园文化的创建奠定基础。
一些高校原本是综合性大学,文科、理科互相影响、渗透,逐渐形成文理相互交融的发展态势,学生综合素质较强,毕业后相对于那些纯文、纯理高校的毕业生有相当大的就业优势。然而,当新校区局面形成后,文理被分开,起步几年,因相互渗透的底蕴尚在,综合素质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文理交融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学生能力的下降也降低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笔者建议“2+2模式”,打破文、理分开的局面,将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安排在同一校区就读,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安排在另一校区就读。这样就可解决文理分离引起的问题,使文科、理科学生相互渗透、全面发展,成为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
多校区办学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任何一所多校区办学的高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是现阶段所不可避免的。多校区办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经济运行、后勤保障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需要一步一步不断完善。同时,必须着力加强高校自身的内涵建设,不仅要因校因时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的规划建设,更要使这种外延建设为内涵建设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校区综合办学模式,加快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