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发展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以杭州为例

2013-06-28 16:55卞显红方琰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3年3期
关键词:核心区边缘杭州

卞显红,方琰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发展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以杭州为例

卞显红,方琰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把杭州西湖区、上城区等六大中心城区作为城市旅游核心区,把萧山区、余杭区等7区(县、市)作为城市旅游边缘区,以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接待人次作为测度旅游发展空间差异的指标,用标准差和离差系数分别衡量了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总收入与旅游总接待人次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并对差异形成的机制进行了分析。采用旅游相对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评价指数对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相对发展水平及旅游产业地位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散点图分析了杭州旅游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空间分异规律。

城市旅游核心区;旅游边缘区;空间差异;杭州

引言

城市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带来了城市旅游核心–边缘二元空间结构的形成。城市旅游核心区一般是指在城市市区范围内的城市旅游区域,城市旅游边缘区是城市旅游发展的腹地,包括城乡旅游交错地带与乡村旅游区等区域。汪宇明等国内学者对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1-14]。Pearce对带状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15]。Weaver分析了客观存在核心-边缘关系的主岛屿与从属岛屿旅游发展对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16]。Papatheodorou从旅游流角度探讨了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17]。Gladstone与Fainstein认为旅游活动在空间上分布极端不均衡,旅游业趋向于在中心城市高度集中,并以纽约与洛杉矶两大旅游城市为例对旅游业在两大旅游城市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形态进行了实证分析[18]。Krakover S对以色列1990年代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19]。Wanjohi Kibicho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对肯尼亚马林迪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20]。

陆林等相关研究者对旅游空间差异衡量及其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1-36]。

本文根据杭州行政区划分及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杭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布局情况把杭州市的西湖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滨江区、拱墅区6个行政区范围组成的旅游区域为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把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市、富阳市、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7个区(县、市)行政区范围组成的旅游区域为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本文对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经济与接待人次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旅游相对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等进行了研究。

一、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接待人次与收入分析

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接待人次与收入如表1、2。由表1、2分析:(1)在旅游接待人次上,杭州市1999-2011年13年间年均增速为9.40%,城市旅游核心区年均增速只有3.16%。旅游核心区主要开展的是城市旅游,虽然有的旅游者可能并未统计在内,但数字在一定呈上说明了这13年间旅游核心区旅游接待人次增速缓慢;(2)旅游边缘区1999-2011年13年间年均增速为13.88%,已成为杭州市旅游持续、快速增长的区域,其中萧山区、余杭区是城市旅游边缘区中快速增长的区域;(3)富阳市、临安市也是旅游高速发展的两大县级市,1999-2011年13年间年均增速分别为15.52%、12.48%,如何促进杭州旅游业进一步向西延伸到临安,向南延伸到富阳,并把临安与富阳作为杭州两大旅游发展增长极进行培育将对促进杭州整体旅游竞争力提升起到非常重要作用;(4)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接待人次上自2003年起已占全市的50%以上,2011年达到5 009.58万人次,占到全市66.91%,是城市旅游核心区的2.02倍,在旅游总收入方面占全市比例也呈递增趋势。

表1 杭州分县(市)旅游总收入(单位:亿元)

表2 杭州分县(市)总旅游接待人次 (单位:万人次)

二、基于标准差和离差系数的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一)标准差与偏离系数: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空间差异绝对与相对差异衡量

为了定量测度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总体水平,笔者将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城市旅游边缘区及边缘区7区(市、县)作为研究的区域(共9个评价单元),以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接待人次作为测度旅游发展空间差异的总体指标,用标准差(St)和离差系数(Vt)分别代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公式(1)与(2)中Yti为第i评价单位的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接待人次,N=9,Yt为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城市旅游边缘区及边缘区7区(市、县)、杭州市共9个评价单元的旅游总收入与总接待人次的均值。

(二)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空间绝对与相对差异衡量与分析

由表3分析:(1)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在旅游总收入差异上,2000-2011年间,绝对差异逐渐增大,由2000年的绝对差异值51.962升高到2011年的237.133,这在一定呈上说明,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业规模上,核心区占绝对优势,边缘区相对核心区的绝对差距还很大;(2)2000-2011年间,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由2000年的相对差异值2.013降低到2011年的1.31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发展速度较快,旅游发展实力在逐步提升,虽然与核心区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但由于旅游边缘区旅游区位条件的改善及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用地,经过12多年的发展,与核心区的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

由表4分析:(1)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在旅游接待人次差异上,绝对差异逐渐增大,由2000年的绝对差异值528.892升高到2011年的1 420.99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接待人次上与核心区的绝对差距在逐步扩大; (2)2000-2011年间,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由2000年的相对差异值1.596降低到2011年的1.02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在旅游接待人次上与核心区的相对差异在缩小,边缘区凭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尤其是杭州边缘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到访。

表3 2000-2011年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总收入旅游绝对与相对差异衡量

表4 2000-2011年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总人次旅游绝对与相对差异衡量

(三)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旅游空间差异趋向缓和的主要形成机制

1.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上,杭州旅游边缘区相对于核心区具有优势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杭州分区(县、市)旅游资源类型及数量如表5。由表5分析:(1)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资源占有绝对优势,国家1A-5A级旅游区数量上,城市旅游边缘区占杭州市的比例为83.78%;(2)城市旅游边缘区在浙江省旅游强镇(乡、街道)、浙江特色旅游村、浙江省四五星级农家乐等3类资源类型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淳安县还是中国旅游强县,乡村旅游与小城镇旅游极具特色;(3)城市旅游边缘区拥有3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旅游也相对发达;(4)城市旅游边缘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占杭州市77.78%,工业旅游与乡村旅游也相对发达。

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资源丰富,相对于城市旅游核心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虽然由于旅游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旅游者到访概率降低,在旅游接待人次上很难与旅游核心区相比,但旅游资源优势使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具有与核心区协同发展的旅游资源基础。

2.杭州旅游核心-边缘区域旅游企业空间分布相对均衡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杭州分区(县、市)旅游企业空间分布如表6。由表6分析:(1)杭州市旅游企业总体上国家A级旅游区大多分布在城市旅游边缘区;(2)城市旅游边缘区五、四星级等高等级饭店分别有11座、16座,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接待设施水平较高;(3)国际、国内旅行社主要集中分布在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尤其是旅游边缘区出境社只有5家。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企业,尤其是旅游区与旅游饭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丰富,等级也较高,为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接待设施基础。

表5 杭州分区(县、市)旅游资源类型及数量(截至2011年12月31日)(单位:个)

表6 杭州分县(市)旅游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主要旅游企业空间分布(截至2011年12月31日)(单位:个)

3.旅游发展理念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开始谋划整个大杭州旅游大发展

杭州城市旅游发展从20世纪初以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独轮发展模式逐渐演变到整个杭州市全面发展的阶段,并逐步形成了“三江、五湖、一山、一河、一溪、三址”(“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五湖”:西湖、千岛湖、湘湖、临安青山湖、余杭南湖;“一山”:天目山;“一河”: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一溪”: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址”:南宋皇城遗址、跨湖桥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的大杭州旅游格局,体现了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的旅游文化形态,在地域空间上显示出多核、多极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态。

杭州把自身休闲旅游产业定位为国家级休闲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要发挥杭州旅游产业规模大、产业融合度高、体制灵活性强的优势,探索杭州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融合促进结构调整,在培育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社会资源的融合发展。杭州城市旅游业发展目前以城带乡实施旅游全域化发展,在“旅游西进”的基础上,探索杭州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新模式,构建大杭州旅游全域化发展的新格局。杭州城市旅游全域化发展理念为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缩小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发展差距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相对发展水平及旅游产业地位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笔者把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各区(市、县)旅游总收入(市区旅游总收入作为城市旅游核心区旅游总收入,并作为1个评价单元,城市旅游边缘区各区、市、县作为独立评价单元)相对杭州各区(市、县)旅游总收入平均值的比率用作衡量各区(市、县)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指标(表7);把相对于各区(市、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用作衡量其旅游经济产业地位指标(表8)。

表7 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边缘区分县(市)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

表8 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边缘区分县(市)旅游产业地位指标(单位:%)

(一)杭州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区(市、县)旅游相对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由表7分析得出:

(1)2000-2011年12年间,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旅游相对发展水平最高(2011年为5.09),第2位萧山区(2011年为0.99)相对于第1位的旅游核心区差距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相对于边缘区旅游相对发展水平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2)余杭区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自2004年以来有较大程度提升。2000-2004年基本上位于末位,弱于建德市、临安市、富阳市、桐庐县、淳安县等市(县)。随着杭州市近几年打造杭州环城市游憩带,余杭区作为环城市游憩带的核心区域,重点打造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湖区与余杭区共有)、杭州良渚大美丽洲文化旅游综合体、超山国际旅游综合体、径山茶文化旅游区及一些乡村旅游增长极(余杭山沟沟旅游区等)。余杭区以良渚文化为特色,发展城市近郊休闲旅游,以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杭州环城游憩带核心区”为中心任务,在杭州整体旅游空间中,其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逐渐得以快速提升。

(3)建德市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基本上处于末位,富阳市与淳安县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近年来,富阳市将旅游形象定位于“山水富阳,运动休闲”,确立以富阳历史文化为依托,富阳自然山水风光为特色的旅游发展基本指导思想,抓住融入大杭州旅游和打造“运动休闲之城”的发展机遇,重点发展以富春山水为基础,以三国文化为灵魂,以龙门古镇、龙门山为龙头的系列景区产品。同时,依托永安山滑翔伞基地、龙门山青少年户外运动示范营地、黄公望运动休闲主题公园、富春山居高尔夫球场以及东洲岛的游艇生产基地、黄公望运动休闲公园和华宝斋文化村等实施城乡统筹全面发展,并将其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富阳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具有特色的运动休闲旅游资源为其旅游发展注入了生机,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相对于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其他区(市、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淳安县主要依托千岛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及杭黄(黄山)高速铁路旅游交通大通道的建设,加快旅游业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型升级的步伐,以建设浙江省省级旅游经济改革实验区为契机,积极构建千岛湖镇、千岛湖国际商务度假中心、中国青少年小球培训基地、姜家影视文化小镇、羡山旅游度假中心等五大旅游综合体,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淳安县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近年来得以快速提升,2011年位于杭州边缘区7区(市、县)第3位(2011年为0.36)。

(4)临安市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临安市虽然有5处国家4A级旅游区,并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临安市具有优越的生态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以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以浙江省科创基地、太湖源国际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园、太湖源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东部商务休闲旅游区;以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东、西天目山为依托的中部生态文化旅游区;以大明山、柳溪江、浙西大峡谷、清凉峰、湍口温泉等丰富旅游资源为依托的大西部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区,最终将临安打造成为长三角独具魅力的山地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是生态利益,而不是经济利益。虽然临安市在杭州整体旅游空间中相对于其他区(市、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低,但其显著的生态效益不是旅游经济效益所能相比的。桐庐县与临安市相似。桐庐县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主要为:构建三大板块、六大基地:以富春山水观光旅游为基础,以养生度假、森林探险、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富春江旅游板块;以山水林洞观光为基础,以生态体验与民俗文化为特色的瑶琳旅游板块;以水上观光、运动养生与山地度假为主的分水江旅游板块;同时大力推进分水江运动休闲基地、大奇山旅游休闲基地、富春江滨水休闲基地、瑶琳乡村风情基地、白云源高山湖泊度假基地、天峒山森林疗养基地六大休闲基地建设。

(二)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经济产业地位的差异分析

由表8分析:(1)整体上,杭州旅游产业地位保持稳定状态,2000-2011年12年间基本上稳定在15%左右。杭州市旅游产业地位持续稳定在15%左右,这与长江三角洲其他相关城市的旅游产业地位近10年来已获得显著提升不同(卞显红,2008)[26],这在一定程上说明杭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相对于杭州其他产业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这需要深入考虑其中的因素。

(2)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产业地位得以稳步提升(指数从2000年的6.21%提升到2011年的11.98%),这与杭州市旅游空间发展战略密不可分。杭州市自2000年以来提出了“旅游西进,城市东扩”发展战略,2010年以来又提出了杭州旅游全域化发展战略。杭州在旅游发展理念上,紧密树立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统筹发展战略,深入贯彻杭州制定的“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有关政策,深度挖掘西部5区(县、市)(临安市、富阳市、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式、项目立体式开发,打造新的杭州旅游增长极,建立以“休闲旅游都市-中心服务城市-旅游风情小镇-旅游特色乡村”为框架结构的大杭州旅游发展格局。在这些旅游空间发展理念指引下,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业发展获得了长足进展,产业地位逐步提升。2011年,淳安县旅游产业地位指数高达37.88%。

(三)杭州旅游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空间分异规律

本文以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明显属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及旅游产业地位也非常高的区域)7区(市、县)2000-2011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均值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均值,绘制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空间分异性图(图1)。

以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水平的均值(1.9721,0.1219)为参考值,

由图1,笔者把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为:(1)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高、旅游产业地位低:萧山区、余杭区处于此类型。萧山区、余杭区作为紧邻杭州中心城区的两大旅游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高,其中萧山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 445.9187亿元。虽然旅游收入147.86亿元,但相对于发达的国民经济水平,旅游产业地位指数自然相对较低。萧山、余杭两区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较高为其旅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因为旅游经济总量达到一定水平,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旅游政策制定、旅游土地供给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模式下,一些优势资源会向旅游业倾斜,从而促进其旅游产业大发展。(2)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低、旅游产业地位高:淳安县、桐庐县处于此类型。淳安县与桐庐县两县旅游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较高,虽然在整个杭州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杭州在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上确定了“一核(城市旅游核)、一极(淳安县千岛湖旅游增长极)、两圈(环都市休闲游憩圈、杭州都市旅游休闲圈)、两轴(三江两岸生态旅游发展轴、沿杭徽高速公路旅游发展轴)”的旅游空间结构。一极(千岛湖旅游增长极)为淳安县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柱,奠定了淳安县较高的旅游产业地位。桐庐县为杭州三江两岸及沿杭徽高速公路两大旅游发展轴的重点旅游节点之一,以“潇洒桐庐,富春江山水”为主打旅游形象,打造以富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观光旅游、商务会议、休闲度假胜地。桐庐县旅游资源是县域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奠定了其旅游支柱产业的优势地位。(3)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低、旅游产业地位低:建德市处于此类型。建德市与桐庐县在旅游资源等级与禀赋上相似,但由于桐庐县得益于瑶琳仙境旅游区开发较早,建德市旅游知名度不及桐庐县。虽然建德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桐庐县相近(2011年GDP,建德市与桐庐县分别为224.0123亿元,233.5219亿元),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桐庐县(2011年旅游总收入,建德市与桐庐县分别为20.5亿元,49.4亿元)。建德市旅游发展在杭州区(市、县)中不论是在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还是旅游产业地位均较低,而其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区位条件并不是处于劣势地位,如何提升?这需要认真思考。(4)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均一般:临安市、富阳市处于此类型。临安市与富阳市旅游经济相对发展水平在杭州市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中位于中位,要优于桐庐县、建德市;旅游产业地位也位于中位,要优于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市与富阳市是与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距离较近的两大旅游发展区域,是杭州环城都市游憩带的核心区域,具有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随着杭州城市经济的扩张及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临安市与富阳市在杭州轨道交通规划中,近中期均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达),临安市与富阳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并促进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

图1 杭州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各区(市、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旅游产业地位的空间分异性

四、结论

本文对杭州一副省级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不同区(市、县)之间的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本研究把杭州西湖区、上城区等六大中心城区作为城市旅游核心区,把萧山区、余杭区等7区(县、市)作为城市旅游边缘区,以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接待人次作为测度旅游发展空间差异的总体指标,用标准差和离差系数分别衡量了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总收入与旅游总接待人次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发现这两大指标绝对差异在扩大,相对差异在缩小,并从杭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旅游企业空间分布、杭州旅游全区域均衡发展理念等方面分析了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在旅游总收入与总接待人次总体差异逐渐趋于缓和的主要形成机制。

本文采用旅游相对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评价指数对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相对发展水平及旅游产业地位空间差异进行了衡量与分析,并采用散点图分析了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空间分异规律。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旅游相对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要远远高于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的相关区(市、县)。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相关区(市、县)旅游相对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空间差异分析对正确认识到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各区(市、县)旅游空间差异水平,并探寻旅游空间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与调控杭州城市旅游产业空间规划布局及分析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2, 22(3):372-375.

[2] 谢元鲁.论市域旅游的中心-边缘结构及旅游要素配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6):93-99.

[3] 严春艳,甘巧林.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3, 23(4):371-375.

[4]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24(6):757-763.

[5] 张河清,成红波.“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衡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68-71.

[6] 翁瑾,杨开忠.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197.

[7] 卞显红,王苏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分析及其联合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 史春云,张捷,尤海梅,李东和,王艳.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2(6):631-639.

[9] 吴信值,黄翔,胡召芹.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武汉城市旅游圈构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8(1):55-58.

[10] 卞显红.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基于协同发展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67-71.

[11] 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10(3):62-66.

[12] 黄细嘉,黄贵仁.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九江红色点缀型旅游区的构建[J].求实,2011(11):61-64.

[13] 龙良富,黄英.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珠中江旅游合作研究[J].特区经济,2011(1):164-166.

[14] 叶新才,袁春.泉台旅游空间发展:核心-边缘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95-98.

[15] Pearce D G.Tourism Today:A geographical analysis[M].London: Longman Press,1995:1-222.

[16] Weaver D B.Peripheries of the peripheries:tourism in Tobago and Barbu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2):292-313.

[17] Papatheodorou A.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sor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1):219–237.

[18] Gladstone D L,Fainstein S S.Tourisn in US global cities:a comparison of New York and Log Angeles[J].Joural of Urban Affairs,2001,23(1): 23-40.

[19] Krakover S.Tourism Development-Centres versus Peripheries:The Israeli Experience during the 1990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97–111.

[20] Wanjohi Kibicho.Tourism Development in Malindi:An Analysis of Core -Periphery Relations[J].Journal of Tourism,2009,5(1):17-34.

[21] 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 25(3):406-411.

[22] 周玉翠,陆玉麒,谢江红.我国国际旅游的区域差异[J].经济问题探索, 2005(9):39-42.

[23]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32(3):32-43.

[24] 张海霞,张旭亮.区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特区经济,2006(2): 216-218.

[25] 王凯,李华,贺曲夫.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63-67.

[26] 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62-297.

[27] 陈智博,吴小根,等.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8, 28(6):1064-1067.

[28] 陈晓,王丹,等.辽宁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经济地理, 2009,29(1):147-152.

[29] 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江苏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1):23-28.

[30] 马晓龙,保继刚.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J].人文地理,2010,25(1):105-110.

[31] 周彩屏,戈冬梅.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 2010,30(2):345-350.

[32] 齐邦锋,江冲,刘兆德.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5):98-102.

[33] 方忠权,王章郡.广东省旅游收入时空差异变动分析[J].经济地理, 2010,30(10):1746-1751.

[34] 席建超,甘萌雨,等.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总体趋势与区域差异:1996 -2005年[J].地理研究,2010,29(4):737-747.

[35] 汪德根,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 31(5):528-536.

[36] 丁旭生,李永文,吕可文.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河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2):106-108.

Analysis on Spatial Tourism Development Difference and Forming Mechanism between Urban Core and Peripheral Tourism Areas in Hangzhou

Bian Xianhong,Fang Ya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This paper assumes that central Hangzhou such as county of West Lake,Shangcheng are core tourism areas,while other districts such as county of Xiaoshan,Yuhang are regarded as peripheral tourism areas.Total tourism income and total tourist receipts are assumed as indicators of tourism spati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n this paper,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the deviation coefficient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of total tourism income and total tourism receipts between core and peripheral tourism areas in Hangzhou.This paper adapts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tourism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ourism industrial statu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rela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s and the different tourism industrial status between core and peripheral tourism areas in Hangzhou,and also explores the law of the difference by scatter plot analysis.

tourism core areas;tourism peripheral areas;spatial difference;Hangzhou

F590

A

1674-3784(2013)03-0034-08

[责任编辑:吕观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790005)

2013-03-01

卞显红(1974- ),男,安徽寿县人,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城乡发展与规划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规划、旅游企业管理等;方琰(1989- ),女,江西上饶人,浙江工商大学2012级旅游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核心区边缘杭州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杭州院子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杭州旧影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松萝山茶园现状及发展建议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