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至2011年中国节事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与展望*
——基于国内三大旅游类主流期刊

2013-06-28 16:55杨婕王春雷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3年3期
关键词:会展文献旅游

杨婕,王春雷

(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江苏无锡214153;2.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

2002至2011年中国节事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与展望*
——基于国内三大旅游类主流期刊

杨婕1,王春雷2

(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江苏无锡214153;2.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

节事产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使得节事管理越来越获得业界的认可和重视,并因此在高校中开设会展管理专业,而且在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中呈上升趋势。自从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月批准第一批高等院校设立会展专业,本科专业名称是“会展经济与管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对于节事活动从不同地角度进行大量研究。从国内三大主流期刊——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中挑选出以中国节事为研究,尤其侧重于大型节事研究的文献。然后对选取的文章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者所属地域和节事研究的时空分布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中国节事研究的特征、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为中国和国外学者、业界专业人士进行节事研究提供启示。

节事;研究方法;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

一、导论

主要受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大陆各地节事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举办的各级各类节事活动在6 000个(次)左右[1],这些活动扮演着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收入以及塑造和推广当地形象等一系列重要角色。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学者对节事活动的研究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中国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上分别以“节事”、“节庆”为关键词,从2002年进行文献查询,共检索到142篇相关文献,其中,《旅游学刊》于2009年第1至3期设立了“大型节事与旅游”专题笔谈来探讨国内节事发展各方面的问题。此外,根据对CNKI中国优秀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查询,从2004年至2011年,共出现了3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专门研究节事活动的博士论文也有1篇。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我们发现,中国学者们在研究节事活动的相关问题时,对部分基础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其直接表现是,与节事或事件旅游相关的概念名目繁多,有些概念相互包含、交叉,有些则相互矛盾,经常使用的概念有“事件”、“节庆”、“节事”、“节事活动”、“节庆活动”、“节日活动”、“节庆与事件”、“节事旅游”、“事件旅游”、“节庆旅游”等。例如,张彬彬认为,事件旅游是以各种事件的举办、发生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按内容,可以将事件旅游划分为博览展会型、文体赛事型、节庆活动型、商务会议型[2]。胡洁和叶盛东提出,广义的节庆活动包括8大类:文化庆典、文艺娱乐事件、商贸及会展、体育赛事、教育科学事件、休闲事件、政治/政府事件和私人事件。也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界定节庆[3]。例如,戴光全认为,广义的节庆等同于节事,包含展览会、体育赛事和商贸活动;狭义的节庆主要指节日,在每年固定时期开展[4]。值得指出的是,从总体上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都开始认可戴光全和保继刚所提出的,“节事”是“节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的简称,在英文中称为Festival &Special Events(FSE)[5]。本文也以此作为本文所研究“节事”之定义。

由于在近10年中国的节事活动发展迅速且类型多样,学者们运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节事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相应属性及特点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措施。基于现有文献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多角度的研究成果主题十分广泛,涉及节事影响、节庆与旅游、节事营销、节事产业与管理、节事运营、节事关系和节事教育等不同层面。但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省市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节事活动数据库,这对于开展节事研究和在不同地区之间开展节事活动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

此外,中国学者的研究重点侧重于大型活动,例如,2005年至2009年,共有52篇学术文章研究世博会与城市发展[6],但小型节事活动却不受学者们青睐,以小型节事为案例的学术文章比较少,这对于小型节事活动的运营、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与国际事件研究领域的状况类似,中国学术界对节事活动影响的研究侧重于经济方面[7],但对节事活动的社会、文化影响却很少关注。事实上,节事活动的成功和长期举办必须考虑节事活动带来的社会文化、环境改变、社区影响及其遗留问题[8]。

随着节事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节事行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然而,在节事管理方面,中国教育部批复的本科专业名称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科名称为“会展策划与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节事教育的内涵。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187所高校开展会展专业(包括本科和专科),学生规模达到10 176人[9]。国内众多学者对中国会展教育的趋势、会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等做了研究。例如,刘大可、张文和王向宁以中美两国的会展管理教育作比较,指出中国会展管理教育缺乏起主导作用的教育主体、会展管理职业化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科研队伍。通过近十年的实践,中国部分高校也摸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0]。王春雷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五方面阐释了项目驱动型的专业会展人才培养模式[11]。

得益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节事产业和节事管理教育蓬勃发展,随之而来出现了各种现实问题,这些值得国际学术界关注。另一方面,近几年,在国际事件研究领域开始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但数量仍然是凤毛麟角。为了让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节事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以及中国节事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本文致力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中国学者在节事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是什么?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节事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2)中国学者研究节事产业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3)近期,中国节事产业发展和节事研究将呈现出哪些趋势?

二、文献来源与分析

本文的文献来源和研究步骤如下:(1)选取在中国旅游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3种学术期刊《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①为文献来源,通过在CNKI中以“节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到168篇相关文献(包括2009年第1、2期的12篇笔谈);(2)在168篇文献中剔除会议通知、笔谈、宣传、记录等非论文文献,并以“有署名作者、关键词和具体研究方法”为标准,共得到81篇论文;(3)对Getz提出的节事研究内容的分类方法进行修正,进而将上述文献的关键词按6大类和23小类进行分类统计(表1)[12]; (4)在分类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内容分析,以探明中国节事研究的基本状况、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内容

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确定某一领域在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趋势[13]。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中国节事研究的主要热点集中在“节事产业与管理”(39.51%)和“节事旅游”两个大类上(18.52%),共占关键词总数的58.03%。除此之外,中国学术界还比较关注“学科研究”(14.81%)和“节事影响”(13.58%)。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整个节事研究领域中,“节事教育”大类受关注度最低,这与中国节事产业和会展教育迅速发展的现状极不相称。

从关键词的小类分布情况来看,对“节事产业与管理”、“节事旅游”等大类细分内容的研究,关注度明显不均衡,例如,“节事的运营”(16.05%)和“节事的消费”(12.35%)共占“节事产业与管理”相关文献的71.88%。中国节事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出现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节事的运营”(16.05%)、“综述及展望”(13.58%)和“社区关系”(11.11%),共占所研究文献关键词总数的40.74%。对“节事吸引物”(6.17%)、“游客消费与体验”(6.17%)、“节事产业”(4.94%)和“节事与旅游的互动”(4.94%)也有所涉及,但热情不高。对“市场营销”(2.47%)、“教学方式方法”(2.47%)、“志愿者”(2.47%)和“节事产品”(1.23%)关注度较低。此外,关于研究方法、主客关系、生态环境影响、组织者/赞助商和节事目标的研究几乎为零。

由此可见,中国节事研究的内容趋向于集中在几个大类,并且,研究工作也主要放在热点小类的部分主题上。这种“片面化研究”的现象导致一些非热门话题无人研究或关注度较低,如“节事的生态环境影响”、“节事目标”、“节事产品”和“赞助商”等,然而这些方面都是节事活动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节事活动的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4]。

表1 《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节事研究文献关键词频次分类统计(2002-2011)

(二)研究方法

根据Earl的观点,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实验、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和非接触性研究4种[15]。中国学者袁方提出,研究方法主要有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其中,实地研究包含个案研究和社区研究;间接研究包含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档案分析等。结合节事研究的特点,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分类标准是实验研究、统计调查、实地研究、间接研究、案例研究和文献研究[16]。

根据对上述81篇文献的研究方法的分类统计结果,“统计调查”在中国节事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49.38%),然后依次是“文献研究”(20.99%)和“案例研究”(18.52%),而“实验研究”(3.7%)、“实地研究”(2.47%)和“间接研究”(4.94%)等方法在中国节事研究中未得到广泛运用(图1)。

从动态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节事研究在2005年以前所使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几乎仅有文献研究方法,并且多为内容分析。2005年后,节事研究的方法开始多样化,不仅出现了间接研究法中的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而且案例研究法得到广泛运用,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众多中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节事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此外,有部分节事研究文献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梁圣蓉以分析城市会展旅游发展动力为基础,构建城市会展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结合层次分析法,揭示了武汉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17]。李艳、闻扬和崔琳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悉尼奥运会举办前、举办中和举办后澳大利亚各项旅游指标的变化,揭示了大型节事对当地的积极效应,并借鉴澳大利亚政府所做旅游促销战略,对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相应建议[18]。

概括而言,目前,中国学者对节事研究方法的采用不均衡、不全面,但随着节事活动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节事研究方法在中国学术界的传播,节事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总体趋势是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越来越多。

(三)研究者所属地域

统计结果显示,以全国7个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为分类标准,中国节事研究者所属地域主要集中在华东(43.87%)、华南(18.59%)和华北(14.87%)地区,共占77.33%;西南(2.97%)和东北(1.49%)地区的节事研究者则较少(表2),这主要是因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区域经济和旅游业发达,教育科研水平高,因而影响力较大的节事活动主要聚集在这些地区。此外,各区域对节事研究的关注大部分始于2003年,并且在2007年以后均有稳步发展趋势,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和举办有直接关系。

此外,通过对中国节事研究人员所属单位进行统计,作者发现,大部分节事研究的作者来源于高校,其中,本科类院校比例高于高职类院校;其次分别是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前者的代表如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后者的代表如北京市旅游局。从不同机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情况来看,中国节事研究中的合作多发生在高校之间,其次为高校教师与研究机构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但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较少。这对节事运营者的管理和研究机构的节事研究水平提高都有一定不利影响。

图1 《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节事研究文献研究方法对比

表2 《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节事研究者所属地域分类(2002-2011)

(四)节事研究的时空分布

通过对81篇文献的统计可以发现,在2002年之前,中国节事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只有1篇由朱承蓉在《旅游科学》上发表的关于会展与旅游的文章[19]。自2003年起,中国节事研究开始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并且旅游学者迅速成为最重要的研究力量之一。在随后3年(2004-2006年)间,中国节事研究文献数量虽有一些变动,但总体来说,研究文献的数量还是呈总体上升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随后的5年时间(2007-2011)里,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节事研究文献的数量继续稳步上升。

按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可以将节事研究分为6个层次。根据统计结果,中国节事研究的地域范围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国家层面,分别占到35.71%和9.52%。其次是社区层次,占4.71%;省级、地区和国际层次的节事活动研究在现有研究中所占的比例很少,总占8.34%(表3)。由此可见,在中国现有节事研究成果中,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平衡且比例差别较大,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城市层面,对国家和社区范围关注较少,对省份、地区和国际层面的关照更加不够。

表3 《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节事文献的研究地域范围(2002-2011)

三、结论与讨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近10年来,中国节事研究无论在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研究地域范围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主要与全国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政府与相应节事管理机构的支持、学术界对节事产业的关注等有关。

(一)在研究内容方面

中国学者对“节事产业与管理”和“节事旅游”两个大类关注度最高。在小类上,“节事的运营”、“综述及展望”和“社区关系”深受中国学术界青睐,但其他方面的研究显得不足,如“节事产品”、“市场营销”和“志愿者”等,特别是有关大型节事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节事活动的主客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尚为空白。另外,不少研究是建立在对某城市的具体节事活动的案例分析基础上的,但研究节事活动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文献却不多,深入研究两者互动关系的就更少,这对中国节事活动的管理和节事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现有节事研究文献在内容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研究覆盖范围不全面、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理论研究与实践有较大差距、创新研究成果较少等方面。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

近10年来,中国节事研究方法逐步从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基本特征是2005年之前,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节事研究综述及展望、节事产业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2005年之后,开始逐步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如重要性-绩效分析(IPA)、问卷调查、回归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法等,从不同角度对节事运营、节事旅游和节事消费等更丰富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另一方面,中国现有节事研究文献的资料主要来源于论文、书籍、报刊和官方统计,深度访谈、实地调查等采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方法使用却不多,这对节事研究结果的可行性有一定负面影响。例如,目前在研究节事活动的经济影响时,中国学者多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统计法,并且多属于宏观研究,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在今后,中国节事研究应该灵活、创新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更多地采取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使得研究内容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在研究者所属地域方面

从所属地域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节事研究者主要来自于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这和上述3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节事活动举办数量和教育科研水平直接相关。鉴于此,国内不同地区的节事研究者之间应加强交流,以促进国内不同地区节事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进而提升中国节事研究的整体水平。同时,中国节事研究者需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对节事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节事活动不同影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例如,将三重底线方法应用于节事活动价值和影响的评估。此外,中国节事研究应该加强不同所属机构之间的合作,尤其是高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以此来加强节事产业的产学研合作。

目前,中国节事研究的大部分文献都主要集中在城市层面,对社区、国家和国际等层面关注不够。而且,社区、国家等层面的现有研究集中在居民感知、社区关系等方面,对社区长远发展、主客关系、志愿者、节事产品、旅游业营销等主题关注很少,这不利于中国节事研究的总体发展,也降低了理论研究对节事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因此,中国节事研究应加强社区、国际等地域范围的研究,并更多关注于大型节事对社区、举办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不是一味地侧重于大型节事活动所带来的旅游业影响和经济影响。

四、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文以《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3份在中国旅游界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为文献来源,分析了中国节事研究的基本现状、主流方法和发展趋势,对国际学术界了解中国节事研究及节事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然而,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节事研究本身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和多学科的研究[19],因而即使上述3份期刊是中国旅游研究的重要期刊,也并不能代表中国节事研究的全部,在地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刊物中也有一些节事研究方面的论文发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将其他刊物中的节事研究文献包含在数据库里,以期更全面、客观地分析中国节事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其次,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对中国节事研究中的主要文献进行深入分析,也没有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空分布等进行立体式的分析。

本文研究发现,目前,在中国举办的节事活动类型多样,特别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对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节事活动的策划、运营、市场营销、现场管理和影响做细分的研究和总结归纳渐成趋势。在这方面,中国节事研究者遇到了与国外同行相同的问题。例如,可以运用“问题-行为-影响”的三阶段框架分析节事活动的策划和管理环境,运用网络治理(Governing by network)方法研究节事活动中的“多主体-全过程-混合目标”,运用三重底线法评估节事活动对举办地的综合影响等[21]。此外,随着中国节事产业的日益成熟,各省市将建立完整的节事活动数据库,这将有利于开展不同城市节事活动管理或节事产业发展的对比研究。

注释:

①《旅游论坛》的前身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戴光全.中国节事旅游:发展.问题.展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14.

[2] 张彬彬.城市事件旅游活动的地域差异[J].旅游科学,2003(4):35-37.

[3] 胡洁,叶盛东.重大节庆活动对打造城市名片的影响[J].旅游规划与设计,2011(2):46-52.

[4] 戴光全.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及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26-31.

[5]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J].旅游学刊,2003,18(3):26-34.

[6] 高峻,诺伊.斯考特,罗伊.拜伦坦,等.中国-澳大利亚旅游发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244.

[7] 余青,吴必虎,殷平,等.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开发与管理[J].地理研究, 2004(6):845-855.

[8] 张丽,郭英之.重大事件的旅游效应分析及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5 (18):170-172.

[9] 丁萍萍.2012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Z].2012年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会展业创新发展对话活动,2012.

[10] 刘大可,张文,王向宁.美国会展管理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科学,2003(1):1-4.

[11] 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10, 24(6):84-92.

[12] Getz,D.Special events[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Ltd, 1991.

[13] 何日取.基于CSSCI的社会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2005-2006)[J].学海,2009(2):185-189.

[14] Hede,A.Managing special events in the new era of the triple bottom line[J].Event Management,2007,11(1/2):13-22.

[15] Earl,B.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M].UK:Wadsworth Publishing,1989.

[16]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9-52.

[17] 梁圣蓉.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评估[J].旅游学刊,2008,23 (10):76-81.

[18] 李艳、闻扬,崔琳.悉尼奥运旅游后续效应分析及对北京奥运旅游的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748-751.

[19] 朱承蓉.会展与旅游[J].旅游科学,2002(3):24-26.

[20] Getz,D.Event Management&event tourism[M].New York: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1997.

[21] 王春雷.国外重大活动经济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08(4):88-96.

Research Progress,Methodologies and Prospects of Festival& Special Events Research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1:Reviews of Three Mainstream Tourism Journals in China

Yang Jie1,Wang Chunlei2
(1.Faculty of Tourism,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xi 214153,China; 2.Tourism Department,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s the festival&special events(FSE)industry has grown fast in China,event management has gradually got the common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by Chinese industrial practitioners,hence an independent academic discipline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courses.Since the first undergraduate program of event management,named MIC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as officially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in 2004,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scholars,besides tourism researchers,have carried out abundant research around various event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its impacts.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three mainstream tourism journals in China,including Tourism Tribune,Tourism Science and Tourism Forum,and analyzes the content and focuses of existing research in China on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especially major events and the main methodologies applied.This paper makes a deep review of the typical literature from research contents,research methods,territories of FSE researchers,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SE studies,then pinpoints the main features,the inadequacy and the trends.The authors hope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a kind of enlightening to Chinese domestic researchers and professionals in this circle,also be used as a helpful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event researchers and industrial professionals.

festival&special events;research method;tourism tribune;tourism science;tourism forum

F592

A

1674-3784(2013)03-0081-07

[责任编辑:谌世龙]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一般课题“无锡地方节事及节事旅游的发展态势及影响效用探析(WXCY-2012-RY-001)”

2013-02-08

杨婕(1987- ),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助教,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会展旅游、节事管理;王春雷(1977- ),男,湖北人,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目的地营销、城市发展与节事管理。

猜你喜欢
会展文献旅游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