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较之于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配备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探索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模式,以期能够推而广之,应用于其他人文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 比较研究 培养模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在培养教学、科研岗位所需人才的同时,大力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我国从2009年开始扩大了对专业学位这种职业性、应用性明显的学位的招生规模,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也包括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育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尚属新生事物,还处于摸索阶段,它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两种培养模式并存发展是未来的趋势,同时它也是研究生高等教育满足个人、社会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是二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导师配备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下面就从几个方面以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全日制教育硕士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为例,对二者的差异进行考察,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人文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路子。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比较研究
1、培养目标的差异。所谓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研究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达到应有的要求和规格标准。学术学位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授予个人的学术称号,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明显的学术指向性,它为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培养教学科研人员,培养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学者。他们应具备开拓进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们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规律;全日制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学位水平相当的同级学位,它以实践为方向,培养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高度的职业道德。他们运用理论改造客观世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动社会发展。
具体到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与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培养目标上,前者在中国语言文学各个领域从事基础性研究,文学文本的分析、语言规律的探索,也包括探索如何将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形成一定的体系以及形成怎样的体系,以便更好地通过教育传承给下一代,这也就涉及到了语文教育。他们是语文教育的规划者,考察语文教育到底“教什么”的问题,哪些内容是精华需要一代代传承;后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具体实践,他们探索由前者甄选出来的精华如何更好地传承到下一代,他们是语文教育的实施者,他们更新教学方法,开拓教学思路,在语文教育中重点考察“怎么教”的问题。
2、课程设置的不同。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这也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对两类学位的课程设置也应有所差别。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是科研人员,培养这类人才关键在于传授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同时注重培养本学科领域内学术研究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在公共必修课基础上,将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者有层次有关联地进行合理搭配。其中专业学位课涉及到与本学科联系更紧密的基础理论、方法学、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它们按一级学科范畴设置,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学科知识面;专业必修课是形成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核心课程,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对深化学科理论知识起着关键作用[1];专业选修课使学生们更好地选择各自的专业研究方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强调综合性,在学科知识掌握上较之于学术型研究生要更全面。在课程上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在培养过程中以授课和课堂训练为主,科学研究为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同时,由于专业学位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与专业对口的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毕业后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中去。
具体到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与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全日制教育硕士而言在课程设置上也基本应该遵循着上述原则。中国语言文学下设各二级学科专业方向以各自学科特点设置专业课程。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则应对中国语言文学各个二级学科知识都有所涉猎,并且关键在于将其与语文教育有机融合,因为在中学语文教学层面对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各个方面都会有所涉及。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这就要考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涉及、中学语文教材解读等应用性课程来予以解决。
3、导师配备指导上的差异。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学术型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异,这也就规定了两类研究生在导师配备和指导模式上也相应地存在差异。
学术型研究生主要承担着创新知识和发展学科的责任。导师首先要做到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根基,在指导过程中主要是导学和导研,培养学生的学术敏感性,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活动。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导师配备上除了要有理论学习的导师外还应配备实践教学导师,即双导师制。这种双导师制借鉴与高等职业教育,这样更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要求的任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导师同样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还要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特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有一定了解。同时实践教学导师应是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以指导实际工作为主。这种研究生双导师制既有利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同时对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存在着种种差异,因此在整体的培养模式上也应有所区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达到如此完美的程度,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的培养模式框架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理想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子。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当下虽然我国已经确定了硕士生教育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转变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战略,但是全日制专业学位在社会认可度、课程设置、导师配备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们仍以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为例,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出几条建议,以期能达到一定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的应用性特点。由于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应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具体课程中除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外,涉及到语言文学领域的知识则要突出其中国语言文学各二级学科方向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联,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这也是其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区别所在。下面列举一些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应开设的理论课程及其与各二级学科课程的对应关系,当然具体的课程名称和课程设置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一下调整和变通。
由上表可以看出,所列举的课程基本涵盖了中学语文教材的各个模块。与学术型研究生各专业课程不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课程更具应用性,更贴近中学语文教学。除此之外,还应设置例如: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等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将来走上教学一线后的教学能力。
2、切实落实双导师制联合指导机制。目前在导师配备上,大部分高校仍旧采用“两个班子,一套人马”的模式。大部分导师兼顾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且在指导方法上没有明显区分,缺乏针对性。在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仍采用学术研究和学术能力的模式,这也就淡化了对其实践能力培养。
针对这一问题,具体到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育硕士的导师配备上除了配备校内学术型导师外,还应聘请高水平的中学一线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指导。目前特别是师范类院校文学院大多具有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及在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两类学生。在职教育硕士大多是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其中不乏教学精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由在职教育硕士担任全日制教育硕士校外导师,这样可以互相促进,一方面提升全日制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在职教育硕士的理论水平。总之,健全双导师制,在对全日制教育硕士指导中,以校内学术型导师为主,校外实践型导师参与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及论文选题指导工作。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以达到双导师制的最佳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强就业指导。2009年下发的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实践原则上不少于一年。这就要求各高校要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实践条件。如上文所说,我们依旧可以利用在职教育硕士这一资源,将学生送入他们所供职的学校进行教学实习,并与这些中学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协议。这样,高校通过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提供长期可靠的教学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中学接收研究生到校实习,对中学的教学工作也是一种提高和促进。这是一种对于高校和中学而言双赢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增强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终更要以就业和服务社会为目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除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外,还应起到就业指导的作用,通过在中学的实际感受,关注中学教学的发展,进一步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同时,通过就业情况的统计和学生就业之后的反馈,学校也能针对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为培养更优秀的中学一线人才打下基础。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和不足。但是它与学术型学位并驾齐驱,互利共存,这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有责任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开拓探索有助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新路子,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注释:
[1]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
参考文献:
[1]胡玲琳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4期。
[2]张圆圆 《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3]胡玲琳.潘武玲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9期。
[4]叶宏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22期。
[5]褚宏启 《我国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走向的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作者简介:王烨,男,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实习员,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