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摘 要:鲁迅的小说有着强烈的批判色彩与救世信念,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中国人并不是懦夫,以自己的笔尖证明中国正在崛起,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以及文学造诣。从《阿Q正传》到《祝福》再到《药》,许多的作品都反映出了鲁迅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刻又仔细的研究思考,论文仅以《药》为代表,从夏瑜与华小栓的悲剧命运为切入点,浅析之中蕴藏的鲁迅关于国民性批判的问题。
关键词:鲁迅 药 国民性 批判
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探索与批判是他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主要关注的焦点,他的小说创作中透露出强烈的渴望救赎人民奴性心理的表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成为他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显示出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先驱者的启蒙主义思想。其中,一篇以揭露国民劣根性,表现知识分子悲剧命运与吃人的封建礼教为中心的作品——《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描写的是发生于清末的故事,揭示出人民无法理解革命者的麻木冷漠的灵魂。鲁迅在作品中将人物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性格鲜明,反差强烈:夏瑜所代表的是敢于同封建势力抗争的坚贞不屈、忘我牺牲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这也是“鲁迅小说中唯一一个反对封建而壮烈牺牲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华老栓一家人则代表麻木、顺从的下层群众。纵观历史,封建统治两千年来横行中国大地,最底层人民已经变成了逆来顺受,不思反抗的奴仆,安于现状,不知进取。对于流血牺牲的革命战士并不理解,甚至近乎冷眼旁观。
一、旧社会普适性的国民形象和劣根特性
“华老栓们”作为典型人物具有典型社会的典型性格,体现出了旧中国具有普适性的国民性征。
首先,国民劣根的价值观念。华老栓所代表的底层社会人民,一直遭受封建剥削制度的压迫,对于所处社会的政治与制度毫不关注。“华老栓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便是以家庭利益为中心,带有严重的封建小农经济特点。他们对家人以外的人与事表现冷漠,对于革命者的流血牺牲,当然不会感到惋惜。革命者鲜活的生命沦为“老栓们”的饭后谈资,甚至于想从中谋取利益。如原文中一段“……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这是刽子手康大叔的话,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革命者没有同情,甚至想从中敛取财物,企图用他们的热血换来钱币或家人的健康。
其次,国民劣根的个性特点。我国社会的底层人民长期受压迫,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点——冷漠麻木,逆来顺受。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加强,民众就如线轴一般,被名叫“封建君主制度”的丝线越缠越紧,扭曲变形,形成了一种病态的社会政治观与价值观,也形成了扭曲的民族个性,即使这丝线由于过紧而崩断,也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其正常“形状”。
二、劣根性的批判与救赎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以犀利的笔锋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封建思想残余对人民的荼毒与伤害,揭穿了国民劣根的根本症结所在,力图对衰落不堪的中国进行彻底救赎。
第一,鲁迅先生在《药》反映的众多国民性质之中,主要批判的便是国人的麻木愚弱的个性特征。华老栓一家为了拯救儿子而用革命者的鲜血作为药引,刽子手康大叔为了得到金钱而用革命者的鲜血沾上馒头高价出卖,为贪图小利,榨出一点油水而剥下革命者衣服的阿义,就连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也依旧不能理解夏瑜,甚至为儿子这样被处死感到羞愧。不得不说这部小说中的人民身上存在着强烈的愚昧迷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改变国民性的深刻思考。同时,在文章的最后“……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也表明鲁迅先生对中国革命胜利心存希望,中国革命必将后继有人。
第二,鲁迅先生还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国民的“看客”现象。旧社会中的人性冷漠,变成了鲁迅先生笔下强烈批判的对象。“……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看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是夏瑜被杀的情景,鲁迅将围观的看客比喻成一只只被提着脖子的鸭子。既形象地写出了“看客”们的丑陋,又写出了这些“看客”也是被无形的力量牵制着,形成了这种冷漠的形象。揭示了横行多年的封建礼教,犹如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掐住了民众的喉咙,使他们抻长脖子,一声不发,只能成为敢怒不敢言的看客。
第三,鲁迅先生还通过尖利的笔锋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奴性”心理。经过两千年的封建洗礼,中国人似乎把奴性当作了自己的本性,盲目听从。所以,当革命者出现后,更多的人带有一种不理解和鄙视的心理,从华老栓听信所谓“人血馒头”治肺病的偏方,到民众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再到夏四奶奶对儿子被处死的态度,无一不说明“奴性”二字的根深蒂固。鲁迅极力批判旧中国“奴性”心理,只有去除了人性之中的“奴性”,中国革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民主、自由的社会才会真正建立起来。
鲁迅先生通过他尖利的笔锋为我们展示了二十世纪初充满弊病的旧中国,在小说《药》中,我们可以从华、夏两家的姓氏上看出鲁迅赋予的深刻含义,华家、夏家,合起来为“华夏”二字,何谓华夏?意谓中国。两家儿子都悲惨去世,意味着若还像“华老栓们”一样愚昧无知、麻木无仁,中国便会走向灭亡结局。华家的儿子吃了夏家儿子的鲜血,中国人吃了中国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制度“吃人”的本性,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百害而无一利。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借此将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引申升华为整个社会,整个中国的矛盾层面上,他的国民性批判具有巨大的前进性与前瞻性,对于当时迷茫愚昧的旧中国有着启蒙精神的作用。
此文仅以《药》来浅析旧中国愚昧吃人的封建制度,体会鲁迅及其作品对于改造国民性,发展新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借鉴学习价值,他的思想将永不磨灭。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7周年,谨以此文,向鲁迅先生致敬。
参考文献:
[1] 丁尔刚.鲁迅小说讲话.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2] 杨义.鲁迅小说综论.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3] 浙江鲁迅研究学会编.鲁迅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4] 封云如.从中心词“生命”再谈国民性批判——对《药》的另一种解读.安徽文学.2009.
[5] 莫莉.鲁迅乡土小说的国民性特征.文学教育.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