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
- 老舍对“国民性”书写的开拓与反思
性人物,在对待国民性这个严肃的话题上,很明显与鲁迅先生相比较,老舍的观念更中国化一些。之所以在国民性这个问题上与鲁迅作比较,是因为在20、30年代的中国,人们对于国民性的书写亦或是讨论甚至是批判,一直是文化界的主流意识和主要话题,也就是对国民性书写的开拓与反思,一直引领着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的浪潮之一,本文试图对老舍“国民性”书写的开拓与反思进行阐述。【关键词】老舍;国民性书写;开拓与反思【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8期2023-07-12
- 梁启超“新民”观考释
败后,梁启超从国民性改造、国民人格现代性入手,提出了“新民”观。其主要内容是“新民权”“新民德”,即应兴民权,开民智,挣脱政治专制禁锢,注重法治的构建,兴女学,“以群术治群”,公德私德并举培养权利本位的新国民,培养冒险精神和独立个性,树立民族自信。梁启超“新民观”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了晚清政治体制的发展进化,激起近代民主革命的火花,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梁启超;国民性;人格;现代性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
西部学刊 2023年7期2023-06-15
- 《二马》的国民性思想研究
封建传统文化的国民性弊端。老舍将“他者”置于一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情境中,叙述异国故事,刻画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思想意蕴。《二马》对国民性的精准剖析、对留洋读书人的描绘,以及对“东方主义”的批判和对爱国救亡运动的呼吁,直至今日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文章对《二马》的国民性思想展开研究。关键词:《二马》;老舍;国民性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31 《二马》的创作背景1924
艺术科技 2022年10期2022-05-30
- 浅析日本国民性之实用主义
性深植于日本的国民性之中。本文着眼于日本实用心理的形成原因和性格特征以及该特性的表现等方面,通过分析日本的实用主义来探究日本的国民性,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为两国跨文化交际提供有益启示。【关键词】 日本;实用主义;文化;国民性【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9-0106-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
今古文创 2022年19期2022-05-21
- 孤独的启蒙者
作;启蒙主义;国民性鲁迅先生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其价值都是难以估量的。长期以来,大众对鲁迅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对个体生命的存在、国家民族的命运、国民性的思考的深刻性都表现出其思想的深邃,其超前性甚至是很多思想家都无法超越的,他的思想散现于他的文学作品之中。鲁迅的杂文在创作数量上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而其小说创作的数量非常有限。但是鲁迅小说所体现出的价值并不低于杂文。因为鲁迅是以小说走进“五四”新文学运动的,
雨露风 2022年12期2022-02-13
- 鲁迅“国民性”思想与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研讨
行批判,这种“国民性”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开展中国文化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开展鲁迅“国民性”思想与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研讨,站在“国民性”思想的角度看待历史发展进程与现代化社会背景,剖析人性的本质,探寻中国文化复兴的前进方向,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思想;中国文化复兴;自信引言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中,对于国民劣根性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其评价内容十分严苛,但是在仔细分析其作品及精神内涵时,能够发现其对于中国不断进步是充满希望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2021-12-06
-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对于特定时期的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在他的研究中始终立足于现实主义立场,对旧中国积存已久的社会问题始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清醒的认识,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创作了非常多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在他的小说里面有先行者、觉醒者以及麻木不仁者等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通过重点对封建制度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进行剖析,将处于最动荡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出来,对于知识分子在那个时期所具有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在推进中国历史前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视。关键词: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2021-11-18
- 林语堂海外书写中的“吾民”
世纪30年代的国民性书写,这种国民性书写可以用现实、中庸、悠闲加以概括,国民性的特征源出于中国的中庸哲学,中庸是国民性的核心特性,现实是国民性的基本特性,悠闲是国民性的外显特性。基于《生活的艺术》文本,简要概括林语堂先生海外书写阶段的“国民性”表述,从中可以看出,林语堂先生的国民性书写是20世纪国民性研究的另一种声音,值得研究者投以特殊的关注。关键词:林语堂;海外书写;国民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2-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2期2021-10-07
- 论《呼兰河传》的国民性解剖主题
析《呼兰河传》国民性解剖主题,在概括分析小说中小城人国民劣根性和冯歪嘴形象独异性基础上,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从启蒙和生存的视角思考其内涵意蕴。小说在刻画小城人生存困境和悲剧中揭露和批判其劣根性,同时在儿童视角的感受和作者成人视角的思考描写中凸显冯歪嘴形象体现的在生存困境中挣扎的原始生命强力、乐观顽强精神和积极反抗追求。萧红对小城人有批判有悲悯,在对小说和现實人们生存出路渺茫的悲苦绝望中,又力图给予希望,探寻出路。此主题继承于鲁迅,透过国民性从内部审视反思传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2021-09-06
- 从日漫作品看校园欺凌的社会文化成因
日本社会文化;国民性近年,有关校园欺凌的日漫大量涌现,从发生原因、心理探究、欺凌方式、后果影响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为中心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本论文通过前三类日漫,对日本校园欺凌的社会文化成因进行探析。1. 影响被欺凌者的因素1.1集体主义源于江户时代的“村八分(むらはちぶ)”这一社会陋习,要求村民的各种行为以村规为准,与他人步调一致,如若破坏,就会遭到全村的孤立。于村落度过一生的村民,其一生有最重要的十件事,一般需要大家互相的帮助。而被孤立的村民因为受到整个村
锦绣·中旬刊 2021年5期2021-01-28
- 创作中战争文化的影响力量
:战争;创作;国民性;家庭伦理一、戰争对老舍及其创作的影响老舍,生于北京西城护国寺街小羊圈胡同,父亲舒永寿是一名保卫皇城的护军,老舍一岁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父亲为了民族气节,更为了一个腐朽不堪的王朝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老舍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2],丈夫去世后,时不时有内战、兵变,满城血光火焰,一家上下要吃要喝,全凭母亲一人横着心担起来,正是有了一个惨淡酸涩的童年,最终造就了老舍那颗刚强而伟大的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期2020-10-21
- “黄祸论”与晚清民初知识界的国民性焦虑
要:在中国国民性问题视阈中,“黄祸论”既是景深,更是国民性批判的触发因素。在晚清民初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黄祸论”与进化论在中国近代个体的觉醒之维中绾结纠缠,催生了近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民性问题。考察严复、鲁迅等人与“黄祸论”的关联史实可知,具有鲜明种族主义色彩的“黄祸论”始终作为一个凸兀的文化镜像而存在,在客观上加剧了中国知识界的精神焦虑,并被纳入进化论和国民性探索的总体视阈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引了国民劣根性批判这一总体取向。关键词:“黄祸论”;进化
三峡论坛 2020年5期2020-10-15
- 严复与陈独秀关于新民论之比较
民论,主张改造国民性,其相同之处在于二人都有民族危亡的历史紧迫感,都是以文化為切入点进行国民性的改造;其不同点在于严复采取了翻译介绍西学,创办学校、报纸,以个体的形式进行改造;而陈独秀则是在继承严复有关进化论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重视实践、强调革命,创办《新青年》,发动新文化运动,建立先进革命组织,让工农劳动者成为改造国民性主力军的共同改造。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有两人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因素,也有时代差异的因素。关键词:严复;陈独秀;新民论;国民性;异
西部学刊 2020年11期2020-09-02
- 《祝福》的反讽与荒诞意味
首,自私冷漠的国民性也是其推手,就是新思想和新文化也帮不上忙,当然,祥林嫂自己也负有一定的责任。要想拯救祥林嫂,就需要摆脱传统伦理的囚笼,需要重建善良、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还需要有自我的提升和超越。关键词:《祝福》 反讽 国民性鲁迅及其创作既创造了新文学新形式,也确立了新文学的美学意义。《狂人日记》拥有文学史和美学史的创新地位,作为《彷徨》开篇之作的《祝福》也具有这样的成就,只是《彷徨》在艺术上的成熟掩藏了其思想史和美学史的价值。鲁迅在创作完《补天》之后
名作欣赏 2020年8期2020-08-25
- 从饮食文化角度探究日本的国民性格
体现的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关键词:国民性;饮食文化;日本料理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156-02一、稻作与日本国民的集体意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降水量多,适合水稻生长。水稻是日本最主要的农作物,而长期以来日本人又以大米为主食,因此,稻作在日本饮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公元前3世纪以前,日本人一直过着捕鱼打猎和采集果实的生活。到了弥生时代,大陆的水稻种子和先进的稻作技术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6期2020-08-12
- 广场舞的国民性解析
键词:广场舞;国民性;个体意识;存在感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122-03中国大妈的广场舞,不但在国内成为牵动国民神经的重大社会现象,并产生了相当的“国际影响”。目前的评论则体现为一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劝架”模式,一方面肯定大妈们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精神交往等需求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对其扰民的行为提出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建议,诸如限制时段、音量、场所,甚至人数等等。与媒体的这种暧昧态度截然相反,现实
西部学刊 2020年5期2020-06-27
- 论美育思想对“国民性”的援引
伦理观场域下,国民性问题,是探究如何实现国民自身发展与进步。教育救国,承担着唤醒麻木国民、使其重燃生命热情的重担。美术,承担着国民性改造的重担。蔡元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映射了德国各大学教育宗旨秉持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蔡元培美育的核心,是培养个人对美的判断。关键词: 美育 蔡元培 国民性一、“国民性”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一)历史背景旧中国国际形象——从强盛转为落后。1822年52岁的黑格尔曾对当时的旧中国给予了负面评价,他认为:“中华帝国是
文教资料 2020年3期2020-03-26
- 白纸上的一抹红色
的人性探索是对国民性的批判,而两代人观念价值的割裂是历史的哀伤。陈映真的探索精神,展现了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坚韧风骨,发人深省。关键词:《赵南栋》 观念代沟 国民性 陈映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映真创作了《铃珰花》《山路》和《赵南栋》这三篇“对五十年代的台湾历史进行反省思索的政治小说”a。《赵南栋》是一篇政治小说,不仅书写了社会现实,而且从更深层次反映了台湾的政治时局。创作政治小说是需要勇气的,这也侧面反映出陈映真的大无畏精神。然而《赵南栋》又不仅仅是一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6期2020-03-01
- 讽刺延伸,时代思索
引发着大众对“国民性”和时代的思考。关键词:《阿Q正传》 文学艺术 讽刺 国民性一、影片“画外音”下的讽刺意味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就像将破碎的花瓶重构,而将《阿Q正传》进行电影改编,导演并未大量地改造。编剧陈白尘在电影中加入“画外音”,极大地还原了原著的文学品格。影片以鲁迅坐在房间里思考的镜头开始,既吸引观众,又尊重原著。小说《阿Q正传》中,作者的议论是表现阿Q形象的一个手法,所以仅仅运用语言和动作来构成电影中阿Q的形象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是失去阿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5期2020-03-01
- 剖析老舍作品《四世同堂》中的国民性批判
同堂》里面对于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在小说里面老舍塑造了像丁约翰这种已经丧失了国民性的人物,对于这些人物的反思与批判,这就是老舍基于对国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以及对于当时北平在沦陷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塑造出更加有血有肉的小说人物。对于这些小说人物所产生的这种悲观的心态,以及其国民性的消失等,老舍都通过《四世同堂》都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与思考。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国民性老舍在《四世同堂》的这一部小说里面,其实更多的是采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1期2020-02-12
- 鲁迅《风筝》中的哀叹新解
恶,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關键词:《风筝》 剖析自我 悲哀觉醒 社会之哀 国民性《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象征手法表达20世纪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鲁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深刻、也最复杂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自己所处时代的政治活动中一以贯之的激烈而坚韧的态度,使他始终居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前列。这位思想深刻的巨人以他独有的敏锐感受着自己的内在矛盾,那种精神痛楚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1期2019-11-26
-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研究述论
国近代社会提倡国民性改造,并对国民奴隶性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关键人物,对国民奴隶性的揭示和批判,是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方案的主要基础。梁启超对国民奴隶性问题有完整而系统的认识,为晚清改造国民奴隶性思潮提供了完整的范本,为改造国民性思潮奠定了理性的基调。关键词:晚清;奴隶性;国民性;梁启超目前学术界对于晚清知识分子对国民奴隶性问题的研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时间上从戊戌维新一直持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思想渊源方面,张锡勤认为中国人自己开始自觉地揭
文存阅刊 2019年26期2019-10-21
- 讨论日语谚语折射出的“酒文化”内涵及其国民性
究,并分析了其国民性,加深了对日本文化的探索与理解。关键词:日语谚语;酒文化;内涵;国民性前言:谚语大多由民间语言组成,朴素短小,却蕴含着大道理,能够反映出大多数百姓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思维判断、价值观念等。因此,对一个民族谚语的研究与探索,可以更加贴近该国家的生活实际,对日本“酒文化”的内涵及国民性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一、日语谚语中折射出的“酒文化”内涵日本酒起源于绳文时代中期,最初用咀嚼的方式酿酒,起名为“口嚼酒”,主要用于供奉神灵[1]。后续“曲种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2期2019-10-21
- 国民性改造与新时代青年公共精神培养探究
摘 要:国民性改造作为伴随近代以来中国变革崛起的重要命题,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针对时代需求改造国民性,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要命题,而其中青年的公共精神培养成为了重中之重。关键词:国民性;公民教育;公共精神;教育近代以来,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局面,无数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着眼于我国民众的国民性,在他们的倡导下不断推行近代的“国民性改造”。其大致发轫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一部
汽车世界·车辆工程技术(上) 2019年4期2019-10-19
- 黄春明前后期国民性批判的对比分析
乡土文学传统中国民性批判的主题,这一主题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有不同程度的显现,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感情也有所不同。关键词:小人物;国民性;批判;劣根一、哀其不幸:前期对农村小人物落后思想的揭露和悲剧命运的哀挽基于对乡土生活有着深深的眷恋,黄春明前期创作的农村题材作品中对小人物的悲悯关怀要胜过谴责批判。这一时期黄春明对农村小人物劣根性的揭露是带着一种同情和哀伤的,批判也是温和而有节制的。他对农村小人物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侧重于他們身上保留的封建历史文明积淀物,传达的
速读·上旬 2019年4期2019-09-10
- 从乡土性到“国民性”的再讨论
乡土社会中的“国民性”在当代社会是否进化的问题。关键词:乡土社会;乡土性;国民性;当代社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作为本书所有内容的出发点和总基调,可以看出,乡土性并不是中国所有阶层的特性,但却是中国传统社会里最基本的特性。乡土性的基层社会,受限于空间上的相对固定性、封闭性,时间上的相对单一性、静止性,村落内人际关系的熟悉性和村落间人际交往的孤立性等特性,以及人们相对自我性的价值判断标准(书中作者并没有明确指出),诸种社会特征都是从乡土
神州·中旬刊 2019年7期2019-08-01
- 梁启超《新民说》研读综述
要:梁启超针对国民性改造的思想集中体现于他的代表作《新民说》,并且《新民说》中大部分文章写于梁启超思想由激进到趋于成熟稳定的阶段。本文经研读《新民说》,剖析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其特有价值与对后世的影响,最后提出它对提高当代“国民性”所具有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主要内容;独特价值;后世影响;国民性自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至1902年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梁启超反思自己原先的主张,得出结论:“欲维新吾国,先维新吾民。”[1]205遂在1902年至1906年,以“
北方文学 2019年18期2019-07-25
- “丑陋国民性”下的女性存在
,她们是“丑陋国民性”下独特的女性存在。关键词:莫言;女性形象;悲剧;国民性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环境对人物的塑造影响极大。莫言通过典型的环境塑造了一批典型的女性形象,他的作品触及了中国乡土人文中人性最困苦的一面,同时也是最百折不挠的一面,呈现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从传统到现在的变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在莫言所创作的一个个荒诞但却真实的背景环境中,更是具体倾注在每一个人物形象上,特别是莫言所独具匠心的描绘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
艺术科技 2019年1期2019-07-23
-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视为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重要文本,关于“国民性”的探讨亦成为鲁迅小说研究的焦点。然而,鲁迅小说对“国民性”的展现不仅在于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更在于揭示当时国民作为“人”的一种最深刻而普遍的痛苦——从“国民之弊”到“国民之痛”。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深入小说人物的肉身和心灵世界,在“痛苦”这一核心视域之下重新阐释鲁迅小说对“国民性”的表现及其超越时代的真正意涵。关键词:鲁迅 《呐喊》《彷徨》痛苦 国民性鲁迅小说的突出成就在于塑造了一批被深刻烙印上“国民性”的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6期2019-07-22
- 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关于国民性的海外书写
堂一部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海外书写,在《生活的艺术》这部作品中,林语堂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反映了林语堂对中国国民性的思想与态度,是现代文学中海外书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国民性一、引言林语堂是一生中多次在外旅居,1919年至1923年在国外求学,1936年旅居美国,在美国进行文学创作,在不同的时期因环境的改变,其创作风格也有所变化。在林语堂的自传中,他自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最大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
青年时代 2019年7期2019-05-13
- 论《呼兰河传》的国民性书写
大到反思整体的国民性。小说第一章强调了呼兰河小城的空间分布,“泥坑”这个重要意象是空间认识的题眼,它是一种抽象的批判精神。但是,萧红所持有的温柔的悲悯情怀,不允许她的尖酸与怒目,她仍旧给呼兰河和沉浮的中国留下了一点刚强的生命意识。关键词:萧红 泥坑 看客 国民性 生死观萧红出生于一个北方小城呼兰县,不到20岁时,就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期间历经诸多曲折辛苦,并开启了一生颠沛流离的命运。1940年春,萧红来到香港,贫病交迫。在此时写成的《呼兰河传》里,她回
祖国 2019年2期2019-03-08
- 日本国民性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
意识,文章拟从国民性的视角出发,分析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中市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关键词:日本;垃圾分类;市民参与;国民性中图分类号:X5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9)06-0020-09DOI:1014156/jcnkirbwtyj201906003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呈现出数量巨大、类型复杂的特点。为了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垃圾处理的相关
日本问题研究 2019年6期2019-01-22
- 试论鲁迅小说里的“鲁迅气氛”
氛;精神气氛;国民性一、引言“鲁迅气氛”是鲁迅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塑造[2],表达自己内心情怀报复的渗透与体现,通过对“鲁迅气氛”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体会鲁迅小说精神。鲁迅小说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鲁迅气氛”主要包括“愤”、“冷”、“孤”“热”的四个特点,每一篇都能体现作者内心独有的情怀,鲁迅的小说与其它小说不同,往往体现冷漠、热血、孤寂同时又具有愤懑,表达着鲁迅在儿时对封建礼制的批判;身为留学生对国民劣根性的不满;身为革命家对渴望战争胜利的
赢未来 2018年19期2018-12-21
- 国民性的反思与重构
”启蒙者“改造国民性”的“立人”主题,并提出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以期破解国民性的死局,培养“新民”,建立“人国”。关键词:《驴得水》;国民性;立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114-03戏剧《驴得水》[1]带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大胆与无情,将剧中所有人都置于良知的天平上,不露声色而又准确迅速地将匕首刺入人物的内心,把每个人物的灵魂陈列出来,让观众与读者见证这些灵魂的困惑与矛盾、丑陋与渺小。《驴得水》所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8期2018-07-09
- 从针信仰看江户初期日本人的即物主义价值观
关键词:针祭 国民性 民间信仰 即物主义一.“针祭”的原型和在日本的变迁“针祭”在江户时代初期由中国传入日本,而后在日本各地广泛传播,于江户时代中后期达到兴盛。针信仰在日本的建立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更结合了本国固有节日事八日以及民间淡岛信仰,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推崇和发扬。针祭的中国“原型”---社日针祭的原型是中国的社日。社日,顾名思义就是以社祀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1”社神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产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5期2018-07-08
- 五四前后《东方杂志》对“文化罗素”的译介
文化关系、中国国民性、“德、赛先生”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前途等,都交付罗素,并借罗素之口再次迂回表达。迎接罗素是一次寻找思想外援的自觉文化活动,也是一次中西文化对话的重要文化事件。《东方杂志》对罗素的译介,还是当时知识分子“无限制尽量输入”西学,并做“绝对的自由研究”文化试验的一部分,意义十分深远。关键词:《东方杂志》;罗素;译介;中西文化;国民性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5-0073-071920年1
江汉论坛 2018年5期2018-06-04
- “东方主义”批评话语视阈中的鲁迅国民性批判研究
批评话语与鲁迅国民性批判发生必然关联。“东方主义”批评话语在两个方面促进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研究新局面的出现。首先,“东方主义”理论的输入引发论争,而论争双方的理性最终促使鲁迅国民性批判研究趋向理性,具体表现是:鲁迅国民性批判最终成为被审视对象,解构与建构相向而行,殊途同归。其次,“东方主义”批评的方法、视角与观点促使国民性批判研究的深化:相关观点及知识考古促使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渊源探寻的深入及多元化;“东方主义”批评话语的本土补充使鲁迅国民性批判研究得以在开
江汉论坛 2018年5期2018-06-04
- 新时代下国民性的重塑
我们这里所讲的国民性。国民性当中包括丰富多样的内涵,国民性论争是有效促进我国人民走向成熟的重要精神食粮,同时国民性品质还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要素。国民性的提高离不开国民教育的推动,而要想彰显出其教育效能,就离不开功能底线等五个因素。当代我国国民性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国民共同体身份认同教育等方面进行有效开展,促进新时代下国民性的重塑。关键词:国民性;国民教育;内涵;途径一、国民性的理论界定何为国民性?虚无论者和务实论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前者认为所谓的
青年时代 2018年9期2018-05-05
-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年代启蒙主义的国民性研究,也避免了由于简单挪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而产生的误读,考察了国民性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它和“启蒙运动”之间的渊源关系,对晚清至“五四”时期的国民性话语作了细致和系统的研究。在历史的脉络中,主要着眼于中国国民性话语的具体实践,从文明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问题、奴性批判、道德批评、种族问题、国粹问题、个人观念、乡土问题等不同层面对国民性话语的产生、运用和呈现形态进行了勾勒和分析,阐述了中国国民性话语的不同面向和历史内涵,探讨了国民性论
丝绸之路 2018年4期2018-04-25
- 老舍笔下的“国民性”探析
担忧。关键词:国民性;老舍;闲适;批判《二马》是老舍长篇小说的早期代表作之一,精通英语的老舍被邀请至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讲师,《二马》就是老舍在到达英国后创作的。这部小说塑造了老马等一干典型人物形象。在这种存在巨大鸿沟的环境中,因老舍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意识,使得他更为认真理智的审视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以及对中国国民精神弱点的清醒认识。1943年春,老舍在重庆写下抗战时期重要作品之一,这就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可以说是立意深切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2018-04-22
- 论老舍《歪毛儿》的主题思想
文主要从人性及国民性思想去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并兼论老舍与鲁迅在这两方面中的联系与差异。关键词:《歪毛儿》;人性;国民性《歪毛儿》这篇小说是模仿英国近代作家贝尔斯弗德的《隐者》而作,所以这篇小说带有西方近代奇幻小说的某些特点,但在读这篇小说时,看到更多的是鲁迅的存在,例如,主人公白仁禄这一形象让人想到的是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两人都从“仁义道德”中看出其他意味。从“明知人们可恶而看不出,明知是梦而醒不了。”中读出的是鲁迅的“铁屋子”的寓言以及《娜拉走后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2018-04-22
- “国民性”问题的教育视角
开始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批判与反思,并逐渐成为一种思潮。以严复、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离开人自身的近代化,社会的近代化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近代的改革者、新学家们不仅要求实现人的解放,同时又呼吁实现人的重塑。”[1]30-35新文化运动以来,思想界“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国民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塑造一代新民的目标。”[2]217-219问题在于,近代以来对国民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4-12
- 中日国民性话题史上的《国民性十论》
清末的思想话题国民性讨论也同样有着甚深的日本烙印。日本的国民性研究,兴起于明治维新脱亚入欧的近代化大潮中,中国知识界从日本接受并引入西方的“国民性”概念,以及与此相应的问题意识,从梁启超的“新民说”,落实于再造国民性,并以鲁迅的文学创作,将国民性思考推至峰巅,诞生了世界文学史上思想性、艺术性经典,这个过程即与明治日本有着甚深的历史渊[注]参见李冬木:《国民性一词在中国》,原刊(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论集》第91号(2007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
东岳论丛 2018年10期2018-04-12
- 中日两国文化精神与国民性的比较
是关于两国人民国民性的比较;其次,就是两国人民的心理特征差异;最后,是中日传统文化到底存在着哪些差异,有文化而衍生的民族精神有哪些不同和相似之处,在对于“和”的理解上他们又有哪些异同。[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文化精神;国民性;民族意识我们都知道,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关系,中日两国的文化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尽管我们文化渊源相似,但是要细细比较起来还是存在着差异。我们去深入的了解彼此的思维方式、习俗、国民性和民族精神意识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进行友好的交流,只有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3期2018-01-23
- 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的又一位倾力于国民性批判的伟大作家。关键词:国民性;京味;批判老舍是中国市民阶层的主要表现者和批判者,他的小说展现了一个十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市民世界。从他的开山之作《小铃儿》到最后一部作品《正红旗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活跃在他的每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正儿八经老北京市民,所描绘的总是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老舍是通过将市民性格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方式来完成对国民性的批判的。“如果说鲁迅通过对农民灵魂深处的弱态与弱点画出了‘沉没的灵魂,那么,老舍则是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0期2017-10-21
- 超越时刻的象征性时间
又是对小说重塑国民性题旨的深化表述。关键词:象征性时间 诗化小说 过去 现在 未来 国民性一继周作人提出“抒情诗的小说”的概念和废名对于文本世界“幻影的写象”的追求,沈从文不论是在实际创作中。还是在理论探讨上。都将中国“诗化小说”的成就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相较于废名的小说创作,《边城》除了具有诗化的语言和散文化的结构外,其“诗化小说”的特征更为明显地表现为意境化的抒情和象征化的意象,即以牧歌式的意境表情,以象征化的意象达意。而这一点在《边城》对于时间的诉说
文教资料 2017年35期2017-09-25
- 基于国民性视角的日本人矛盾性格研究
【摘 要】所謂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简而言之,日本的固有文化造成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在《菊花与刀》中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正如“菊花”与“刀”般的鲜明对比。【关键词】国民性;矛盾性格;鲜明对比国民性是一个民族或者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9期2017-09-08
- 战争,人性人心之映照
世同堂;战争;国民性作者简介:吴知维,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2《四世同堂》创作于抗日战争之时,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抗战题材小说的想法。小说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写作传统,笔触平实而不平淡。小羊圈里的四世同堂无非是些家长里短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2017-08-22
- 分析上海期《语丝》的主题思想
词:《语丝》;国民性;批判《语丝》这时的主题思想没有北京期丰富多样,内容也没北京期充实,也缺乏了一些历史的厚重感。上海期《语丝》的由北京期的同人性质转向了非同人性质。作家群开始离散,也导致作品的主题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 对革命文学及革命家的批评《语丝》在上海期,与革命文学家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是《语丝》最后的辉煌。创造社在这时候走向了“革命文学”的道路,倡导文学为革命服务的文学理念。“革命文学”很快在全中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一股阵容庞大的文学潮
卷宗 2017年19期2017-08-17
- 从德国国民性浅谈德国男足技战术特色
方面总结出德国国民性的特点。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在各自国家地区的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足球流派,而技战术的特色就是各个不同足球流派直接客观的表现。从德国国民性的角度分析德国男足技战术的特色和形成,引发我国足球当前陷入泥潭中问题所在的思考。希望从我国国民性的角度反思我国足球,带来一定的启示。关键词:德国 国民性 德国男足 技战术特色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5(a)-0208-02德国男足历史成绩显赫,历史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3期2017-07-10
- 专制带坏国民性
|罗光专制带坏国民性文|罗光中国全民性话题很多,如国民性。每每提及,任谁都觉得有话要说,尤其央视曝光一些游客的劣行时,人们更是不吐不快。其中一些愤青,可能刚从景点践踏完草坪回来。做一套,说一套。似乎也算一种国民性。《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的作者张宏杰,应该是愤青,但无疑是思索型、考证型、知识型愤青。他1972年生于辽宁,是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坐天下很累》等多部著作。
当代工人(A版) 2015年3期2015-12-17
- 专制带坏国民性
性话题很多,如国民性。每每提及,任谁都觉得有话要说,尤其央视曝光一些游客的劣行时,人们更是不吐不快。其中一些愤青,可能刚从景点践踏完草坪回来。做一套,说一套。似乎也算一种国民性。《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的作者张宏杰,应该是愤青,但无疑是思索型、考证型、知识型愤青。他1972年生于辽宁,是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坐天下很累》等多部著作。这本书的内容,可用书的副标题一语概括
当代工人 2015年5期2015-05-05
- 近年来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再认识※
4)近年来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再认识※迟 蕊(沈阳大学,辽宁 沈阳 110044)本文对近年来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进行反思,通过深入的考察和辨析,认为“国民性”虚构与否是隐含在大量讨论中最尖锐的问题,亟待加强研究;刘禾的质疑虽然偏颇,但在推动鲁迅国民性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应予肯定和重视;今后可从“国民性”概念、西方国民性思想发展脉络以及鲁迅国民性思想评价问题这三方面着手,继续推动这项研究。鲁迅;国民性;讨论※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
党政干部学刊 2015年1期2015-01-27
-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新在近代史上,国民性论争与中国人的近代化进程相依相伴,我国国民教育由此和国民性塑造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国民性状况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硬指标,这一点日益为国人所重视。在中国近代史上,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民族大义出发,振臂呼吁提升国人的国民性,强烈要求借助于文化革命与国民教育来矫治国人的国民性劣根,可谓用心良苦、令人振奋。及至现代社会,人的现代化节奏加快,国民教育如何助推国人国民性的觉醒与重塑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未来复兴的枢纽问题。在本
南京社会科学 2014年6期2014-12-21
- 浅论国民性养成的起点在儿童
这就是所谓的“国民性”。因此,我们不可否认,国民性养成的起点在儿童,早期教育在国民性养成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民性概念的厘清与解读国民性的话题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国民性”却是学术界迄今为止最具歧义的复杂概念之一,它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虽然想周全地刻画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性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不可否认对“国民性”概念定义的混乱是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直接障碍之一,因此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1.国民性概念的分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10期2014-08-15
-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
辽有人把我国的国民性归结为“喜欢贪”,这是十分片面的。熊培云先生在批评这一说法时却又走向另一极端,他说:“所谓的国民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变动的观念。”(见《经济观察报》2014年1月20日)这就把婴儿和脏水一起泼掉了。国民性是客观存在。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体制、机制的不同,种族基因的差异,各个国家的国民性也都不一样。国民性并不等同于民族性,因为不少国家有多种民族,国民性大于民族性。国民性和阶级性、阶层性也不一样,国民性更大于阶级性、阶层性。国民性中
唯实 2014年6期2014-06-25
- 文化自觉与教育信念
——论教育改造国民性视域下教师素质的提升
——论教育改造国民性视域下教师素质的提升●董树梅 和学新对“国民性”的文化自觉和“教育能够改造国民性”的坚定信念,是国民性改造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因此,通过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加入文化类课程,增强教师文化自觉的能力;以师德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教育信念;以及教师自觉自愿的自我提升,是提升教师参与国民性改造能力的有效策略。国民性;教师素质;文化自觉;教育信念国民性,一个歧解极多的复杂概念,但多数论者比较认可将国民性理解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多数成员所普遍具有的比较稳固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5期2014-03-30
- 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述评
国时期,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对改造中国民族心理的探索,曾被持续、广泛与热烈地关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阶级性话语的凸现,曾被广泛讨论的国民性话语一度归于沉寂,或者说是成了某种禁忌。在198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中,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而重新升温,成了“文化热”中的一个焦点,国民性批判成为文化批判、传统批判的重要路径。除了不断有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鲁迅国民性思想的论文发表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史、思想史的视角讨论与反思中国国民性。先有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3-06
- 探源国民性
/幽壹国民性众说纷纭,讨论历久弥新。作者以其独特视角,认为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为塑造国民性的主要因素。国民性,指的是一国国人所共有的性格特征。其实,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国民性格是千差万别的,许多时候并不能单纯地以一两个或几个词汇去概括它。不过,在这些因人而异的差异背后,却也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乃本国大多数国民身上所共有的特性。这就是所谓的国民性。对于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近百年来,有诸多大师级人物在研究和批判它,例如梁启超
浙江人大 2013年11期2013-10-29
- “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绕了百余年的“国民性”批判得以拨云见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个理论论断及其实践逻辑以一种时空开放性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从根本上克服了“国民性”批判中的“劣根”固有性理论预设。由此,我们认识到,所谓的“国民性”有其内在的历史生成和发展机制,仅靠简单的“外科切割术”不可能实现“国民性”的根本改造,这种所谓的“国民性”改造只有根植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全局才能获致它的现实途径。背离社会存在,无视历史实践,任何形式的“国民性”批判只能划归抽象,流于空谈。
文化学刊 2010年4期201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