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漫作品看校园欺凌的社会文化成因

2021-01-28 10:41鄂天祎
锦绣·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民性校园欺凌

鄂天祎

摘要:日本社会及其文化对校园欺凌造成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如今的校园欺凌现状。因其复杂性,本论文选择借助校园欺凌参与者的角度分条阐述,通过日本动漫作品(以下简称日漫)分析日本校园欺凌背后的社会文化成因。

关键词:校园欺凌;日本动漫;日本社会文化;国民性

近年,有关校园欺凌的日漫大量涌现,从发生原因、心理探究、欺凌方式、后果影响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为中心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本论文通过前三类日漫,对日本校园欺凌的社会文化成因进行探析。

1. 影响被欺凌者的因素

1.1集体主义

源于江户时代的“村八分(むらはちぶ)”这一社会陋习,要求村民的各种行为以村规为准,与他人步调一致,如若破坏,就会遭到全村的孤立。于村落度过一生的村民,其一生有最重要的十件事,一般需要大家互相的帮助。而被孤立的村民因为受到整个村落民众的冷暴力,因此这重要的十件事中有八項无人帮助。这一陋习虽早已废除,但其残余仍旧荼毒日本社会,反映该项的日漫数量也极为可观。在《在下坂本有何贵干》中,主人公坂本人气颇高、表现突出,加之行为动作异于常人,因而受到了很多同学的针对和设计。《三月的狮子》里,二女日向是名正义感极强的少女,她的好友性格内向被班级同学欺凌,日向帮她出头,这一举动让欺凌者心生怨恨。好友不堪屈辱转学后,欺凌的对象自然变成了日向。在《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到兔女郎学姐》中,古贺鹏绘害怕自己没有共同话题会被同学孤立,每天沉溺于网络集体聊天。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根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于2005年3月发表的“高中生的学习意识和日常生活”相关调查显示,有52%的高中生每天都会用手机发短信或打电话,其中大多是出于人际关系。

1.2耻感文化和忍耐文化

日本的耻感文化“深入人心”,人们因“知耻”而过于在意他人的想法,害怕 “社会性死亡”。家长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以便将来不会在公共场合出丑。另外,从国民性来看,日本将忍耐视为美德,“谁若无法忍耐,谁就是异类”成为社会潜意识。所以中小学生一般在面对欺凌时,往往难以将这份“耻辱”说出口,忍气吞声,其沉默反而助长了欺凌者的气势。

2. 影响欺凌者的因素

2.1集体主义

日本人做事讲究责任的归属方,即一旦某事出了差错,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并接受相应的惩处。另一方面,学生从小被教育个人属于集体,集体的责任要由成员共同承担。这会导致身处集体中的个人责任感弱化,每个人都有责任,但好像每个人都不用承担责任,责任感的缺失使学生更轻易对他人实施欺凌行为。由于集体主义强调成员步调全体一致,当集团部分人欺凌他人时,剩余成员往往会选择一起欺凌,因而日本校园欺凌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集团性。《Another》的讲述与之几乎一致,夜见山北中学3年3班因为学校传统——为了避免死者带来厄运,每一届3班都要孤立一个人,让他代替因车祸而去世、生前极受同龄学生欢迎的MISAKI,见崎鸣就成了这一届的替代者,被迫接受全班同学的冷暴力。

2.2武士道

武士道精神中强调内外有别,人与人存在着上、下位的等级序列,从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可见一斑。我们经常能在各种校园题材的日漫中,看到社团内部前辈压榨后辈、辱骂甚至殴打的片段。

2.3学历社会

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得到了迅速且卓有成效的增长,教育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学历社会下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于是在日本,工作和薪资地位都与大学的出身挂钩,大学入学考试变得尤为重要,高中、初中乃至小学的入学考试也成了人生的关键一环。宽松教育制度开始被应试体制取缔,应试机制下学生学业繁重,综合能力素质被忽视,一味积攒的压力不知如何恰当处理,有部分学生就通过欺凌他人来发泄压力。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下,优等生相较学习差等生具有优越感,班级地位更高,因而部分优等生会欺凌学习较差者;有些成绩差等生接受不了“唯成绩论”,会怀着嫉妒或者报复心理欺凌优等生。《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中女主雪之下雪乃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家境优越,从小被同学嫉妒而遭受欺凌,已是高中生的她性格冷淡,话语犀利,习惯了独处。此外,在学历社会浪潮下,学校更注重升学率和优质生源,管理制度僵化,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例如,在《声之形》当中,男女主的小学班主任对一般学生和听力障碍学生同等评价与要求,导致部分学生对西宫产生不满,并对被欺凌的西宫不管不问,纵容欺凌者,间接酿成西宫弱听的右耳被划伤成失聪的惨祸。

2.4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不只是学历社会的固化。日本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水平靠前的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社会的发展没有跟紧脚步,导致一段时间内人们过度自由,轻视道德和社会规则,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显著增加。同时,亚文化兴起,电子游戏、街机游戏、黄色刊物等荼毒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模仿部分片段,暴力性欺凌事件数量增加。

2.5家庭因素

根据内阁府男女共同参画局于2018年发布的《基于男女间暴力的调查报告(概要版)》显示,女性每3人中约有1人,男性每5人中约有1人曾遭受家暴,而女性每7人中有1人曾多次遭受家暴。家暴等错误的示范教育会扭曲青少年的为人处事方式。《哆啦A梦》中,胖虎的妈妈发现胖虎欺负他人后,以暴制暴,反而让胖虎以为拳头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大雄的妈妈总是指责大雄,大雄的自信心受挫,性格更为懦弱。

3. 影响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共同因素

小家庭化日渐成为日本社会家庭模式的主流,独生子女比例提高,父母易产生溺爱行为,使青少年倾向于两个极端:一个是缺乏足够的共情能力和换位思考意识,成为欺凌者;另一个是对父母过度依赖,不具备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成为被欺凌者。日本在战后经济增长期所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模式,随经济曲折发展有所改变。为维持生活开销,女性也开始寻求工作机会,使得本就缺失父亲角色的家庭教育其教化程度更为不足。泡沫经济之后部分妻子发现丈夫工作能力不足,无法支撑家族生计,选择与之离婚。单亲家庭的家长更需要辛勤工作,因而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大幅减少,青少年长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接触电视、网络等设备的时间过长,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输入不足。学历社会下学校的教育也忽视综合能力素质的养成,社交方面的教育几近缺失,因而青少年不懂得如何与同龄人交流,无法即时调整心理状态,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摩擦,这些均为校园欺凌的隐患。

4. 影响旁观者的因素

在日本社会,地缘关系由来已久,重视家庭关系,侧重于个人在群体中的位置,关注个人与群体的关联性以及彼此认同。加之集体主义和耻感文化的影响,个人更在意集体的看法,当被欺凌者前来寻求帮助时,自己面临的更多是束手无策的两难境地。《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中,石上因被大友误解而遭到了全校的排斥,虽有部分知情人,但她们也无法给予明面上的、实质性的帮助。传统社会中,家族、村落等集体有较大的不可选择性和不可解消性,在限制个体自由的同时又起到了保护作用。根据3.的分析,在现代其不可选择性和不可解消性不复存在。由于家庭可被选择,个人失去集体的保护,失败风险加大,安全感缺乏。作为自我定位的集体自身不牢,个人就无法掌控好与他人的距离,同时受制于为维持内部关系而产生的过度压力,社交出现障碍。近几年,社会出现了青少年对他人冷漠、不讲公德的批判。

5.总结

日漫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是了解日本社会现实和问题的一扇窗口。虽然有一定的夸张性和创造性,但其核心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和表现张力,值得我们研究。通过欣赏相关日漫,我们能直观感受到校园欺凌的严重程度。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与其自身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紧密相连。独有的社会文化性催生了严重的校园欺凌的同时,校园欺凌也随之将其固化。唯有把握好日本的社会文化特征,我们才能更为全面地看待校园欺凌问题,也能在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和治理上站得更高,看得更为清晰。

参考文献

[1]刘冰.战后日本家庭观念的变迁研究(1945~20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2]唐向红.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岡安 孝弘.中学校におけるいじめ被害者および加害者の心理的ストレス[J],2000,48(4):410-421.

[4]史景轩,王印华.校园暴力视角下日本教育的矛盾与冲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89-193.

[5]岳喜凤.浅议日本武士道与国民性[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

[6]张娜,张鸿燕.日本传统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双重影响[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1):64-67.

[7]普書贞,崔迎春,何小平.从耻感文化视角分析日本社会秩序现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31-38.

[8]章明.日本人的沉默性格及其深层原因[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2):188-189.

[9]尚会鹏.日本社会的"个人化":心理文化视角的考察[J].日本学刊,2010,(2):82-95.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猜你喜欢
国民性校园欺凌
苦难乡村的书写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梁启超新民思想与当代国民性塑造
专制带坏国民性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