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 “来”及其探源*

2013-06-23 16:24李小华
关键词:客家方言客家话句末

李小华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510006)

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 “来”及其探源*

李小华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510006)

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 “来”的语法功能丰富多样,可以归纳出9种用法,各种用法的表义功能和句法结构稍有差异,在各地客家方言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探讨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实现体标记 “来”的分布与语法特点,并对各地 “来”的用法进行比较,最后探讨实现体助词 “来”的语源问题。

客家方言;体助词 “来”;语法功能;特点;探源

普通话用于表达实现体 (完成体)①本文不严格区分完成、实现或已然,统称为实现体。的语法标记是 “了”,依其句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的差异,“了”可分为两个—— “了1”和 “了2”。一般认为,“了1”位于动词后,是动词词尾,表示动作的完成; “了2”位于句末体词后,是语气助词,表示新情况的实现或即将实现②也可以说事态有了变化或将有变化。;但当 “了”位于句末动词后时,则可能是 “了2”,也可能是“了1” 或 “了1+2”。

各地客家方言③闽粤赣三地客家方言各选一些代表点作为考察的对象,福建的是永定、长汀、武平、连城、宁化、上杭,广东的主要是梅县、丰顺、大埔、兴宁、平远,江西的选了石城、南康、上犹、宁都等地的客家话;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永定、连城、宁化、丰顺、石城、南康、上犹客家话的语料分别参考李小华 (2006)、项梦冰 (1997)、张桃 (2004)、林立芳 (1997)、黄婷婷 (2009)、曾毅平 (1998)、刘汉银 (2006)、刘纶鑫 (2001)。与普通话相比,实现体助词比较丰富,常常不只一个,如闽西永定客家话有“欸、来”,[1]63-68长汀客家话有 “嚟、咧”[2];广东梅县客家话是 “欸、撇、来”[3-4],丰顺客家话是“好、 了、 哩、 来、 得、 去”[5]92-115; 江西石城客家话则以 “呃、来、到” 表完成体意义,[6]56-60南康客家话除了 “了、哩”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外,还有读作轻声的 “到”也可以表示完成或实现体意义。[7]16-17本文主要考察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实现体标记 “来”的分布与语法功能,并对各地“来”的用法进行比较,最后探讨实现体助词“来”的语源问题。

一、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 “来”的

语法功能

(一)闽西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

1.连城客家话

连城客家话[8]205-206有五个表实现的体标记,其中, “了、撇”相当于普通话的 “了1”, “呃、e3”相当于普通话的 “了2”;“呃”表已然,“来”则与 “呃”对应,表未然。与已然体标记 “呃”相比,未然体标记 “来”只能用在述补结构之后,而 “呃”不限于此;所以, “来”的分布范围比“呃”窄,但在两者都能出现的语境中,两个词的运用是严格对立的。如:

(1)碗洗净呃。(碗洗干净了)

碗洗净来!(把碗洗干净喽)

(2)水暖烧呃。(水烧热了)

水暖烧来!(把水烧热喽)

在以上例句中,“呃”用于陈述一个已然的事件,“来”用于祈使句末,不管动作是否已经在进行,就述补结构表达的整个事件来说都是未然的。“来”也并不限于出现在祈使句中,也可以用于连动结构中,表示安排或打算,前后两个动作在时间上是相承的。如:

(3)我水暖烧 (来)了再去。(我把水烧热后再去)

(4)我桌拭净 (来)了再扫地下。(我把桌子擦干净后再扫地)

(5)你等我一刻,我先猪供了来。(你等我一会儿,我先把猪喂了)

2.永定客家话

与连城客家话[9]一样,在永定客家话中,“来”也可用作实现体助词,一般表达未然或没有时间性的实现,但具体的结构和语义有所不同,可分为“来1”、“来2”、“来3”和 “来4”。

“来1”出现于祈使句尾,多粘附在动补结构上,补语后也可带宾语,表示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如:

(1)眠倒来!(躺下)

(2)帽欸戴正来!(把帽子戴好了)

(3)你坐直来,莫背驼驼欸!(你坐直了,别驼着背)

此祈使句末的 “来”除了用于表达未然的实现外,还兼有足句和缓和口气的作用;若去掉其中的 “来”字,总让人觉得语意未尽,而且显得口气急促,失去了温和的表达效果。

“来2”运用于相承的两个事件之间,表示要先完成一个事件再实现另一事件,即强调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句中常有副词 “先”或“正”等,有时后面的事件因交谈中已提及,故承前省略了。如:

(4)作业做好来正去嬲。(作业做好了再玩)

(6)——你爱去赴墟唔?(你去不去赶集)

——先洗两件衫来。(我先洗几件衣服)

(7)俺先睡一睑来正讲。(咱先睡一觉再说)

“来3”用于表达实现某一事态的个人意愿或建议,或许句中也会出现相关联的两个事件,但不象 “来2”那样着眼于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没有“来1”句那么强的祈使语气。

(9)食滴欸茶来,唔试慌。(先喝点茶,不用急)

(10)莫管佢,俺先拿得滴欸来。(别管他,咱先拿点儿)

(11)话爱讲得好势好势欸来。(大意:话要讲得好听些)

连城客家话的 “得”、 “来”既可单独作完成体的标记,也可联合起来共同表达完成体义。在永定话中,“得”一般不单独作完成体标记,可配合“来”表达完成的体意义;形式上与连城话一样,也是 “得来”连用或 “得”、“来”之间夹有体词性词语,可用 “得 (NP) 来” 表示。这种与“得”组合表达实现体的 “来”,记作 “来4”。

用 “得 (NP)来”表达的实现体句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都由先行和后续两个小句构成,单独一个句子不成话, “得 (NP)来”一般处于先行小句中;二是,“得”、“来”必须同时出现,“得”、 “来”之间的体词性成分NP是 “得”前动词所支配、关涉的对象,是句子逻辑上的宾语;三是,若 “得”、 “来”连用,如同结合成一个词,若被NP隔开,“得”一定位于实现体结构中间,而 “来”出现于句末停顿处,“得”是起结构作用的助词, “来”是表实现的体助词;四是,“来4”多用作未然的实现,但也能表达已然的实现,在未然的语境中常含有假设实现的意味。

“得 (NP)来”作标记的实现体,在语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时间上不容许实现某一事件,若实现了该事件,则会出现时间太晚或来不及实现另一事件的情况。如:

(12)等得来,天都暗啰。(大意:要是等到(某人)来,天都黑了)

(13)先食饭啊,莫收拾得来,菜都无喔。(大意:先吃饭吧,别等你收拾好了,没菜了)

(14)食得饭来,车都走撇啰。(大意:若先吃了饭,车子都走掉了)

另一类是强调两个事件无法同时兼顾,总是顾了这件,就无法顾及另外一件。如:

(15)行得来,脚都断撇啰。(大意:走到那儿,脚都要断了)

(16)喊得这个来,甲个又走撇欸。(叫了这个,那个又走掉了)

(17)——你唔得你大子食欸噢?(大意:你不再跟你大儿子过啦)

——唉!莫讲欸。顾得大子来,细子又唔欢喜,干脆自家食。(大意:唉!别提了。顾了大儿子,小儿子又不高兴了,干脆自个过)

3.宁化客家话

宁化客家话[10]77-78的动词 “来” 意义虚化后,读为轻声,附着在动词的后面,也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 “了1”。如:

(1)你要做来作业正敢去嬉。(你要做完作业才能去玩)

(2)蠢人不知好合坏,食来三碗不知荤斋。(笨人不辨好与坏,吃了三碗还不知是荤是素)

如果动词带宾语,“来”应放在宾语之前,如“做来作业”;如果有后续小句,表示两个动作或情况在时间上是前后相承的关系;而当 “V来”处于句末时,“来”既表示动作的完成也表示陈述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 “了1+2”。如:

(3)信抵写来。(信都写好了)

(4)试抵考来。(考试都考完了)

此外,“来”也可放在形容词后,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完成,出现了新的情况。如:

(5)不敢等到老来正好悔气。(不能等到老了才来后悔)

(二)广东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

1.丰顺客家话

丰顺客家话[5]114-116的 “来” 用为实现体助词时,可分为 “来1”、 “来2”和 “来3”。 “来1”用于表未然事态的祈使句或陈述句末,对未然事态作出积极的安排,希望按照意愿促使事态实现。如:

(1)坐好好来。(坐好)

(2)地泥下扫净来。(把地板扫干净)

(3)饭爱全部食□ [tshiu44]来。(饭要全部吃干净)

“来1”跟虚用的动词 “来”、 “去”、 “来去”在语义上有所关联, “VP来”前面可以加 “来”、“去”、“来去”。如:

(4)来坐好好来。(来坐好)

(5)去地泥下扫净来。(去把地板扫干净)

以上例句中的 “来VP”、 “去VP”、 “来去VP”不是表示位移上的趋向,而是对事件作出安排,是一种行动上的意向。

“来2”用于句末,通常构成 “VP哩来”形式,表示 “先VP了再说”、“等到VP了再说”,意即 “做完甲事再来做乙事”,是对事件次序的一种安排。如:

(6)写得作业哩来。(写完作业再说)

(7)来来来,食哩来。(来来来,吃了再说)

(8)水停哩正来。(雨停了再说)

“来3”常跟 “哩”组成 “哩来”用于祈使句中,表示假设事态的实现,用以提醒、警告,达到劝阻对方进行某行为的目的。如:

(9)荷包收好来,分人偷得哩来!(把钱包收好,别被人偷了)

(10)目镜听放哈,唔见哩来!(眼镜乱放啊,别不见了)

2.梅县客家话

梅县客家话[4]的实现体助词 “来”可表达两种语法意义。其一,“来”用在句末动词后,作用与普通话的 “了1+2”相似,但又不完全对应,可记着 “来1+2”;“了1+2” 和 “来1+2” 都可以表明一个事件、一个过程曾经发生过,但 “了1+2”可用来表明即将出现的变化, “来1+2”只确认过去完成的事实,不能表示即将出现的变化。如:

(1)鸡啼来。(鸡啼过了)

(2)睡目来。(睡过了)

其二,如果 “来”前面的是VO或VC等结构,“来”的作用与普通话 “了2”相似,但也是不完全相同,可记为 “来2”; “来2”只表示已然的事实,而且这个事实不复存在, “了2”也表示已然的事实,不过这事实可能依然存在; “了2”还可表示即将发生的变化,“来2”无此用法。如:

(3)发大水来。(发过大水了)

(4)阿公后生时节就过番来。(阿公年轻时就出过国了)

另外,梅县话体助词 “来2”与普通话的“了2”一样,也有成句的作用,如 “鸡啼来”,如果抽掉 “来”就难成句。

3.兴宁、大埔客家话

兴宁和大埔客家话[11]57-69的 “来” 在用于表体助词时,也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出现于祈使句末,多粘附于动补结构后,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此句末的 “来”除了表达未然的实现外,也兼有足句和缓和口气的作用;二是 “来”用于前后相承的两个事件之间,表示要先完成一个事件再实现另一事件。如:

兴宁话①兴宁及下文平远客家话 “来”的用法来自本人的调查。:

(1)坐好来!(坐好了)

(2)食ε21饭正来。(吃了饭再说)

大埔话:

(3)拿秋倒来!(全部拿去)

(4)衫裤着紧来睡。(穿着衣服睡觉)

(三)江西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来”

1.南康客家话

南康话体助词 “来” 的用法[7]44-45也比较多样,我们称之为 “来1”、“来2”、“来3”。

“来1”粘附于述补结构之后,出现在祈使句尾,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1)坐好来!(坐好了)

(3)麻烦师傅辣响修好车子来。(请师傅马上把车修好)

“来2”用在某些连动句中,构成 “VP1来VP2”结构,“来”起强调的作用,表明要先完成VP1,才能执行VP2,在一定的语境下,VP2可以省略,这时 “来”就处于句尾了,整句话还是VP1先行,即做了再说;也可表VP1是VP2动作的目的或状态。如:

(4)食了筒烟来粉壁。(吸完这支烟再粉刷墙壁)

(5)歇刻子来拔花生。(休息一会再拔花生)

(7)做了你给作业来。(等你做完作业再说)

(8)坐到来食,歇到来消。(坐着吃,躺着消化)

这个句尾的 “来”与出现于祈使句尾起强调作用的 “来”在形式上容易混淆,差别在于连动句中的 “来”后面可以把VP2补上,而在祈使句中则不能。

“来3”的语法意义相当于 “了”,表示状态或动作未然的实现。如:

这个 “来3”,可以用 “了”替换,意义不发生变化,但在南康话中,表达这个语法意义主要用“了”,而不是 “来”。

2.石城客家话

“来” 在石城龙岗话[6]57-58中用作完成体标记时,与另一完成体标记 “呃”的语法功能相当;但“来” 主要用于表 “了1”,“呃” 则可用作“了1”和 “了2”。如:

(1)渠食来饭。(他吃了饭)

(2)渠话来半工人工还有话清。(他说了半天还没说清楚)

以上例句中的 “来”都表示行为过程的实现,在表达普通话 “了1”的意义上,与 “呃”没多大区别,两者可互换;但 “呃”的虚化程度比 “来”高,在 “来”、“呃”可互换的情况下, “来”比“呃”更常用。如:

(3)咬烂呃舌头有份食饭。(咬破了舌头没法吃饭)

(4)话鹅呃喙管渠还唔听。(说破了嘴他都不听)

(5)渠食醉呃/来酒。(他喝醉了酒)

3.上犹客家话

上犹客家话的 “来”[12]331语义功能繁多,用作实现体助词时,依其用法可分为 “来1”、“来2”、“来3”。

“来1”出现于祈使句末,也是表示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如:

(1)拿过该把火钳来。(把那把火钳拿过来)

“来2”用在连动式结构中,表示动作行为即将进行,也表示一种未然的实现。如:

(2)你食了该碗茶去做工夫。(你喝了这碗茶就去做工)

(3)我挖正土来栽菜。(我挖好土来种菜)

“来2”用于陈述句末尾,有先做了再说的意思,没有明显的趋向性。如:

(4)等我食了该口子酒来。(让我喝完这点酒再说)

(5)我先歇减一觉来。(我先睡一觉再说)

“来3”单独用于句中,粘附于补宾结构之后,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况,后面是在这种假设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结果。如:

(6)食得饭来又怕会宕了车。(如果吃饭,就怕会误了车)

(7)买得书来又无钱食饭。(如果买书,就没钱吃饭了)。

二、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 “来”的用法分布与特点

通过以上考察可发现,“来”用为实现体助词在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这与其他方言相比较为特殊,而且其具体的语法功能丰富多样,下面就此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为便于表述,暂且将语法功能各异的 “来”称作 “来1、来2、来3、来4、来5、来6、来7、来8、来9” (与前文所述各方言中的 “来1”、“来2”等不完全对应,此处称名系重新归纳与排序),并把各地 “来”的用法分布列如下表一。

来1:用于祈使句末,表未然,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来2:用于连动结构或相承的两个事件之间,表示要先完成某一动作或事件再实现另一动作或事件,或表示前一VP是后一VP的目的或状态;有时后面的事件因交谈中已提及,可承前省略。

来3:用于表达实现某一事态的个人意愿或建议,可能句中也会出现相关联的两个事件,但不象“来2”那样着眼于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没有“来1”句那么强的祈使语气。

来4:强调时间上不容许实现某一事件,若实现了该事件,则会出现时间太晚或来不及实现另一事件的情况。

来5:处于句末,既表示动作的完成,也表示陈述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 “了1+2”。

来6: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形示一种动作、变化已经完成,出现新情况。

来7:常跟 “哩”组成 “哩来”,用于祈使句中,表示假设事态的实现,用以提醒、警告等。

来8:用在句末动词后,作用与普通话的“了1+2”相似,表明一个事件、一个过程曾经发生过。

来9:出现于VO或VC等结构后,作用与普通话 “了2”相似,表示已然的事实,而且这个事实不复存在。

表1 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 “来”的用法分布

从上表可看出,在所调查的十几个客家方言中,除了个别方言点,如梅县、石城,其他都有“来1、来2”的用法;也就是说,用于祈使句末,要求听话人实现某一事态;或置于相承的两个动作或事件之间,表示时间上的先后次序是客家方言实现体助词 “来”的基本语法功能。除此之外,各地 “来”的用法还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客家方言实现体标记 “来”的用法共有9种,各种用法的表义功能和句法结构稍有差异;有的方言点的用法较多,有的则较少,如平远话有7种,而江西石城话只有一种,但大部分方言点具备二到四种用法。

2.有的方言点的 “来”可以和其他同表实现体的助词共现或互换使用,如丰顺话的 “哩”和“来”连用表假设事态的实现;而南康话中,用于谓词后,表示状态或动作未然的 “来”可以用“了”替换,意义基本不发生变化;石城话中“来”也与另一完成体标记 “呃”的语法功能相当;可见,在各地客家方言中,实现体助词 “来”的语义丰富,常和其他助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各地客家方言中的 “来”语义功能繁多,一般都能同时作实义动词、助动词、结果补语、能性补语和助词,“来”的语义从实到虚,是处于不同历史层次的语言单位;而且,在 “来”和其他实现体助词的关系上,也存在从虚到实的变化轨迹,与其他体助词相比,“来”的语义都还比较实在,是具有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体助词的早期层次,如平远客家话的助词 “哩”和 “来”,同表实现体意义时,“来”是 “哩”的早期层次词。

三、实现体助词 “来”溯源

动态助词 “来”和事态助词 “来”在近代汉语中使用都很普遍,动态助词表示某种动作变化的完成或实现,事态助词表示在过去的时间里事态出现了变化,所表述的事件或过程是过去曾经发生的,两者都表达实现的体貌。关于事态助词 “来”的来源,曹广顺认为,“来”从表趋向的动词,发展出表完成、以来、以后等多种用法,在使用中又从动词逐渐演变成跟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作助词,再跟在分句后作助词,最终变为句末的事态助词。[13]98-99而据江蓝生的推测,事态助词 “来” 可能与唐代表完成或实现的动态助词 “来”有关,当表示完成或实现的 “来”用于曾然的语境中,特指过去曾做某事,并处于句末时,就变成了表曾经的事态助词 “来”。[14]23-44梁银峰则另有看法,认为事态助词 “来”肇端于汉魏六朝时普遍运用的 “V+ (NP) +来”格式,“来”由句末的趋向动词、时间方位词语法化为事态助词。[15-16]

不管事态助词 “来”具体来源于何种语言成分,从文献史料看,动态助词 “来”和事态助词“来”的关系十分密切,且从唐代开始都大量出现于典籍中。如:

赋来诗句无闲语,老去官班未在朝。 (张籍《赠王秘书》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白居易《送肖处士游黔南》)

如此而论,读来一百遍,不如亲见颜色,随问而对之易了。(全唐文韩愈 《与大颠书》)

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曾拂来。(全唐诗刘禹锡 《忆春草》)

师又时问僧:“汝诸方行脚来,觅取难得底物来不?”(《祖堂集·卷四》)

一一君亲眼见来,由不悟无常抛暗号。(《敦煌变文集》669)

“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曰:“什么年中得见来?”(《景德伟灯录·卷一八》)

客家方言的实现体助词 “来”应来源于近代汉语的动态或事态助词 “来”,但存在不同的情况。有的 “来” 是直接承继的,如 “来5”、“来6”;有的是由此进一步虚化而来的,如“来8”、 “来9”;有的只因受制于所运用的句式和语境,如多出现于表祈使的或 “(先)VP正VP”等句式中,因此,与近代汉语多用于表已然的实现不同,客家话的 “来”多用于表未然的实现,如“来1”、“来2、” “来3”。而 “来4”的语源较为特殊,是其他 “来”字用法的进一步发展,或许是由于 “来”经常用于表未然的实现,久而久之,便引申出假设实现的语法意义,而且和结构助词“得”配合使用,表达 “假如VP1,就可能VP2”,VP1和VP2常具有相反或相对的语义;这种用法的“来”在近代汉语中也可找到依据,近代汉语的“来”也有少数表未然实现的例子。如:

汝止有一手,那得遍笛,我为汝吹来。(《古小说钩沉·幽明录》)。

“来”用在句末或句中,表未然时也含有假设的意味。如:

藏着君来忧性命,送君又道灭一门。(《敦煌变文集》651)

报左右曰:急手趁贼来,大家疲乏,……不如早回却。(同上88)

煎水滓来无米煮,何时且遇有资财。 (同上814)[17]179

客家话的 “得 (NP)来”句式还可表达已然的实现,这恐怕是从表未然的 “得 (NP)来”引申出来的,或许由于使用频繁而出现功能的扩展,从表未然的实现到表未然或已然的实现。

[1] 李小华.闽西永定客家方言虚词研究 [D].广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6.

[2] 饶长溶.长汀方言助词 “嚟”和 “咧” [J].语文研究,1996(2):51-56.

[3] 林立芳.梅县方言动词的体 [M]//张双庆.动词的体.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1996:35-38.

[4] 林立芳.梅县方言的 “来” [J].语文研究,1997(2):43-47.

[5] 黄婷婷.丰顺 (三汤)客家方言助词研究 [D].广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9.

[6] 曾毅平.石城 (龙岗)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D].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1998.

[7] 刘汉银.南康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6.

[8] 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 [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9] 项梦冰.连城客家话完成貌句式的历史层次 [M]//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 《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二十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4-168.

[10] 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D].厦门:厦门大学中文系,2004.

[11] 何耿镛.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12] 刘纶鑫.江西客家方言概况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3]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 [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4] 江蓝生.吴语助词 “来”、“得来”溯源 [M]//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江蓝生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5] 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 “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 [J].中国语文,2004(4):333-342.

[16] 梁银峰.时间方位词 “来”对事态助词 “来”形成的影响及相关问题 [J].语言研究,2004(6):54-59.

[17] 李泉.汉语语法考察与分析 [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Study on the Usage and Origin of the Perfective Auxiliary W ord Lai“来”in Hakka Dialect

LIXiao-hua

(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

The perfective auxiliary word lai“来”in Hakka dialect has many semantic functions which can be summed up to nine kinds of usage,and every one shares different grammatical function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in different Hakka diale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i“来”in Hakka dialect of Fujian,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making comparisons within the Hakka dialect,and finally probes into the origin of the auxiliary word lai“来”.

Hakka dialect;auxiliary word“来”;grammatical function;characteristics;origin

H07

A

1009-055X(2013)04-0055-07

2013-03-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闽粤赣三地客家方言语法比较研究”(批准号:10YJA740052)。

李小华 (1969-),女,福建龙岩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传媒语言、大众传播与媒介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客家方言客家话句末
广西客家话持续体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历史演变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反思*
初探客家方言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有趣的客家话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初探客家方言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西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