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鸣 卜倩倩
(1.江苏大学 宣传部,江苏 镇江 212013;2.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2012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周永康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广泛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不断发展群防群治队伍,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享的良好局面。”[1]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即参与型社会管理是应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现“善治”的根本要求。
所谓社会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综合多方力量,在一定的价值理念和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防范社会风险,实现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和谐。[2]103目前我国社会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政府管理理念存在偏差,这主要表现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管理实际工作中没能很好地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管理与服务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合理的管理方式应该是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把尊重和重视公众的需要与诉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重管理而轻服务,具体表现为管理决策过程往往忽视公众的诉求,管理实施过程不能及时针对性调整,管理后期不重视公众的反馈意见,尤其是缺乏与公众的有效沟通交流与合作对话,成为政府“一厢情愿”式的社会管理。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社会管理,常常工作落不到实处,公众满意度低下。其次,政府职能定位不够准确。依靠行政等强制性手段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实行独断专权的管理模式,忽视广大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能动作用,限制甚至剥夺公众行使权力。社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配合才能完成。社会管理必须实现由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公众共同治理的转变,构建参与型社会管理模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
首先,公众的参与意识是构建参与型社会管理的先决条件,缺失公众参与意识的参与型社会管理只能是空中楼阁。公民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公民良好的参与意识是完善社会管理的助推器。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表现在公民对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关注程度、对于自己同国家、社会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公民必须具备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和公共合作精神,这是衡量公民的最主要标准。目前我国公民对其身份的认知不够清晰,对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不够明确,因此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高。同时,参与社会管理还要求参与者具备良好的参与能力。公众良好的参与能力和技巧是实现参与型社会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公众的参与能力和技巧还不够强,参与的盲目性还比较普遍。因此,唤起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刻不容缓的问题,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新空间、提出了新要求。
所谓参与型社会管理就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单一政府的管理模式,鼓励、动员公众关心社会事务、依法有序地广泛参与到社会决策与社会管理中来,形成多元合作、共同治理的新型管理模式。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动员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制定,让社会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和公众利益;另一方面是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使公民具备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和能力 。[3]53
首先,建立参与型社会管理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公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表达自身诉求,能够影响社会决策的制定,使社会决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需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集中表现在一方面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是均等的,每一个合法公民都能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可以保证社会决策的公平公正,保障公民权益的公平分配。其次.建立参与型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需要。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使得政府能够直接与公众进行交流对话,真切的倾听公众的心声,感受公众的意愿。政府与公众之间真诚有效的沟通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了解,化解双方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序。第三,建立参与型社会管理也是实现社会民主团结的需要。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家的民主化,而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既体现了社会管理的民主,又能够使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减少误会和摩擦,改善彼此关系,促进社会团结。
自主意识是指人意识到了自身的独特性与自我价值,在做出决定时以自己为主体,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成为别人的附属品。自主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4]87
公众自主意识的觉醒表现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是公民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社会管理的主体地位,意识到社会决策对于其自身利益有着巨大的影响,愿意并且主动的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5]14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公众自主意识的提升提供了环境和土壤,公众自主意识的觉醒也使其自身逐步建立起了对于社会管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主动表达自身的特殊利益和诉求,使政府在做出决策时能够充分考虑,以更好的实现服务社会的宗旨。换句话说,公众在社会管理中已经不能满足被动接受管理的被管理者角色,而是急切的希望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并施加影响的管理者角色。因此,转变过去政府专权的管理模式,建立参与型社会管理,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并实现其自身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风险日益增大,因此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利益格局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也不断加大,这些现实性的问题给我们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参与型社会管理模式的新课题。其次,社会分化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利益的多元化,这就给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形成社会建设的合力增加了难度。建立参与型社会管理模式,疏通社会公众利益诉求的沟通渠道和宣泄机制,赋予公众参与制定社会管理决策的权利,可以有效地将公众意愿融入到社会管理工作中,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效率,体现为民服务的治理理念,巩固政府的执政根基。参与型社会管理为政府与公众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对话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增进彼此的熟悉度,提高公众对于公共政策的认知度,消除陌生感与隔阂,加强彼此的合作,形成互相体谅、共同治理的和谐局面。
管理与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二者存在差异、相互区别,另一方面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首先,教育离不开管理,管理为教育提供载体,是教育的保证和支持,没有管理作为后盾支撑的教育是苍白无力、不堪一击的。其次管理也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管理的先导与基础,很多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打通了人们的思想之后就变得迎刃而解,而离开了教育的管理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是不能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软管理”手段,具有贴近群众、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优势,有利于公民自主意识的形成,社会力量的凝聚以及参与文化的构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参与型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柔性管理”手段,在培育公民意识,提升其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国的公民社会尚处于起步阶段,公民自我管理的意识还很欠缺,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还不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改善目前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运用说理教育、心理疏导、熏陶感染、典型示范等自身独特的方法向公众传播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引导公众了解学习社会管理的知识和方法,通过比较教育的方法帮助公众认识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端并消除其对人们思维模式的束缚,使公众从心里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国家对公众素质的要求,树立公民意识,确立社会管理新观念,形成对社会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自己的主人翁身份,提升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6]55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于社会现象本质的透彻剖析来教育人、引导人,使其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身的各种错误认识和心理偏差,增强法制纪律观念,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升内在的精神素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公众整体素质的提高自然意味着其参与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政治活动,有着鲜明的阶级性,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能够很好地保证参与型社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方向,引领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社会整合作用,能够聚拢人心、汇聚力量,是实现参与型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渗透性和主体性等特征,为社会公众搭建了一个各抒己见、相互沟通的开放性平台,使得持有不同观点、享有不同利益的人们能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释放公众的压力,加深对彼此的理解,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并在不断探索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而有利于协调各方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各方关系,包括三个层次:公众内部即公众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总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挥其导向协调的作用,解决公众复杂的思想政治问题,化解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缓和尖锐的利益冲突,形成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为最终实现参与型社会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社会舆论,为参与型社会管理营造参与氛围。社会舆情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公众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综合表现,是民意的集中表现,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7]1社会舆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群众生活,能够全面准确地获得人们对于社会管理工作的思想动态、态度意见、心理情绪等,这是做出正确决策、组织带领和服务群众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及时地了解、搜集、分析、反应、回馈舆情,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参与社会管理的氛围。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巩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机制是保证公民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在参与社会管理文化的熏陶与滋润下,公众逐渐改变以往对于社会的冷漠、抱怨、排斥的态度,取而代之的是对于社会管理工作的热情、理解与支持,不断实现着由自发参与状态向自觉参与状态的转变,并逐渐将参与社会管理活动融入日常的生活中,使参与社会管理成为一种习惯。总之,培育和塑造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理性包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参与社会管理文化是党和政府迫切需要提到日程中的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陶冶、规范和养成等功能,通过创设和利用现代社会中有利于形成参与型社会管理的情境和氛围,对社会公民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社会规章制度对社会公民形成约束作用,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协调各方关系使社会各阶层成员拧成一股绳,形成参与社会管理的合力,以更好地实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参与型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
[1] 刘维涛.加大攻坚克难力度,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N].人民日报,2012-10-27(1).
[2] 李瑞清.社会控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103.
[3] 刘柳珍.论社会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求实,2011(8):53.
[4] 王连伟.参与型政府视阀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1(3):87.
[5] 罗应凡.公民社会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3):14.
[6] 李辽宁.论社会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55.
[7] 王建龙.把握社会舆情[J].瞭望,20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