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云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改革带来全新的机遇,音乐教师如何借力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完美融合,搭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结合课堂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创设;音乐情感;音乐素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走入千家万户,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中,为课堂教学改革带来全新的机遇。高中音乐作为一门健全人格的重要学科,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音乐教师如何借力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完美融合,搭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我结合音乐学科特点,就如何借力信息技术作了一些探讨。
1、借力信息技术,情境交融,感受音乐作品美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一门艺术学科,音乐教师要利用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教育在健全人格中的重要作用。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都比较成熟,高中音乐鉴赏课可以让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放松,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但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无声的教材和冰冷的符号,如何让鉴赏课程在音乐课堂上“活”起来,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音乐鉴赏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感官上,而要让学生深入音乐作品的“内涵”、创作背景,真正的在学生心中引发共鸣,才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音乐教学、音乐鉴赏带来了新的机遇,使传统教学手段不可能实现的教学效果变成了可能。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集声音图像为一体的优势,创设感人的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美。
如《草原放牧》的鉴赏时,这部分内容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由刘德海琵琶独奏,管弦乐队协奏,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乐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女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事迹,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草原放牧》是个呈示性段落,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在乐队的引子后,琵琶奏出的呈示主题,节奏轻松活跃,旋律明朗欢快,这是取自于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鉴赏让学生对蒙古族“短调”、“长调”歌曲体裁有所了解,对协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体验乐曲的意境?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对本作品深入研究。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有关内蒙古的风土人情,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己先欣赏本作品。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天堂》,让学生感觉蒙古音乐的豪放,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听到所想到的。接下来,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草原小姐妹动人事迹切入教学主题,让学生感受真实动人的故事,再利用多媒体对本作品所使用的乐器进行简单的介绍和作品结构的介绍,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多媒体将作品用上的乐器作了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是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实现的。最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作品展示的内涵通过情境展示有学生面前,学生一边欣赏动人的画面,一边感受着音乐,随着乐曲的起伏、动感的节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内蒙古那辽阔的大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意蕴。
2、借力信息技术。渲染气氛。升华音乐情感
有些音乐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离不开原创者生活的阅历和独具匠心的创作,在作品的流传过程中紧扣着时代的脉博,要让学生感受这些经典,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渠道走近作品,理解作品。但传统的教学手段仅限于较为单一的乐器、音乐课本、乐谱、黑板、挂图、录音机等,这些教学手段,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教学过程也比较乏味,学生想走近作品的渠道较为狭窄。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如互联网,学生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取相关作品的背景、图文并茂的资料能为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作品提供可能。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中,教师可以方便地将音乐作品全方位展示出来,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会某个乐器就无法再现作品的局限。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能利用多媒体视听处理技术将一些音乐段落特别是能表现音乐主题的画面进行二次处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感悟作品,获得对音乐内涵的全面理解。
我曾经在听过一节公开课《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任教者将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作为了高效整合,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这是一首外国名曲,如果没有对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作一些铺垫,学生就无法理解作品表现的情感。为了让学生用心走进作品,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精心展示了作品的背景: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同时展示了柴科夫斯基的生平资料,为作品的欣赏作铺垫。在展示作品时,教师设置了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当背景音乐响起时,随着轻沉的声音介绍时,我发现学生都沉默了,静静地听。接下来,教师通过局部欣赏的办法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得以最大的发挥,在欣赏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当学生听完后,感受到了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同时又有抗议的激情,正是多媒体的介入,为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悲剧性力量,多媒体将下行的悲戚旋律、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暗淡的音色以及缓慢的速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发现不管是学生还是听课的教师,表情凝重,仿佛走近了乐曲。在多媒体渲染下的悲剧性意境中,学生感受到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幸福生活所进行的坚持不懈地斗争,感受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正是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既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能在多媒体手段的充分融合下,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带来极大的冲突,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作品的意蕴,心中的情感体验被激发了出来,这就是音乐教学的最高境界。
3、借力信息技术,拓展知识结构,提升音乐素养
高中音乐教材的课程内容涉及到不同民族、文化、国家、流派等的音乐作品,通过高中音乐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背景下的音乐作品的特点,理解这些音乐流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社会作用。不管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幸福的和平年代,不管是在苦难的生活面前,还是幸福的生活面前,音乐都是人们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它能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力量,音乐作品离不开时代背景,这些就是音乐作品的欣赏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它是为人类文化活动的缩影,我们能通过音乐作品再展历史发展的片段,再现人们生活的轨迹。要培养学生完整的音乐素养结构,就要用全局、发展的眼光看待音乐,不断拓宽学生的视听感受领域,提高和完善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全面丰富音乐知识结构提供了可能,互联网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地查找,从而对每个音乐作品有更多的了解,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多渠道地享受音乐,欣赏音乐。web2.O的全面应用,能为将分散在天南海北的爱好音乐的人聚集在一起共享音乐、讨论音乐。
例如在学习《绚丽的世界音乐》之歌唱篇,本节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能记住并简单演唱约德尔山歌、恰克合唱、保加利亚女生重唱的歌唱形式及基本特征;能对其中认为最具特色的歌唱形式作出概述和评价。通过这些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国际民族音乐,懂得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看待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与国际的关系。可以说,这些教学内容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节课,教师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去预习,通过互联网查找本课内容的相关信息,全面地了解。为了让学生全面感受,教师将教学内容做成了集声像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环节紧凑。如在欣赏瑞典的约德尔山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通过师生交流,然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伴奏的乐器,学习歌曲的演唱方法。通过多媒体,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教学内容大致有个了解,但如果学习到此为止,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如何引导学生课后再学习,互联网就是平台了,绚丽的世界音乐为学生提供了多民族、多元素、多文化的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去寻找更多地相关音乐背景、音乐元素,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音乐、文字来全面了解世界音乐文化,丰富音乐素养。信息技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引导得当,学生的课余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会大大提高。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辅助音乐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趋势,音乐教师要把握音乐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长处,为学生高效地学习音乐搭建平台,从而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全面提高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