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翰
芦山县通向雅安市的荥经高速上,不时响起救护车辆急促的警笛声,一辆辆闪烁着红蓝警灯的救护车在山体滑坡严重的路面上呼啸而过。从4月20日上午8点地震发生开始,这样的景象一直在上演。
空降灾区
4月21日晚,距离雅安地震发生约36小时后,上海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王群、华山医院感染科副教授陈澍、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胡锦等3名医学专家,受命参加国家卫计委第一批国家医疗专家组,为参与地震灾区医疗救援空降成都。在参加了四川省卫生厅连夜召开的工作会议后,3名专家对此次地震伤亡情况有了大致了解,次日清晨,他们开始在成都市几家医院内对地震中转移出来的伤者进行伤情评估,并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治疗建议。
在成都忙碌工作一天后,3位上海医疗专家,随第二批到达成都的5名上海创伤骨科专家一起赶赴雅安,马不停蹄地在雅安市人民医院、雅安市中医院、雅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和解放军37医院等4家定点收治伤员的医院,开展拉网式的细致筛查、排摸和联合查房,协助当地医院开展地震伤员的伤情评估工作,
经历过汶川地震救援工作的胡锦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感叹,汶川地震时,由于大部分位于震区的医院全部垮塌,我们专家到了一线无用武之地。与汶川地震相比,此次雅安地震并未使震区的医院全部毁坏,这给我们后期的救援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
截至目前,雅安地震中共发现伤者1.3万多人,受地震区域地理环境和房屋建筑等特点影响,此次地震中,伤者的受伤情况被归纳为三多三少。即:脊柱损伤、颅脑损伤和跟骨骨折的情况同既往相比更多;而在地震中常见的开放性损伤状况、截肢情况和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挤压综合征相对以往较少。
据了解,雅安市4家医院的建筑基本上没有在这次地震受到严重损坏,但考虑到一些地区医院的医疗条件有限,救援队还是将大部分危重、重病伤患转入成都市的几家三甲级医院进行救治,雅安地区医院主要收治轻伤患者。
“在这次地震救援中,我们是作为医疗专家组参与伤者救治的。与在地震灾区一线抢救伤者的救援队不同,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对已经进入医院的伤员,进行伤情排查工作,发挥我们的专业特长,评估每位患者的伤情,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降低致残率。”王群告诉《新民周刊》,抵达成都的第二天,专家组成员开始在成都市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成都军区总医院3家医院间忙碌奔走,仅4月22日一天,就完成了对100多例伤者的排查工作。
“目前雅安市医院的工作难度主要在于老年伤员比较多,他们不愿意离开家乡。有一位颅脑骨折伴脑出血的92岁老志愿军,合并肺部感染,专家组查房会诊后,更换了抗生素;还有一位86岁的老人,因为视力受损,专家组提出了加派志愿者照护,防止老人跌倒的建议。”
陈澍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表示:“目前阶段,存在生命危险的危重病人,是我们抢救的重点,因为这些病人很可能因治疗不当或不及时而死亡。另外对于病情比较重,但目前还没有生命危险的重症病人,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根据病人具体伤情,给出治疗意见,这部分病人尽早治疗、尽早康复的话,可以降低致残率,但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对伤情界定不准或治疗不当,导致病人伤情由重症发展恶化成危重就麻烦了。”
住“合适”的医院
“从汶川地震和国外大型灾难及战争的医疗救援经验中,我们得出一条结论:让合适的病人到合适的医院去抢救,是灾难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及时地把一线灾区重病号转移,雅安是一个中转站,一部分伤者在雅安治疗,治疗当中如果伤情有变化,雅安医疗水平跟不上,就要马上转到成都治疗。另外一些伤情非常严重的病号,通常都是直接转到成都。”王群表示,为了实现合适的病人到合适的医院抢救这一目标,医疗专家根据伤情将伤者划分为三个等级,危重病人、重症病人和轻伤病人。
本着竭尽全力抢救危重病人的生命,力求降低重症病人的致残率,让轻伤患者通过适当治疗早日康复的原则,医疗专家团队在伤情评估中,为每位伤者制定治疗计划,选定治疗医院。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要求,此次地震中的危重病人需全部转入成都市内的医院治疗,主要集中在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成都军区总医院。这样既能确保重症病人享受到充足的医疗资源,也利于医疗部门对重症病人的集中管理。
据王群透露,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重症病人已经都从地震灾区转出,主要在华西医院。
谈到转院救治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王群告诉记者,现在为止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震区甘孜州伤者的救治。甘孜州在地理位置上远离成都,受道路情况的局限,从甘孜州到成都约有五六个小时的车程,考虑到危重、重症病人难以承受路途颠簸,4月24日下午,包括王群在内的7名医疗专家,在华西医院里,通过远程模式,对甘孜州医院收治的4名危重、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进行了即时指导。
“转移伤者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方式。比如,在甘孜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地震伤者中,有一名患有严重的颅脑外伤,这样的状况下,伤者不仅难以承受救护车运送的长途颠簸,就连乘坐直升机转院,也可能因高空气压影响,使伤情进一步恶化。”据王群讲述,在当天的远程协同治疗中,几名专家仔细查看了伤者的X光片,考虑到伤者目前已接受了前期的应急手术,开放性伤口已经得到处理,专家们一致决定,对该名伤者暂不实行转院计划,并通过远程设备,对甘孜州人民医院的医生进行了用药和为伤者上呼吸机的具体指导。
5.12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援,为这一次芦山地震后的救援提供了大量经验,汶川地震后,“灾难医学”这一曾经被忽视的专业,也重新受到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灾难是指某一突发事件所造成伤害的数目与治疗所需的医疗资源失衡。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刘中民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在灾难发生时,医学救援面对群体伤员和极端恶劣的环境,其行动几乎涉及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灾难的评估及救援的效率,常表现为政府对全社会资源整合及其作用发挥的程度。
“与汶川地震相比,此次地震发生后,各级医疗部门对灾难的应对显得成熟了很多。”胡锦告诉记者,从分工上来说,雅安地震中,卫生部门在划分各医疗团体职能时,表现得更加有序。“在上一次的汶川地震中,大部分医疗资源均被送往灾区一线,在那种缺医少药、生活物资终端的状态下,我们这些专家不仅难以发挥作用,个人在灾区的吃喝也成了问题,这种缺乏经验的救援方式是非常不理性的。而这一次的救援在分工上则理性很多。前方救援队和专家医疗团分工合作的方式,使医疗资源实现了有机的分配,让救援、治疗工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