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框架问题的高职课程设计研究

2013-05-14 11:20陆震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9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框架

李 岚,陆震星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上海20012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正在逐年扩大。由于高职承载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怎样有效地进行高职课程设计,怎样灵活地运用已有课程设计模式,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怎样在课程设计中表达本专业的特殊性,这些都为我们的课程设计提出巨大的挑战。

课程设计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设计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成分,从而形成特定课程结构的过程。课程设计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Tyler[1]为代表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它将学习看作是知识的掌握,课程设计体现为:目的-方式型,即先制定目标,然后选择课程组织方式。这种设计是某一学科专业最系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学生能迅速、经济地学习到某专业的知识结构框架;但是该设计方法较少考虑学生主体的需求与特征,容易形成目标狭窄的被动学习局面。另一种是Nunan[2]为代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该理念以学生而不是以内容为组织线索,而是在教学中随着教学任务在不断演化,课程的组织形式取决于学生专注的事物、主题或问题。该设计的优点在于:它的基础是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和建构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目标结构的多元化。但也有明显的不足:这种设计容易忽略教育中的社会目标,同时该设计是依据兴趣进行的,由于兴趣具有漂移不定的特性,因此难以保证学习中的连续性。因此,如何设计出既能使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可变化性和整体性,同时又能充分考虑学习者能动性,尽可能地使教学策略具体化,并提供多种设计方案,保证多层次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摆在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一 框架问题引入

现在高职课程设计主要采用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如基于项目的课程设计、基于情景的课程设计、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设计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整个课程设计过程紧紧围绕知识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因此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同时在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如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时,容易忘记教师的责任,忽视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基于对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实践探索过程中,英特尔的未来教育项目提出了将教学内容整理成有层次的问题——框架问题。该方法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赋予学生以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学习相关内容并培养高级思维技能。有层次的框架问题把课程目标与内容、高级思维和真实环境联系起来,这对高职课程设计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思,基于框架问题的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会更有效和更科学。

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基本问题涵盖该学科重要的持久性观点,这些观点为许多单元、该学科领域的研究之间搭起了桥梁。基本问题有多种答案,但是这些问题在书里找不到答案,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剖析自己的思维,诠释自己的经历。

单元问题用来引发对具体主题、单元任务的观点进行探究,它支持基本问题。在课程设计中通过提出的多个单元问题来探究一个基本问题的不同侧面,从而使学生对基本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单元问题鼓励探究,允许有独特的回答和创造性的方法来解答,需要学生学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它是为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服务。

内容问题是封闭式问题,它与课程内容和工作内容相结合,支持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内容问题有清晰具体的答案,回答问题需要知识和理解力。在课程设计中,内容问题直接针对课程和工作内容提出,通过对内容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有助于课程知识点的落实。

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提供了学习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并促进学生对一个话题深入探究。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深入研究主题,用搜集到的信息创设自己的理解和答案。内容问题帮助学生关注事实性知识,这些是要达到大部分教学标准不可或缺的知识。通过对不同层次框架问题的探究,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完成课程目标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内容问题有明确的答案,为学习者提供难度适当的学习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构建。同时框架问题为学习情境设计、策略设计和多样性的评价方式设计提供了基础。

二 基于框架问题的课程设计理论体系

课程设计是为了确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是基于对课程资源的选择、课程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及目标和内容或学习经验的选择确定的基础上的。一个清晰的课程设计体系将有助于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并为我们的教学创新提供思考视角。基于框架问题的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动态优化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它包括确定框架问题、制定课程目标、方法论、评审课程设计等4个基本元素。

(一)确定框架问题

框架问题是有层次的,由上至下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布鲁姆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将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6个层次,这个分类对确定框架问题很有帮助:框架问题可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的问题;另外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层次提出问题。

框架问题的设计有由上至下(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和由下至上(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两种基本方法,在课程设计时一般采用由上至下的设计方法。

确定框架问题是该课程设计方法的基础要素,以下3点在确定框架问题时要着重考虑:

1.进行职业和课程分析,明确课程目标,使框架问题与职业需求和课程目标紧密关联

确定框架问题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职业和课程分析,以期课程设计更为科学和合理。职业分析是指描述、定义和确认各种职业所含任务及其构成要素,并对这些任务及要素做出的科学分析,这也是搜集相关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与行为方式素材的过程。职业分析制约着高职课程设计,它是高职课程设计的前提条件,同时它制约着课程模式能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为此在确定框架问题时先进行深入的职业和课程分析,以便对职业需求、课程目标及教学单元的课程目标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再根据职业和课程的需要确定问题,这样可以使得框架问题与职业和教学紧密相联,如内容问题是将本教学单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单元问题可与本教学单元的重点、难点相对应;基本问题可在单元问题(或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去拓展、去延伸,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的层面体现职业的需求。

2.把握框架问题的层次关系,递进设计,突出重点

框架问题的3个要素(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有各自特点,在课程设计时应重点突出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提炼应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框架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基本问题来展开。否则基本问题边缘化,课程设计的质量不会高。同时他们又有一定的层次关系,单元问题的理解应建立在内容问题的基础上,基本问题的探究应建立在前两者问题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在确定框架问题时,不要过分区分是什么类型的问题,而是要注重教学的递进关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得框架问题成为相辅相承,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

3.把握框架问题设计的标准,严控框架问题设计的质量

在设计框架问题时一方面要把握好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的特点,另一方面注重设计问题的质量。比如:内容问题大多为基础性知识,为单元问题做铺垫,应有明确答案。而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应没有明确的答案。并且,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设计的方法,考虑教学对象的心理、年龄特点,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更适合学生探究和学习。在基本问题的的创设上应尽可能地和工作、生活相联系,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框架问题的确定,需要我们对学习者今后的职业和学习的课程有充分理解,同时具备一定设计问题的方法,框架问题的确定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

(二)制定课程目标

在课程设计中,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准则。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个立体的体系,社会目标、主体需求和学科任务三个要素是其基本来源,它和基本问题紧密相连。

首先,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个体,毕业后将作为一个社会职业人融入到特定的社会中去,因此我们确定课程目标时应满足社会目标。职业教育的定向性使职业教育课程不仅明确了培养人才的层次,而且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同时专业设置与职业的对应性较强,有的甚至与工作岗位相对应。因此对于职教课程目标而言,关注社会生活需求,主要是关注社会职业需求。其次,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课程的成功要是以毕业生在职业世界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而不仅仅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因此对于职教课程目标而言,关注学生的需要主要是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再者,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为使学生学习到“必须的、够用的”知识体系,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科任务也是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重要来源。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怎样处理好社会目标、主体需求和学科任务三者的关系,并非夕日可达,需要在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不断调整,同时对课程目标现状的不断反思来完善。

(三)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在确定课程目标之后进行的选择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计划、界定课程单元、确定评价策略、制定教学方案等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和单元问题、内容问题紧密相连。

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选择课程内容需要重视科类、职业门类之间的结合,其主要依据是: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参照点;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根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除了考虑到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其他的方面:课程内容本身的有效性、对学生和社会的价值、能否为学生所接受、能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等。

安排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计划时我们要确定教学执行的周期和分配每个单元或主题的实施时间。

确定评价策略: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以保证我们的教学能真正使学习者达到预期的效果。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在进程中的评价,它开始于设计的起始阶段,包括关于学习者、学科内容与社会等方面的需求评估;终结性评价提供的是哪种课程设计更好或最好的比较性的分析。

界定课程单元:根据不同的概念类型,将课程分割为不同的单元和从属主题。同时根据单元问题为每一单元和主题撰写详细的单元学习结果。然后对所有单元和单元结果进行分类,并排列出它们的先后序列。这与教学行为的序列不同,教学行为的序列可能根据课程的目的和活动而采用多种序列模式,而对于课程序列、对于整个课程设计来说只能有一种序列。以工作过程为参照整合序化课程内容。根据职业活动环节,以职业活动的程序、方法,或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工作过程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

制定教学方案:课程内容确定后,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将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为此教学中需要注重知识的构建,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同时以项目、任务的真实情景为主线开展课程教学,通过实践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并带动知识的学习与职业素质的养成。

方法论将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赋予学生以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学习课程内容并培养高级思维技能。

三 评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评审是为评审课程设计满足课程教学要求的能力。同时进行问题识别,若有问题则提出解决办法,并且对课程设计成果进行综合、系统的检查,以确保课程设计能满足教学要求。

在课程设计阶段通常进行不只一次的设计评审,按课程设计主要阶段,分为课程设计初期,课程设计中期,课程设计后期3个阶段的设计评审。

1.课程设计初期,设计评审中应该抛开内容上的和设计上细节实现的种种限制,探讨尽可能多的设计方向和设计思路去实现课程的目标。通过来自不同评审人员的反馈,以便激发出更多的设计思路。通过获取更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这样我们才能评价出哪一种设计方案在实现课程设计目标上是最优的。

2.课程设计中期,设计评审则更多的是讨论不同方案中优势的部分和劣势的部分,不仅要考虑方案当前优劣,还要指出方案在未来继续设计可能具有什么样的潜力和优劣。通过权衡方案优劣后,确定出最有潜力的设计方案继续进行深化。

3.课程设计后期,设计评审的重点在于面向设计细节。需要以可用性原则去判断设计方案中的细节是否存在可用性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发现设计中需要改进的细节地方。

课程设计评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当前设计思路是否能够实现课程设计目标,是否存在设计思路与课程设计目标有偏离状况;框架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框架问题的改进方向所在等。

四 结语

在基于框架问题的课程设计中,课程框架问题提供了在整个课程中组织问题的结构,从而促进各层次的思维。课程框架问题为学习内容和探究之间提供了平衡,使得学习与学生相关。在充分考虑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框架问题使课程目标比较明确,避免了将课程目标虚化,同时使课程目标具有灵活性、可变化性和整体性。框架问题为评价提高了依据,避免陷入无标准的虚无主义评价中。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构建知识,使学习者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相一致,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知识内化和个体知识社会化。但是由于高职课程设计知识面宽广,同时需要学生掌握的侧重点会随需求的变化而需要动态调整,这为框架问题的设计带来挑战,需要我们动态地调整和完善。

[1]泰 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 康,张 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David Nunan.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框架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框架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