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予”

2013-05-14 11:20刘少芳赖积船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9期
关键词:第一人称兵器代词

刘少芳,赖积船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论语》是我国一部影响深远的儒家经典著作。其中代词的用法也很有特色。本文仅对《论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予”从句法功能、语用选择两个方面进行初步研究。

一 句法功能上的差异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论语》中出现了45次,其中作主语是18次,作宾语是25次,作定语是1次,比较特殊的一例是作谓语。“吾”在《论语》中出现了113次,其中作主语是94次,作宾语是3次,作定语是16次。“予”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论语》中出现了22次,其中作主语是11次,作宾语是9次,作定语是2次[1]。如表1所示。

表1 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予”在《论语》中出现次数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论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吾”的使用频率最高,既可表示单数,也可表示复数,并且基本上是作主语;相比“我”和“予”,“吾”作定语的例子还是比较多的,分别举例如下:

(1)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为政》)(作主语)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同位语作主语)

(3)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子路》)(作定语)

(4)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公冶长》)(作定语)

“吾”作宾语的情况非常少,在《论语》中仅3例,并且都存在于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王力先生在谈论人称代词“格变体”的时候就提出:“‘吾’‘我’的区别,就大多数的情况看来是这样:‘吾’字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的宾格。”[2]这个结论与《论语》中“吾”充当句法成分的情况是一致的。《论语》中“吾”作宾语不用于动词后,而是用于否定句中前置,三例如下:

(5)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居也!”(《先进》)(后面两个“吾”作宾语)

(6)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子路》)(前一个“吾”作宾语)

“我”可表示单数作“我”讲,也可表示复数作“我们”讲。其作主语宾语的情况差别不是很大,比较自由,举例如下:

(7)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作主语)

(8)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颜渊》)(作主语)

(9)太宰知我乎!(《子罕》)(作宾语)

(10)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作宾语)

“我”作定语仅有一例,还有一例较为特殊,作为谓语存在,分别举例如下: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作定语)

(1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作谓语)

“予”在《论语》中使用得比较少,作主语宾语的情况差不多,有两例是作定语。举例如下:

(13)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作主语)

(14)子曰:“予欲无言。”(《阳货》)(作主语)

(15)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作宾语)

(16)天生德于予。(《述而》)(作宾语)

(17)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泰伯》)(作定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论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吾”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我”,再次是“予”,一般情况下,“吾”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比较自由,而“我”和“予”主要是作主语和宾语。

二 语用选择上的差异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形式的著作,其内容主要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缺少语境描写,因此,对于《论语》中第一人称代词语用选择的分析难以客观全面,但是在语用选择上,这几个第一人称代词确实存在一些“分工”特点。王力先生说过:“如果在同一部书里,特别是在同一篇文章里,甚至在同一个句子里,同时用‘吾’和‘我’(或同时用‘吾’和‘予’等),或者同时用‘汝’和‘尔’,就不能归结于时代不同和作者不同。如果说毫无分别的两个人称代词在一种语言中(口语中)同时存在,并且经常同时出现,那是不能想象的。”[2]本文认为,书中出现了多个第一人称代词,这绝非偶然,这几个人称代词充当不同句法成分的情况有差异,它们所适用的语境更是不同。

(一)“我”的语用选择结果及原因

“我”一般用于“上对下”的语境。《论语》中说话者对自身行为、品德非常肯定,认为自己的思想观点正确无疑,一般采用“我”这个第一人称代词,表现出一种威仪,句中往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见表2)。

表2 “我”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

“我”甲骨文作,金文作,形状像是一种兵器。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我’象兵器之形,以其柲似戈,故与戈同,非从戈也。”古代文献中能找到的“我”作兵器义使用的例子很少,如《尚书·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这句话描述的是手持兵器前进的一种态势,其中的“我”指的就是一种斧钺形的仪仗兵器,这种兵器代表着威仪权势。《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

;,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凡我之属皆从我。,古文我。”由此可以推出,“我”本身是指一种兵器,引申为“杀”义,最后借其音表示为第一人称代词。

从符号学的原理考察,当一个符号用作另一个符号的能指时,该符号的一些信息会不自觉被带入到新符号中去;同样,当一个符号用作另一个符号的所指时,必然地,前一个符号的全部内容(所指)会进入到后一个符号的内容(所指)当中去。汉语实际运用当中所存在的“假借”现象,以“我”为例,见图1:也就是说,两个不同的词,因其语音上字形上相同,在词语运用当中,本义词的一些语义特点会渗透到假借词当中去。“我”这种兵器一般是古代统帅者出征时所持的仪仗,显示出一种王者风范,因此,“我”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说话者往往显示出一种严肃自信的态度。

(二)“吾”语用选择结果及原因

“吾”适用的语境较为自由,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身份关系可以是“上对下”、“下对上”或“平等身份”,因此,“吾”使用频率最高(见表3)。

表3 “吾”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

“吾”金文作,上面“五”甲骨文作“ ”,下面“口”甲骨文作“ ”。林义光《文源》:“五,本义交午(交错),假借为数名。二象横平,×象相交,以二之平见×之相交也”。由此知道,“五”有“相交”义,下面加“口”形成一种“沟通”的特点,引申为第一人称代词便侧重于“沟通”,这种“沟通”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无身份限制,语用选择较为自由,对话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比较随意,在语义表达上无强调作用,显得平和温婉,具有日常口语交际意义。正因如此,“吾”是《论语》中使用最多的第一人称代词。从以上表格所罗列的例子可以看出,“吾”大部分使用在“上对下”的语境当中,但它与“我”所适用的“上对下”语境差异甚大:“我”用于“上对下”语境中比较注重自身威仪,“吾”用于“上对下”语境中则侧重于平等交流。

(三)“予”的语用选择结果及原因

“予”所谈及的内容常常涉及天命、生老病死的话题,言语中带着有比较强烈的情感态度:或感叹、或悲痛、或激昂等等[3](见表4)。

表4 “予”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

叶玉英《人称代词“予”的出现时代及与“余”“舍”的关系》一文指出,“予”的前身是“舍”,“予”是从“舍”字形变化所分化出来的,“舍”下加“口”变成“舒”,再由“舒”分化出“予”[4]。本文赞同这种观点。《说文》:“舒,伸也”,所分化出来的“予”也有“抒发”、“伸展”义,借用其音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一般就用于抒发情感的语境。另外,许多学者也认为“余”和“予”是古今字。《说文》:“余,语之舒也”,“舒”即“伸展”、“抒发”,那么“余”也有“抒发情感”的含义。这与《论语》中“予”所适用的语境是一致的。

三 结语

“我”、“吾”、“予”它们除了表示第一人称代词的共同特点以外,在语音上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广韵》:“我,已称。又姓。我子古贤者著書。五可切。”《广韵》:“吾,我也。……五乎切。”《尔雅﹒释诂》:“吾,我也,吾我双声。”“吾”在上古音系中是鱼韵,“我”在上古音系中是歌韵,韵部相近发生旁转,因此,“我”和“吾”古音声韵相同。《广韵》:“予,以诸切。我也,又余伫切。”“予”在上古音系中是鱼韵,与“我”和“吾”叠韵同音。因此,“我”、“吾”、“予”在语音上互为双声叠韵,构成近音或同音关系[5]。在古汉语中它们均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一般是看成是对其音的借用,但是,通过以上对《论语》中这几个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和语用选择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人称代词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单纯的“语音借用”,而是与它们的本义相联系的,呈现出分工的特点。

[1]夏先培,遆亚荣.《论语》、《孟子》中第一人称称谓的语用考察[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21(3):138-139.

[2]王 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朱 红.上古第一人称代词“余 (予)”的语用功能考察[J].古汉语研究,2012(2):78.

[4]叶玉英.人称代词“予”的出现时代及与“余”“舍”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50(3):65-67.

[5]宋文风.古汉语人身代词的声训问题[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1(4):92-93.

猜你喜欢
第一人称兵器代词
代词(一)
代词(二)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网上“兵器”大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