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女大学生特点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及体系构建

2013-05-06 03:05王爱民马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体育运动体系

王爱民马 良 刘 京

适合女大学生特点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及体系构建

王爱民马 良 刘 京

当前普通高校中女大学生人数比例已经超过了男生。公共体育课程对女大学生身体、心理及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符合时代需要、适合女大学生身心特点发展需要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及体系十分关键。通过调查了解女大学生的需求,结合新时期对于人才的需要,以及培养女大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的要求,应该设置构建有特点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女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体系构建

根据2012年关于在校男女大学生性别统计结果,女大学生人数比例已经超过了男生。随着女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与男生差异化的教育诉求更为凸显。男女大学生除了在第一、第二性征上不同外,更大的区别在于社会性别的不同。近年来网络发展的突飞猛进,给大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给教育乃至体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针对女大学生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体育课程内容及体系,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女性尤为重要。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将安徽、北京、浙江、西安等省市共计10所普通高校的500名女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女大学生。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0份,有效问卷为486份,有效率为89.2%。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课程一般采取男女生分班上课,在以往的课程内容选取上,学校一般针对男女生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授课内容,但是对于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很少进行系统论证。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应该依托一个动态的机制,由于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但非常重要,而且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起步较迟,且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所建立的课程体系不够完整,许多内容较为陈旧,未能及时更新和调整。如一些高校从未从学术的角度对于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全面论证,只是从传统与经验的角度对于体育课程进行自行安排,对于学生的新需求也不纳入课程体系重建中,因而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二是许多高校针对女大学生所建立的体育课程内容目标不够科学、准确,许多课程目标没有科学依据,存在片面性、局限性。例如,一些高校体育教学部门从未调查过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心理预期与心理偏好,只是凭借感觉制定女大学生体育课程目标,而这样的目标与女大学生的意愿相去甚远,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三是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文化、体育价值与终身体育等体育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一些高校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体育项目的技能,帮助其通过测验和考试,缺乏对体育其他内涵的培养。将体育课程简单理解为体育运动是片面的,只有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才能将体育内化为学生的兴趣与行为。[1]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政策依据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是对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

针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校领导体育意识淡薄、生均体育资源随着高校扩招出现负增长、学生中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特别是学生的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教育部于2005年4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就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高等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广泛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努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保障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场馆设施条件与积极开展高等学校体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部署。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于2006年12月共同颁布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进一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外还要加强组织领导。

2006年12月,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要求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完善学校体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的评价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学校对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和服务支持。

2007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包括: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项措施,进而加强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

以上文件既阐述了不同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为构建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与体系构建因素分析

(一)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偏好与心理预期

1.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偏好

在构建女大学生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时,首先要考虑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偏好。根据问卷调查,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的一些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备选项,每个同学最多可选两项,选择结果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选择偏好的项目由多到少的顺序依次是:形体训练(选择的人次在160—170之间)、健美操(选择的人次在130—140之间)、针对女大学生减肥的项目(选择的人次接近120)、体育舞蹈(选择的人次在100—110之间)、羽毛球(选择人次接近100)与游泳(选择人次接近80)等。而排在后四位的分别是:足球(选择人次少于5)、篮球(选择人次接近20)、排球(选择人次在30—40之间)与跑步(选择人次在50—60之间)。由此可见,女大学生更热衷于与“健美”相关的项目,而对于对抗性、速度、耐力类的项目则缺乏兴趣。

图1 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偏好选择

2.潜在心理预期

在构建适合女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时,对于女大学生体育课程心理预期的调查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了明确女大学生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的根本原因,本研究7个备选项,调查对象最多可选两个项目,选择结果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主要的心理预期是增强体质(63%)、塑造理想形体(43.4%)、减肥(25.7%)以及训练协调性(25.1%),而对于自我精神挑战(9.7%)、掌握运动技巧(14%)及预防疾病(12.8%)的期望值很低。这与前面选择的“运动偏好”项目相一致,其参与体育运动主要目的仍与“美”有关。

表1 女大学生参加运动目的选择频数

女大学生是女性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她们对于体育参与的动机与广大社会女性基本相一致,把减肥与塑造理想形体作为体育参与的主要目标,而不是将走向操场、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自我挑战精神作为学习体育的目标,这与近年来政府部门颁布的关于体育的文件精神有很大的差距。

(二)多元文化与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

建立适合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除了了解女大学生身体与心理需求外,还要了解多元文化与社会性别文化对于女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共生并存已成为时代的文化景观,这种现象既使当今文化充满了活力,又为我们的文化创造了广阔的视域。[2]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我国政府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目前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依然强烈,它被消费文化利用和扩大,正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作用于女大学生。因此,要高度重视性别意识教育,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她们的“四自”精神,强化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认知,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3]

(三)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与女大学生现实需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4]当今大学校园培养学生的宗旨之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有关体育教育的政府文件中,对于女大学生体育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增强身体健康水平,提高身体各项素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等,但没有体现女大学生作为“女性”而涉及社会性别方面的规定。这就导致了培养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模式不符合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特质的现实需要。不少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在制定女大学生体育培养目标过程中,也忽视了女大学生作为“女性”这一特点。事实上,女大学生作为“女性”,她们对于体育健身有着不同于男性的特殊需求。如果忽视了这种需求,单单强调培养人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女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又能满足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的现实需求,是高校制定科学有效的体育课程和建立培养模式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适合女大学生特点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体系构建

(一)指导思想

1.注重外在美与内在美培养并重

许多女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偏向于能够培养“气质”、塑造理想“苗条形体”的课程,可以说,普遍存在通过体育课程达到“美丽”外形的心理预期。美丽的外表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是如果一个女性弱不禁风,那么这样的美是病态的,缺乏健康基础的,因而也是不完整的。不仅如此,内在美更为重要。女性美不仅表现在外在形象,还应使女性拥有独立的人格、渊博的学识、自强的精神,这也是内在美的外化,即由内在美转化为外在气质和风度,这样的美才能够持久,才能真正打动人。所以,在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中,既要满足女大学生追求“美丽”外表的愿望,也要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柔韧、肌肉力量、速度耐力等,还要制定出培养女大学生“内在美”的方案[5],例如,培养女大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相互配合的团队意识和公平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以及注重内在美德的修炼。因此,应当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对抗性、耐力性、集体性与力量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击剑、散打、短跑和长跑等,以达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全面发展。

2.注重个体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女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小学、中学阶段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参差不齐。到了大学阶段,她们对体育的需求、对体育的认知程度、自身的体质与兴趣爱好等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如果针对女大学生体育学习过分强调统一性,采用行政编班模式去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当多样化,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同时,可以根据女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心理需要、体育基础以及兴趣爱好,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与特色课程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学习对象开设基础体育课、专业课、辅导课、保健课、体育训练队、体育俱乐部与体育社团等。[6]

3.在追求美丽的同时,注重抵制男权思想

目前,社会上流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美女经济”和“眼球经济”等现象,一些女性把追求到的“美丽”作为一种资本在男性市场中交换,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是男权文化没有消除,二是消费文化对于男权文化的利用和夸大,三是女性自身追求享乐。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妇女解放的进程,阻碍了男女平等国策的实施。在大学校园中,高校美女文化面临着泛化的倾向,高校社会性别教育的缺失削弱了女性的独立意识,也加剧了社会文化中男女不平等的局面,促使女性向传统价值观回归。[7]

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在引领女大学生追求“美丽”的过程中,同时要引导她们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女大学生“追求美丽”是人的正常需求,但是不能把“追求美丽”定位在满足男权思想对于女性身体审美的文化陷阱中,而应该定位在女大学生自我身心健康、自我审美的需要。[8]

(二)适合女大学生特点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体系构建

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守传统教学内容构建模式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体现女大学生作为“女性”发展的特点与自身规律。因此,在设置构建女大学生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比较符合女大学生教育规律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在设置构建适合女大学生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要本着如下原则:以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点为出发点,以女大学生身心特点规律为基本点,结合体育教育方针与政策,结合社会现实,做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本着上述的原则,针对大学一年级女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应本着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为主、其他课程为辅的原则。由于目前各个大学推行特色办学、特色教育,因而体育教学也要体现特色。由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进行一些简单易学的特色课程容易推广。大学二年级则本着多元化课程为主、特色课程提升为辅的原则。到了大学二年级,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对于一部分喜欢大学一年级特色课程的同学,继续给予引导与提升。适合女大学生特点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体系构建参考图可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体育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为必修课,每学年各进行4个学时的理论课程教学。在必修课的选课过程中,实行“双自主”选课,即自由选择老师与自由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项目。大学一年级一、二学期给学生提供的课程内容,以难美类体育项目(主要是指健美操、基础形体训练与太极扇这类基本的比较易学的体育项目)与体育基础课课程为主、其他项目为辅的课程,同时重视基本素质训练。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大部分女大学生想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塑造美丽”的目的,同时对一些基础体育课程进行学习,素质训练是学生健康标准的要求,因此应在每个学期都予以重视。

进入大学二年级,一部分学生缘于对大学一年级特色课程学习感兴趣,从而继续参与和提高,例如,大学一年级学习了大众健美操一级或者二级,到了大学二年级可以选择健美操三级或者四级的学习;也有许多人进入大学二年级后选择了新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就要提供多元化的可供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提供健美操、跆拳道、形体训练、瑜伽、形体礼仪、体育舞蹈、武术、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太极拳、击剑、轮滑、田径、游泳、拓展训练等等。同时,针对大学二年级、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女大学生可以开展限定性选修课,限定性选修课程内容应丰富多彩,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还可以组建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课外群体活动以及各种水平训练队,这些课外体育运动项目是针对所有学生开设的,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好体育与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为她们树立终身体育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2 适合女大学生特点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体系构建参考图

六、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构建体系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动态系统。关于设置高校适合女大学生特点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不可能制定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式,不同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体育资源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不同的内容体系。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校,在制定课程内容系统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尊重女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认识社会主流文化对于女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需要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并经过科学论证,才能制定出适合高校女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公共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与体系。

[1]黄超,胡美兰.“健康第一”思想下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8).

[2]伍世文.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和解[J].社会科学辑刊,2007,(4).

[3]周天枢.性别意识教育与女大学生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0).

[4]胡飒.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5]胡伟,俞明德.浅论女性美研究的意义与方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3).

[6]田海燕.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期望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4).

[7]许婕.社会性别视域下高校美女文化现象解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2).

[8]王爱民,张柳霞.社会性别视野下女性形体审美观与健身运动参与动机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2,(2).

责任编辑:贾 春

Creating a Sports Curriculum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ANG Aimin,MA Liang,LIU Jing

The number of women in colleges now exceeds the number of men.As such,sports curriculums and program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Therefore,sports programs need to be developed to meet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needs of women college students.In this paper,the assessment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need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thei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spects are consid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s curriculum for female student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course offered;construction

10.3969/j.issn.1007-3698.2013.02.019

:2012-10-02

G642

:A

:1007-3698(2013)02-0106-05

王爱民,女,中华女子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体育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与体育人文学;马良,男,中华女子学院体育教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等;刘京,女,中华女子学院体育教学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管理。100101

本文系2010年中华女子学院校级课题教改立项项目“女大学生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体育运动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