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永平
小结是课堂教学最后环节,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时学生又恰好处于精神疲倦、注意力分散阶段。如何抛弃传统教学中教师“字字珠玑”式的归纳小结,进而转化为教师设置疑问、引导点拨、学生自主探求的课堂小结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有效策略导入是始,小结是终,构成了数学课堂和谐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导入新课一样,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动、有所得。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小结往往是老师主辅、草草了事,或者“虚假民主、求全求美”的情景。其结果往往使课堂变得毫无“生气”,学生毫无“灵气”,更谈不上创新性、个性化思想及行为。
一、产生低效课堂小结的原因分析
1.教学时间不能保证:课堂小结一般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这也使它必然成为了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弱势群体”。
2.效果不能马上显现:课堂小结对培养学生梳理、提炼和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的这种潜在的长期的效应不是在一两节课内就能显现的。
3.教师思想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往往注重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练习等环节的创新求变,却对结尾部分的小结很少讲究。
4.小结形式不够丰富: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化不足,针对性不强,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教师小结型和学生自主归纳型。
二、体现有效课堂小结的策略分析
“收口”和“点睛”是小结的神圣使命。这不仅要为整堂课“锦上添花”,更要“余味无穷”,丰富并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基于以上想法,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计划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好小结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要小结什么,怎样小结等应该要有明确的计划。
2.及时性。课堂小结碰到知识点较多,较复杂的时候,及时的给予归纳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更好巩固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针对性。课堂小结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结;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重点阐明。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4.串联性。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及时地联系旧知识进行回顾、对比,使前后知识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小结方法,便于学生及时地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三、体现有效课堂小结的几种类型
课堂小结是浓缩的“板块”,可以系统概括深化、可以使结构严密紧凑、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可以说课堂小结是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所以就要设计有效的、富有特色的课堂小结。
1.讨论总结型
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设置一些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引導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并汇报,在热烈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小结任务。
例1:在学习了分式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提问来进行对分式概念的小结。
提问一:“分式的基本形式是怎么样的?”
提问二:“对分式的分子有什么条件限定吗?”
提问三:“对分式的分母有什么条件限定吗?”
提问四:“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你觉得应该要考虑几个方面的要求呢?或者说一个代数式要成为分式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呢?”
四个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交流讨论。当然在交流中过程中的恰当评价是很关键的一步,一般选择延时评价,同时,在交流中力求防止出现少数优等生的“一言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2.知识梳理型
例2:教学“圆的对称性1”结尾可这样设计:
1.本节课主要内容:(1)圆的轴对称性;(2)垂径定理
2.垂径定理的应用:(1)作图;(2)计算和证明
3.解题的主要方法:(1)画弦心距和半径是圆中常见的辅助线;(2)半径(r)、半弦、弦心距(d)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是研究与圆有关问题的主要思路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
4.悬念启发型
在课终知识点小结时,教师应分步设置部分富有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欲望,当然,学生一时不能解决的可留到课后思考。
在课堂小结时,有意图地设置发散性、创造性和想象型问题,力求对知识进行加工生成,使学生更深入把握教学内容,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当然,应注意的是教师要力求做到收放自如,即实现“放”与“收”的高度和谐统一。
3.文化品读型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为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例4:教学“比例线段3”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小结:
勾股定理和黄金分割是几何中的双宝,“前者好似黄金,后者堪称珠玉”。
黄金分割的魅力远不止……追溯黄金分割的历史文化。
早在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欧多克索斯(约前400~前347)曾提出:能否将一条线段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使较短线段与较长线段的比等于较长线段与原线段的比?这就是黄金分割问题而发现黄金分割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经过反复比较,他最后确定0.618∶1的比例截断最优美。后来,意大利著名科学家、艺术家达·芬奇给这个比例冠以“黄金”二字的美名。
此种小结方式可加深学生对“黄金分割线”认知。从而能让学生更有效有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总之,课堂小结时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和教师指导点拨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应适度淡化出场,强化引导,鼓励交流,尊重意见,保护个性,才能在课堂“冲刺”阶段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同君.中学数学解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