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太
孝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我们民族伦理道德观念的中心内容。在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长河中,孝文化的内涵不断豐富并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孝文化和睦家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作用依然存在。当前,对青少年进行孝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既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勤俭节约意识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又利于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青少年孝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身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肩负着建设未来中国的责任。我们国家和政府历来关心、重视他们的教育,尤其是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胡锦涛早在2006年3月4日就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它既是我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又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力体现,它为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胡锦涛的这种主张正是国家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鲜明体现。孝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所有的传统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在我国这种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社会伦理特别是家庭伦理失范现象严重的环境下,部分未成年人也出现了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的现象,甚至有些未成年人误入歧途,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孝文化教育,帮助他们吸取孝文化的合理内涵,对其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孝文化教育,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爱意识
子女保全自己的身体,是对父母尽孝的最基本要求。换言之,子女若想对父母尽孝,就必须尽全力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子女的一切行为也都应因想到父母而时刻小心谨慎,以免造成对自己身体的伤害而影响对父母尽孝。此外,要让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能让自身深陷于不义令父母担惊受怕。概括而言,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但要保全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为之担心,还要保全自我声望给父母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相关内容的孝文化教育,不仅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青少年继承和弘扬我国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如今,我国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家长的溺爱,这也造成了这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的现状。部分青少年一旦遭遇挫折,他们便会采取跳楼、割腕等极端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逃脱他们所谓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加强他们的孝文化教育,让他们通过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学习,全面、透彻地了解孝的内涵。一方面,可以引导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爱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自身的行为,践行向父母尽孝的义务。例如,保全自己的身体,取得优异成绩不让父母担心,学以致用、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等。
因此,孝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全面理解孝文化,培养自爱意识,并在实践中把自爱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自爱行为和孝行为。这种教育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的自爱意识,而且帮助他们继承并弘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二、开展孝文化教育,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敬养意识
理解中国传统孝文化,不仅利于青少年更好地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可以塑造他们重要的道德品质。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和孝敬。奉养父母是儿女对父母必须要尽的义务。对青少年进行子女要奉养并且要敬养父母的传统孝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了解孝的真正含义——对父母的孝不仅要求子女在物质上给予满足,而且要在心理和精神上给予关心和慰藉,时常给以情感上的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孝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懂得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体会到父母的爱和无私,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和感激,进而强化他们对父母的敬养意识,并促使他们把这种强烈的爱外化为孝行为,发自内心地去孝敬、奉养自己的父母。
三、开展孝文化教育,利于培养青少年的顽强拼搏意识
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根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孝的应有之义。“承志立身”则是孝的理论基础。要从根本意义上做到孝,就要懂得继承先祖遗志,懂得并锻炼自己建功立业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努力争取,做到真正的自强不息。以自己的有所作为来使父母欣慰、光宗耀祖,正是孝的最高境界。孝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极力开展孝文化宣传教育,既是国家提倡有所作为的入世精神的体现,又是影响并熏陶当代青少年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有效手段。这种价值观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在拼搏的道路上帮助他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促使他们披荆斩棘,开拓进取。
四、开展孝文化教育,利于青少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美国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如今,青少年由于父母的长期顺从和溺爱,而形成了自私自立、孤傲、以自我为中心的弱势个性,他们不善于、也不愿去尊重、理解他人。这些性格特点都加大了其和谐人际关系的阻力和困难,同时也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孝文化教育的开展则可以帮助青少年养成理解、尊重他人的习惯,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青少年通过对孝文化的学习,可以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情,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爱和奉献,进而开始理解、体贴父母,消除代际间的隔阂,与长辈建立和谐的关系。同样,青少年通过对孝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学会了平等、尊重、理解和宽容,其人际关系也就逐渐地和谐了。
五、开展孝文化教育,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
开展孝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从孝敬父母的意识、行为扩展到奉献社会、热爱祖国的至高境界。只有在家庭中孝敬老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中尊重他人;只有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才能真正地报效祖国。这正是传统孝文化中所倡导的“移小孝为大孝”的文化精髓。这要求子女在对父母、亲人尽孝的同时,要尊重他人;在践行对家、对社会的孝道之后,要对民族、国家行大孝,也就是要爱自己的国家。尽管这种“移小孝为大孝”的主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极端的愚忠愚孝,但把对父母的爱同对国家的忠相统一,主张一个人要建功立业,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孝经》中所讲的五等人之孝,从广义上讲,就是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职业的人只要尽本分,努力工作,做出了成绩,就是孝。这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爱国主义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实际工作中去,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尽心竭力的含义是一致的。因此,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孝文化教育也有助于他们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万由祥.略论在青少年中弘扬孝文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6,(07).
[3]刘洋.当代中国青少年“孝”的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4]丁成际.传统“孝道”的历史建构及其在当代的重建[D].云南师范大学,2003.
[5]林莉.青少年孝文化的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6][美]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