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语文因素的迷失与寻回

2013-04-29 00:44常宇
课外语文·下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教学

常宇

【摘要】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出现课堂上热闹非凡却收效甚微、语文课被上成其他课、语文教学越来越功利化且越发不受重视等现象。语文教学中语文因素的逐漸迷失、语文味变得越来越淡,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有对新教改的误读、对考试制度的迷失等因素。因此,加强教师集体备课来确定语文因素、给学生更多的原始阅读时间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能够较好的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因素;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评价一堂语文课上得是否成功,我们往往就会谈到这堂课是否具有较多的语文因素,是否具有浓浓的语文味。那么何为语文因素,如何去界定呢,对于这个抽象的概念至今没有固定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语文因素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1]有的学者认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圈点批注、摘抄书作、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能够较好地把握语文因素。[2]笔者认为,挖掘语文因素要找出课文中可以用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点。让学生学会准确地表情达意,不断地感悟语言、熟读精思。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说:“只有着力研读课文中的语文因素和语文特性,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3]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出现课堂上热闹非凡却收效甚微、语文课被上成其他课、语文教学越来越功利化且越发不受重视等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不难发现语文教学中语文因素的逐渐迷失、语文味也变得越来越淡,针对目前语文因素的迷失情况,笔者总结几点原因,如下:

一、对新课改的误读

语文课出现的走样缘于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读,新课改的理念是对传统课程理念的扬弃,有所继承,才有创新。可不少人把新课改理解成一个完全新生的事物,不再接受传统方式教学了、不教字词了、不讲字义了,让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或是教育课等。不讲枯燥的语文课文,也不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内涵,学生当然很乐意,但是这样下去语文教育该何去何从呢?也有很多人认为似乎只有教学方法新、形式新才是新课改。有的课堂甚至在短短的一节课里,一会儿提问、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诵读、一会儿鉴赏、一会儿又合作探究等等,如此变幻的形式,学生忙于应付,即使跟上教师的步调,估计也没有多少深入思考的时间。

二、在考试制度下的迷失

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特别是初、高中的毕业班,教科书内容被压缩得早早地教完,剩下几个月或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专门用来复习。为了提高分数,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大量做题、背作文范文、牢记各类文体的考点和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与套话,致使不少学生误以为语文的学习方法就是记要点与做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含有大量语文因素的语文课堂被极具功利性的教学所取代,孰不知充满语文因素的语文教学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捷径,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对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的阅读、体会、研习和感悟来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老师们在考试制度的逼迫下并不在意语文因素对语文成绩的帮助,一味的强调眼前利益,舍本逐末,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课堂中的语文味自然逐渐缺少,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成绩的提高必然没有好处。

三、语文教师素质不高

语文因素常寄存于文本的每个部分中,而且存在的方式有所不同。语文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之间最重要的中介,就要不断挖掘课文中的语文因素,使语文课充分体现语文味。可许多语文教师的语文因素感不强,不知道如何发现并挖掘语文因素,往往是自己擅长什么就教什么,或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甚至参考书里写什么就教什么。这种教学内容的随意取舍,造成了很多该教的没教,一些不该教的却在教;把非重点当成重点,重点内容却一带而过。契诃夫曾说过:“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优秀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成规照本宣科的语文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自身就应该要有浓厚的语文味,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充满语文因素的课堂里,学生会沉浸于语言的世界里,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课堂上可能有热烈地讨论、安静地思考,也有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以及顿悟后豁然开朗的会心一笑。充分挖掘了语文因素的课堂就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会有提高自己表情达意能力的需求,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学习,课堂上会呈现浓厚的学习气氛、思考气氛。因此面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语文因素迷失的现象,提出相应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要加强语文教师组集体备课能力。教师们的集体备课可以汇集智慧共同确定语文因素,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由于个人素质差异等因素导致教学中语文因素的迷失,使得每堂语文课都有最具价值的知识供给学生。教师们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语文因素,也可重点研讨几大问题,例如:怎样发掘课文中的语文因素;课文中有哪些方面可提炼为语文因素;当发掘出来的语文因素过多,一节课教不完怎么办;语文因素的学习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等。经过多次集体备课,不断研讨打磨,相信老师们的备课思路会由模糊到清晰、由混沌到明朗,在语文授课中就会做到心中有“素”,有重点地将最具语文因素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会从中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更为重要的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相信每位参与者都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元素有了深入体会和把握,老师们不再是看花人,而是每个人都拿起了绣花针,在共同铺就的教案蓝本上绣上了属于自己的色彩,同时也绣出明天的语文教学画卷。

其次,要基于文本,还原学生原始阅读。所谓的原始阅读,就是在没有外界的干扰下,学生自己阅读,从而自发形成原始理解,这种理解也许是肤浅的、不准确的,但是它属于学生充分理解后产生的个性理解。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让其形成原始阅读。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融入文本之中,和文本(作者)对话交流,产生感情、产生共鸣,甚至感同身受、心灵受到触动和冲击,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内涵,才能真正得到感悟和收获。原始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素养、人文情感以及审美价值内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语文学习就会落空,而这个过程是语文教师及其他任何高科技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张志公先生曾说:“任何的延伸与拓展都应以更好地理解赏析文本为基点,不能喧宾夺主。”[4]于漪老师也曾经说过:“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是只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5]因此,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亲近、触摸文本,感受文本的无穷魅力而展开的。

再次,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第一步就要吃透教材。课前认真研读,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语文因素,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正如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所说,“对教材解读有多深,语文的魅力就有多大。”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如今网络的普及,学生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新信息,有很多同学比老师了解到的都丰富。对此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要及时刷新,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識系统,做到与时俱进。所以语文教师要做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只有读书才会关注到汉语言文学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语文教师也可以尝试了解学生们喜爱的一些青少年作家的作品,否则容易与学生形成知识上的代沟,甚至变为情感上的代沟,以致最终影响到课堂上师生的交流效果。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需做一个反思者。一堂高效的、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反思不仅对上一节课具有评价诊断作用,还直接影响着下一堂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时地教学反思能让我们意识到教学中的问题。反思课堂中学生学的行为与教师教的行为,反思每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反思教学目标落实程度等,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才能寻找出语文课的问题所在,在每一次的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学,哪怕是同一篇课文,不照搬以往的教学设计,每次教学都是一种创新。做一个优秀的教学反思者,有助于语文老师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语文课中语文味的保真。总之,语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因素给了语文课一个新的导向,把语文课导回正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不一定是有欢笑声的课堂,但一定是学生身心愉悦的课堂;不一定是文本拓展丰富的课堂,但一定是学生充分触摸文本的课堂;不一定是热烈讨论的课堂,但一定是深入思考的课堂;不一定是教学形式新颖的课堂,但一定是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课堂。总之,挖掘语文教学中语文因素对还原语文味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语文素养均有不少帮助,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王月红.让“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洋溢[J].中学语文:下旬,2012(8).

[2][4][5]徐春燕.让课堂浸润在语文味[J].中学周刊:B,2012(9).

[3]苗玲.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8(7).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文教学
让课堂在读、品、写中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