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慧芳
提起备课,大多数一线教师认为这只是应付检查的一种无奈的举动,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多大关系。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成了课改进程中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同样如此,只有扎扎实实地备好课,才能为学生烹制出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时时刻刻忙充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善于利用帮助和促进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应有做教育家的梦想,应有为圆梦而产生“充电”的冲动和激情,应将“充电”看成是自己生命历程的必需,看成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拓宽教学空间必需搭建的“平台”。教师在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充实自己,不断超越、挑战自我,他应是一个才智清明的人,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目标追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反思,学会审视自己,明了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想要什么,拥有什么,缺少什么,急需解决哪些问题,要能分清轻重缓急,学会确定“充电”的方向和筛选出“充电”的内容。它可能是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技巧、技能,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教学经验,教学情感,师德修养;也可能是为研究某个专题和解决某个问题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等。无论是哪些方面,只要选定,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认认真真读文本。所谓文本,就是教师手中始终不能丢的教材。对于手中所教的教材,教师首先要保证能正确解读。这是对教师解读文本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自己做到了心中有数,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融会贯通,才能确定出“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其次,正确解读文本还必须注重联系。小到课与课的联系,大到单元与整册书的联系。以往的备课,教师往往只注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备出来的课,在课堂实施时,常常会给听课的人“小家子气”的感觉,缺乏大家风范。最后,得认认真真解读文本,还必须不死读文本,得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就要求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要尽可能地多元化。机械地解读文本,那样的课堂只能是僵硬而死气沉沉的。那种处处有标准答案,中规中矩的课堂,貌似圆满实则极不和谐。只有教师在备课上备得“活”、“透”,课堂才会迸发勃勃生机。
踏踏实实去钻研。教师在备课中应做到“三钻研”。一是钻研课标:在设计一节课时,钻研课标主要应钻研课程内容标准,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二是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另外,还应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义;三是钻研教学资源: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提高使用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钻研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典型性,并能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以促进教学。
老老实实做了解:备课之前教师应该做到“两了解”。一是了解学生: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座右铭,了解学生应坚持主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原则,了解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基础、经验、生活关注点、能力情感因素及身心特征。要深入具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是否感兴趣,有了多少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搜集到哪些相关资料,有哪些学习困难等。在此基础上,准备出几套指导方案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二是了解自我: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每个教师都有优点和缺点。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教师是否能够扬长避短,按照自己的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知晓、了解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愚以为,备课中教师思考的过程就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人的胸怀比天大,每一位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国际接轨,这样,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胸襟广阔、视觉开阔;我们的头脑就不会固执,思想就不会僵化。
清清楚楚订目标。教学目标的制订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在新课程实施中“,教什么”———教师有了自己的选择,因而教学目标的制订不再照搬教参,制订适合课标、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1.适合课标: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2.适合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在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适当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3.适合自己: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引领者,有义务把自己认为最有必要、最为鲜活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这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
兢兢业业搞设计。备课中应做到“三设计”。一是设计学习目标:怎样设计学习目标呢?其一应依据课标并对课标进行分解,学习目标不是课标要求的重复,而是对课标要求的创造。其二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即将操作目标结合学情分析进一步细化。学情分析包括教学起点分析,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进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二是设计教学过程方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设计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倾向。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借助实物和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与观念的关系和矛盾、问题等创设基于生活、注重形象、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情境。
自自然然去延伸。教师应将备课活动延伸到课中、课后。一是课中延伸:备课不等于教案书写。写教案是备课,但备课不等于写教案。以往,我们的教师仅仅把备课截止到教案的书写完毕,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再好的备课也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假定的方案,它都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改造、不断创新,更需要在课后不断反思、不断完善。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释放出来。这时,学生的一个议论话题、一句发言、一段材料、一段表演、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都会激起创新的火花,我们课前准备的多套方案也都将产生变化。这时就需要教师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充分的课前准备,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及时调整思路。二是课后延伸: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本班学生实际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教案。需要教师在课后及时反思,认真记下课上的“典型事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对失败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案,对备课情况重新进行调整,认真反思自己教学的得失。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安安静静写反思。怎样撰写课后延伸的教学反思呢?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2.写不足之处。对课堂教学疏漏失误的地方,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吸取教训。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中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西方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高效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道“高效大餐”需要你我潜心呵护,精心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