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培养学生课堂常规的习惯
部分学生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对于他们来说一时不能适应,所以做好小学生的常规,就显得有些困难,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不要过早着急学习课程,要把常规放在首位,因为如果我们不把常规搞好,小学生就会很不守纪律,在班上乱跑、乱叫,所以只有把纪律搞好了,才能正常上课,才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知识。如果有一项常规没做好,就要反复地提,反复地练习,严格把关,直到做好为止。让他们养成上课看黑板的习惯,努力吸收黑板上的知识,以便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二、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已从被动的学习转向自主的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1.让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信息接受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榜样示范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地表扬。
2.让学生专注倾听其他人的发言。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时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当别人发表意见时,不懂得如何认真倾听。有的一心想表现自己,他高高地站起来,边举手边不停地喊“我来,我来”,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就示意发言的同学停一下,并说:“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准备好呢!比比谁听得最认真!”“比一比,他的说法跟你的是不是一样,欢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多次及时的提醒与交流评价,学生能逐渐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四、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1.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学生,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某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某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
2.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是用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根据这一特点,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寄寓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循序渐进地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五、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
虽然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必然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