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听而不想,听得懂不一定会解题,而学生的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问题,如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而多种问题教学的模式成为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问能力;问题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勇于探索。著名学者希尔伯特说过:“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大半。”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常被忽视,作为教师当然很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但大多数学生所提的问题多仅限于哪道习题不会做等,而课堂的提问仿佛成了老师的专利,学生也仿佛成了听众,有问就答,这虽然可能使课堂的教学少走了弯路,但学生却失去了探索与创新的机会,这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提问,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是当务之急。
一、注重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主渠道,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场所。而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灵性发挥,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提问意识。因此要做到以下两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1.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开启学生思维
美国教育家托兰期曾说过:“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关系是创造性教育的前提”。而师生知识间的对话大部分产生于课堂,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因而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开启学生活跃的思维。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放下架子,要与学生保持平等,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和标新立异,即使学生答错了,也不要简单加以否定,而应共同探究错误的原因。对学生提出的有独创性问题,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提问动机,培养提问意识。
2.增强竞争课堂氛围,强化学生提问意识
在竞争的氛围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流畅性等方面都较好,竞争的氛围可以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竞争能使学生自己品尝成功的喜悦,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鼓舞。
比如在指数函数单调性应用的课堂教学中,在讲到比较大小的例题时,我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我又把提问权交给学生,由两组分别设置比较大小的问题提问另一组,以答题正确而次数多者为胜组。本节课课堂活跃,学生竞争意识强,不少学生参与的能力也加强了,提问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提倡多种问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所谓“问题解决”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树立数学观念为宗旨。问题解决的指向是从教师提出问题过渡到学生把书本知识系列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提倡课前预习的问题链,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基础
许多学生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在课堂上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基本功薄弱的同学在课堂上有时还不能跟上节奏,因而影响了听课效果,更别说能提出问题了。而课前设置好问题链,如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条件结论是什么?可有哪些变通?在工农业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等等。如果教师能多提倡此种数学多角度的启发,使学生对提问的方向能进一步明确,使学生逐步领会怎样提出问题,从而为他们自己能提出创造性问题作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诱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问题的情境或背景是知识的生长点,也是发现问题的启动点。如果能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核心,巧妙安排,创设优良的问题情境,自然能够暗示、提醒和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比如在必修五的“余弦定理”的教学引入中,我用实际问题提出:小明家离学校200米,小华家离学校500米,小明和小华家相距多少米?引导学生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在△ABC中, BC=200,AC=500,边BC和边AC的所夹的角为C,设∠C为已知,求AB。
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的一般情况:若在△ABC中, BC=a,AC=b,边BC和边AC的所夹的角为C,求AB。
此时学生一定会提问,如何求AB呢?暗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上考虑此问题就是求什么?(距离),那么与距离有关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生1:可以采用解析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解决;
生2:因为题中涉及边长可以利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来解决。
这样能有效地引导出余弦定理的推导方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同时激发了学生思维,学生的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一个数学问题可以变式或延伸得到新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可以从一个提出另一个,形成了一连串的变式问题,灵活的思维将贯穿于问题的始终。教师可以发散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在必修二课本45页例题:如图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在教学中讲完这道例题,引导学生作如下探究:如果加上条件AC=BD,那么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暗示学生如何将条件改变,得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生1:加上条件:AC⊥BD,那么四边形是EFGH什么图形?
生2:加上条件:AC=BD且 AC⊥BD,那么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这时第3个学生举手了,他问到:老师,能不能改变条件使四边形EFGH是梯形呢?我当场给予肯定,并发动全班同学思考,接下来又有学生(记为生4)提出了问题了,如把E,H改动,并且使■=■=■,那么四边形EFGH是梯形。
生5: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且EG⊥FH,求证:AC=BD。
通过启发学生提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能加深,这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解决更加有效。
4.反思问题的解决途径,激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
在教学中,许多老师讲完问题,一般就跳到另一个问题去,而没有将上一题深入下去,或者代替学生总结一下了事,如果能在解题之后,引导学生回过头去,重新审视解题途径,鼓励学生反思问题,寻找更优解。这样,就能引发学生积极创新,提出更新的见解。
在一次高三练习评讲中,有一道题目是:已知,点A(-2,4),B(4,2),直线l:y=kx-2与线段AB相交,求k的取值范围。(如图2)。
我先采用方法一讲解:kAB=-■ ,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y=-■x+■代入
y=kx-2得(k+■)=■(显然x=0时k不存在)
当x≠0时,k=■-■=■(■-1),又∵x∈[-2,0)∪(0,4]
∴k≥1或≤-3
此种方法显然较麻烦,因此有一个学生马上提出不同的见解,说用数形结合做更好。我当场叫他起来讲解:
由已知直线l:y=kx-2恒过定点P(0,2)如图所示,要使直线l与线段AB恒相交,必须k≥kPB或k≤kPA,得出结果。
如果这时草草收场,显然还是觉得遗憾,我又随口问了一句,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呢?许多学生面面相觑,我提示到,能否考虑不等式的区域的符号问题?学生动手了一会儿,有个学生举手了,回答到:由于直线l(化为kx-y-2=0)与线段AB相交可知,点A,B在直线l上或异侧,设f(x,y)=kx-y-2,因此点A,B代入f(x,y)=kx-y-2使f(-2,4)·f(4,2)≤0即
(-k-4-2)(4k-2-2)≤0解得k≥1或≤-3。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同时反思问题的解决途径,除了有以上新的见解,还可以达到纠错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大胆提问和发表不同见解的能力。比如常见的一道三角题,已知在锐角△ABC中,sinA=■,sinB=■,求A+B。
许多学生这样子解:
由题意得cosA=■,cosB=■,sin(A+B)=■×■+■×■=■
故A+B=■或■。
这样解出来似乎没有什么破碇,但是经过学生的反思探索,好多个学生就大胆地提出了此题解法的错误之处,即A<■,B<■,并由一个同学上台讲解了问题所在,成功地完成解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收获。
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问,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优良品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互助合作,充分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高提问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洪斌.积极营造数学问题情境,诱使学生自主提出问题[J].数学教学通讯,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