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娥 孙中博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应用TPB理论发现,家乡的创业氛围、自身能力和创业资源的可获得性、先前返乡创业者的生存状态分别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主观规范、感知行为的控制力以及主观态度。政府机构应当相应地创建农村创业理念体系,完善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强化创业宣传体系,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政府支持体系
作者简介:张秀娥,女,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创业管理研究;孙中博,女,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创业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YJA63021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八大重点项目)“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及其市民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A05;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20130420067FG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5-0050-06
创业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明,创业型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国家大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民工的大军中出现了代际分化的特征。与传统农民工相比,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大多没有务农的经历,直接从学校走入社会和工厂,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根据2010年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这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体,已经达到农民工总数的61.6%。[1]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将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引进农村及城镇地区,带动微型、小型企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如何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学者和行政管理者关注的焦点。
在心理学中,意愿被认为是预测行为的客观指标,创业意愿是个体开始创业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将经过深思熟虑的创业计划和决定付诸实践的动机,能够预测个体的创业行为。[2]众多学者作了大量研究来寻找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Johnson(1990)的研究表明个体的成就需求、冒险倾向等个人特征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3];Raijman (2001)指出,个体的社会网络影响其创业意愿的高低[4];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认为创业环境与个体的创业意愿相关。在众多研究成果之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被认为是解释创业意愿最强有力的模型之一,它在个体主观规范、感知行为的控制力和主观态度的共同作用下,最大程度地解释了创业意愿变异(variance)。然而,纵观当前的研究,很少有学者运用TPB理论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者直观地认为影响个体创业意愿的因素大致相同,从而忽视了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本文立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基于TPB理论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寻找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政府支持路径。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及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
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每十年甚至每几年就会出现新的变革,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新的发展,例如教育改革、学校扩招带来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市场经济的确立带来了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以及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也出现了传统农民工所没有的特征。要想探寻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新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
何军(2011)和李建华等(2011)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缺乏务农技能;他们更加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但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兼具城市工人与农村农民的双重身份,但是却游走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缘。[5] [6]与此同时,在其他价值观念上,新生代农民工也发生了转变。第一,在身份上,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于“工人”而非“农民”,更加期待在城市获得身份认同,融入城市生活。因而更加在意他人的评价,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穿着打扮上都会刻意与城市大众保持一致,以期待获得更多人的认可。第二,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上,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能力的不足具有清醒的认识,因而更加重视和期待得到技能培训和教育。2011年2月中央电视台的调查显示,89.7%的传统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城市的过客,无所谓再进行培训,更倾向于“候鸟式迁徙”的打工方式。55.9%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通过“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弥补自己在技能上的不足,留在城市定居。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二元结构导致的资源在城乡分配不公有更深的体会,因此他们更加渴望与城市居民拥有同等的教育、医疗、保险、公共服务等资源。在面对不公平对待时,他们会有意识地运用法律来维权,渴望参与政治,渴望表达。第三,在心理需求上,他们具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动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分布,由低层到高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传统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目的在于“生存”和“改善生活”,处于基层的需求阶梯。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更多的是“见识”和“体验生活”,在这种“发展型务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否定自己是“廉价的劳动力”,而认为自己属于“有尊严的劳动者”,他们对成就、财富有着更加强烈的追求和欲望。根据2010年全国总工会的调查,27%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创业当老板是他们的理想,这个比例比传统农民工高10%。[1]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新生代农民工还渴望交朋友,渴望被尊重,渴望像城市居民一样拥有自己的关系网络。
然而摆在新生代农民工面前的事实是:制度障碍、资金障碍、法律障碍、素质障碍和观念障碍使他们难以获得身份认同,融入城市[7];知识、技术的匮乏使他们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成为难题;居高不下的房价令他们望而生畏;户籍等制度的限制使他们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医疗、教育、保险等资源;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得朋友、尊重、理想遥不可及。多种因素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徘徊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文化水平不高,见识不广,资金不足,但是即便受诸多条框的限制,他们仍渴望融入城市。与农村居民相比,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城市务工中开拓了视野,积累了资金、技术、经验,是农民中的佼佼者,然而他们却极力要摆脱“农民”身份的束缚。
(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具有较高素质的现代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因而,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各级政府积极“引凤还巢”的对象。各级政府要想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必须了解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措施。在众多从个人特质、网络资源、创业环境等角度研究影响个人意愿的因素中,TPB理论从主观视角更加透彻地分析了个体的自愿性行为。Ajzen(1991)指出,个体开展某项活动的意愿越强,那么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在主观规范、感知行为的控制力及主观态度的共同作用下,个体的行为意愿强度会发生改变。[8]主观规范是来自于周围人群的舆论影响和压力,用于描述外界对于所要实施行为的看法;感知行为的控制力是个体对要实施的行为及其所需资源是否在自己控制和驾驭范围内的判断,涉及对完成任务的信心。这种控制力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知识、经验的掌握程度的判断,另一部分是对于外部信息、合作、资金等可获得性的判断;主观态度是个体对所要开展活动的综合评价,有正面和负面之分,这部分很大程度上受先前实践者示范作用的影响。运用TPB理论分析发现,能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意愿的因素有如下几个。
其一,整体氛围影响下的家乡人对创业的看法和态度。我国农村仍处于“乡土社会”中,是熟人的社会,农村居民更加重视和寻求相似的想法、习俗、价值观。[9]因此,农村的创业文化氛围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有很大影响。另外,由于难以融入城市获得身份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在感情上更期待在家乡获得认可和支持。如果家乡人对于返乡创业有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对创业可能遭遇的挫折和失败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新生代农民工就会更愿意回到家乡,利用所积累的资金、技术、经验创办新事业。其二,对自身能力不足和外部资源获取的担忧。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视野有所开拓,见识有所增长,能够更加客观、批判地看待事物,对自身沟通、协调、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不足有很深刻的认识。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一方面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前进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他们对返乡创业所创造价值的预期,削弱其返乡创业的意愿。另外,创业过程中涉及诸多的外部资源,包括土地、资金、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源很难通过市场或者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网络获得,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压力。其三,先前返乡创业者的生存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获得独立、财富、成就和地位,然而却游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处于尴尬境地。如果身边有案例证明返乡创业能够实现梦想,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我实现的期望就会转化成为返乡创业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其返乡创业的意愿。
二、构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政府支持体系
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农业来看,当前最基本的问题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利用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创办农产品加工、养殖等相关企业,进而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当中,带动了当地农产品营销网络的创建和拓展,延伸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带动农业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技术有更高的追求,返乡创业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也就推进了区域内利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科学方法管理农业、先进机械装备农业的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从农村问题来看,最棘手的是农业劳动力过剩与限制劳动力向上流动的户籍制度之间的矛盾。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但是从现实来看却是缓解矛盾的途径之一。返乡创业的“乡”,已经不仅仅限制在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屯老家,还包含其户籍所属的小城市(县城)或者小镇。这种人口由城市回流到小城市(县城)或者小镇地区的模式,也符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整体目标,既解决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又降低了户籍的门槛。最后,从农民问题来看,最突出的就是农民收入低。返乡创业使农民“城市难留下、农村不想回”,进而徘徊在城市与农村边缘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自主经营者,拥有了体现自身价值的事业,收入也随之提高。同时,创业也促进了就业。由此可见,各地区都应当积极努力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是主要助推者,针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相关因素,政府机构必须建立相应的支持体系。
(一)创建农村创业理念体系,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按照《辞海》的解释,理念是对事务的理解、观点和信念。构建农村创业理念就是要在农民追求财富、创造财富、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将创业作为一个职业选项,认可创业、鼓励创业、争取创业,而且个别农民具有创业理念还远远不够,还要在农村地区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引起全体民众对创业的共鸣,产生创业热情,将农村的“打工经济”转变为“创业经济”。当前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农民的创业理念以及农村的创业氛围越强,越能够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为,为了保持与组织内部成员言行的一致,个体会服从组织的规范,也会刻意、主动地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劝说理论(persuasion theory)也指出,一个组织内其他人的建议和想法会影响到需要做决定的个体的态度。这两个理论尤其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城市务工多年,但是他们的“根”仍然在农村,不可避免地受农村的“乡土社会”的影响,他们的返乡创业需要勇气,需要来自于家乡人对创业的认可、鼓励和支持,还需要家乡人对创业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失败给予宽容和理解。这种积极的、正向的创业氛围会大大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因此,政府的支持体系首先要从引导农民解放思想开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大多思想守旧,安于现状,很多收入低的农民认为贫穷是命运,富裕只是梦想,而另外一些收入偏高的农民又小富即安、小成即满。[10]政府机构要批评农民守旧、僵化、畏苦怕难、重官轻商的思想,一方面要培育和激发农民的商业意识,使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观点深入人心,公开表明政府对创业的支持态度。另一方面要以创业典型强化农民的致富欲望,使农民认可创业。其次,在社会中树立宽容、理解创业挫折和失败的态度。创业活动如同大浪淘沙,大量创业企业被无情地淘汰。如果社会舆论对于创业失败持消极、鄙视的态度,新生代农民工会承担更多的压力,进而降低返乡创业的意愿。因此,政府要在社会中建立允许失败、承认失败、理解失败、鼓励从失败中崛起的舆论导向。最后,营造创新、和谐、竞争、合作的氛围。关注创业中的“创”,政府要引领当地农民认清经济形势和本地区经济运作特点,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活动;倡导农民摆脱束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敢于冒险,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不敢做;保护农民的创业热情并提升其不断学习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鼓励创业者要从小项目做起,并具有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格;鼓励创业者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提倡创业者之间的团队精神,进而创建一个公平竞争、合理竞争的创业环境。
(二)完善培训和服务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资源
感知行为的控制力与“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内涵相似,都用于描述完成行为和任务的信心。而新生代农民工的信心受其对自身能力和外部资源获取能力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对自身能力不足和难以获取外部资源产生担忧,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感知返乡创业的控制力,这就需要政府完善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培训指导、政策服务和行政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大多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中专、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对创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政府的培训服务能够打消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身能力不足的顾虑,培训形式上可以与当地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联合设立“返乡创业班”,并采取案例、试验等较为灵活、易懂的方式进行授课。讲授内容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态度,但更重要的是风险的承担性和责任感。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是来自于对财富、成就的期待,关注创业的收益远远大于创业的风险和社会责任。创业精神培训的目的就是除了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敏于发现、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更重要的在于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创业的风险性,以及在创业中有可能遭遇挫折甚至失败,而且要承担服务社会、保护环境、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第二,专门知识。创业前期需要对机会进行识别、评价环境、选择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整合创业资源,创建新事业后要管理员工、财务、生产、设备、营销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知识。专门知识的培训可以聘请专家教授或者通过举办创业论坛、研讨会的形式为新生代农民工讲授相关知识,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能够顺利地创办和发展新事业。第三,技术能力。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立的新事业要求创业者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尤其是涉农产业,例如养殖业就要求创业者掌握家禽、牲畜的疾病防治、农牧保险等相关技术。政府的技术能力的培训需要发挥职业院校以及培训组织的力量,创建技能培训班,并且在实践中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后发放合格证书,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心。
政策服务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保护性政策。在土地方面,政府一方面要保证农业耕种用地,另一方面还要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征地,因此,用地难使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陷入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政府要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纳入村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适当开发荒山荒地,建设一定比例的廉租厂房,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生产经营的场地。在财政方面,要加大投入,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建良好的硬件环境,尤其是交通运输、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积极建立“工业园”、“创业园”等基地,增强创业项目的承载能力,减轻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压力。在金融政策方面,为了减轻融资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制约,要大力发展乡村金融机构,鼓励其他的商业性银行在农村设立营业网点,并将农村的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目标客户,提供贷款等服务;鼓励创业扶持基金等其他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难题;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信用体系。这需要政府一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建立信用体系档案,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并以此作为信用贷款额度、期限的依据。另一方面还要普及相关金融常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对信用贷款、信用消费有一定的了解,返乡创业后还要使他们有意识地建立和维护自己以及企业的信用等级, 严格履约。在税收方面,参照招商引资以及城市下岗职工创业的标准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同等的税收政策,对处于创立阶段的中小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税收优惠,待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再征收与其收入水平相适应的税费。
行政服务是将政府支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落到具体工作中,保证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并接受民众监督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从项目选择到创办企业,再到企业管理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借助于行政部门的服务才能实现。行政机构应当创建一条龙的创业服务平台,创业初期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帮助选择创业项目,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审批费用,创业企业成立后提供技术指导和法律服务,解答创业难题,定期组织创业交流讲座,引领创业企业间的合作。
(三)强化创业宣传体系,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驱力
从心理学来讲,创业的内驱力来源于经济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经济性需求是对于物质的需求,社会性需求则涉及对于地位、理想等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就是说,如果返乡创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能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并且能够获得社会地位、尊重和成就,免于在城市中遭遇排挤和轻视,新生代农民工就会对返乡创业持更加积极和肯定的主观态度。新生代农民工这种主观态度的建立需要借助于政府机构的宣传体系。这就需要政府机构在新闻媒体中不断进行宣传,让评选出的“创业之星”、“创业典范”现身说法,展示其创业的成果。这种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返乡创业能够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了解到成功的创业者并不是掌握社会特殊资源的人,而是身边熟悉的人,那么这种宣传就会点燃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梦想的火种,加快其从农民和工人向商人的转变。
三、基本结论
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所追逐的一种经济类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为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新的路径和机遇,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也成为各级政府主要推行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等的变化提醒我们,要关注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因此也要将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与传统农民工区分开来。通过结合TPB理论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农村整体创业氛围、对自身能力不足以及外部资源获取的担忧、先前创业者的生存状态分别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主观规范、感知行为的控制力和主观态度。相应的,政府机构应当建立支持体系以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首先,创建农村创业理念体系,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其次,完善培训和服务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资源;最后,强化创业宣传体系,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驱力。从总体上看,政府机构承担着引导员、培训员和服务员、宣传员的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N]. 工人日报,2010-06-21.
[2] Bird B.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
[3] Johnson B R. Toward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The Case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Entrepreneur[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0,(3).
[4] Raijman R. 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Mexican Immigrants in Chicago[J]. Journal of Socio-Economies,2001,(5).
[5] 何军. 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J]. 中国农村经济,2011,(6).
[6] 李建华.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问题,2011,(3).
[7] 简新华.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J]. 求是学刊,2011,(1).
[8]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2).
[9]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 王志国. 加快推进全民创业[J]. 中国商界,2009,(2).
[责任编辑 国胜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