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宁
【关键词】提高 解题能力 几何习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77-01
几何是每一位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会遇到的一道坎。任何一道几何题都是由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组成,证明几何,就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根本,但是要学生能够融汇贯通,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来解较复杂的问题,还是要通过习题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几何习题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认真审题,提高审题能力
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审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审题时,要弄清已知、未知、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该问题所属的知识系统和问题类型及其解题方法。如: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角平分线相等。对于这种题目,在审题时,学生只需弄清楚它所属类型及其解法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一些综合性比较强,已知、未知条件比较复杂,或者隐蔽条件的几何题,审题时往往要把原题目变形或化简,或者要转化为已知其解法的典型题。
例:如图1,点I是△ABC的内心,AI交边BC于点D,交△ABC的外接圆于点E。求证:IE是AE和DE的比例中项。但这道题的已知、未知之间关系比较隐蔽,但通过连结几条辅助线可发现,图形中出现了较多熟悉的规律,通过层层证明可得BE=IE,易证BE2=AE·DE。
二、提供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也处处反映生活。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教师可提供一些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观背景材料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可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四根木棍(2cm、3cm、5cm、6cm各一根),要求学生用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摆出三角形。然后各小组讨论,是不是任意三根都能摆出三角形?若不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探究,确认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首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量出各角的度数,计算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观察一下,能构成一个怎样的角。学生不但兴趣高昂地进行拼接活动,还能通过合作、探索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会构成一个平角。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证明此定理的方法。这样的具体实验,不仅在课堂情境创设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培养分析解题途径的能力
解题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从已知和未知中找出解题途径。寻找解题途径的方法有已知到未知的“直推法”,未知到已知的“倒推法”,还有从已知、未知“两头凑”的方法。如果能从已知到未知方向推出各种可能的结果,又能从未知到已知方向找出各种充分条件,那么解题途径就不难找到。
例:如图2,已知△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EF是AD的中垂线,EF交BC的延长线于F。求证:FD2=FC·FB。
分析:FD2=FC·FB?圳FD:FC=FB:FD,从图上看,FD、FC、FB没有分布在两个三角形中,但由已知条件EF是AD的中垂线,想到连结FA,则有FA=FD,将FA与FD互换,只需证FA:FC=FB:FA即可。从图上看,只需证△FAC∽△FBA,因为FA=FD?圯∠ADC=∠DAF,通过外角关系与AD是∠BAC的平分线易得∠B=∠CAF,这样就可以证△FAC∽△FBA。
以上这种“两头凑”方法在几何证明中,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机敏创造的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解题能力尽可能提高,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题出题。如有的学生仿切线长定理中的例题: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和相等,扩成:圆的外切四边形的周长是48cm,且相邻三边的比是3∶4∶5,求各边的长。
五、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让学生习惯用简单的图形来分析,它往往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说,解题最好用最简便的方法。当然对那些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当增加一些一题多解、或者竞赛性质的练习。如:有哪些凸多边形可以铺满平面?讨论最短线的问题时,如何用几何方法证明光线通过最短路程反射等难度较高的思考题。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题海战”已不适应现代要求,在现在的素质教育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最佳途径,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培养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责编 韦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