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导,告别“屏幕依赖”

2013-04-29 00:44周儒
广西教育·B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电子产品电脑家庭

周儒

近日,一份《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报告称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超六成10岁以前“触网”。同时,另一则新闻则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英国年龄最小的平板电脑成瘾症患者,仅仅4岁。

信息时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也随之加快。随着无线通信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进行学习和娱乐。相较于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快捷简便,更易于操作,且具有隐蔽性,因而对广大中小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手机、平版电脑持有者日趋低龄化已成为不可遏止的趋势。而由于探索欲强、自控力相对较弱,不少中小学生一旦接触此类电子产品,就极易沉溺其中,“网瘾”“屏幕依赖”等副作用越来越明显。长时间沉迷于电子网络,再加上不注意坐姿,学生不仅视力受到损害,而且颈椎和脊柱的发育也受到很大影响。此外,学生一旦对电子产品形成依赖,社交活动大量减少,久而久之,容易自我封闭,产生社交障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学校和老师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告别“屏幕依赖”。 首先,学校教育应重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然而,在应试指挥棒下,学生被湮没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无暇也无力求得精神的成长。学生沉迷于网络,其实是在有意无意间找寻一些精神补偿,而这又恰是其精神生活空虚的反映之一。学校教育应立足于培养真正的“人”,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一方面,学校应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传播深远的经典著作中汲取精髓,为学生创造丰富精神世界的良好氛围。网络时代阅读的快餐化,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品位,学校可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网络小说转移到经典名著中来,使学生通过研读经典,获得良好的文学熏陶,培养高雅的志趣。另一方面,学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结合学科教学,组建各种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创建自然真实、鲜活丰富的校园文化。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的学习研究,学生能发掘自身的特长和潜力,形成真正具有内驱力的兴趣爱好,就会主动将精力投入到发展兴趣爱好上来,而无需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打发课余时间,反而会自觉利用电子产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家庭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家长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习惯的养成熏陶孩子。第一,家长应保证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一些家长因工作繁忙,每天早出晚归,家庭生活被挤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有的父母甚至直接将手机、电脑当作“保姆”,由它们来充当安抚或陪伴孩子的角色。孩子的感情诉求得不到关注,只好通过上网,在虚拟世界寻求慰藉。因此,家长应注意平衡家庭与事业,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照顾家庭,加强亲子沟通。第二,家长应重视丰富家庭生活。孩子之所以沉迷于电子网络,很大部分原因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使一部分家长自身也染上了“网瘾”,手机、平板电脑随身带,茶余饭后甚至睡前,都要“触屏”“触网”一番,这不仅使家庭成员生活单调,而且极易让孩子效仿。家长应注意自我约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多组织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活动,如创设以纸质阅读为主的家庭阅读环境、家庭成员一起饲养动物或种植草木、参加以户外活动为主的体育锻炼等,充实家庭成员的休闲娱乐生活。“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孩子长期生活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而然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手段的转变,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学习方式。但青少年还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学校和家庭都应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使其告别“屏幕依赖”,科学利用网络和科技,使科技的发展真正促进人才的成长。

猜你喜欢
电子产品电脑家庭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正确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家庭“煮”夫
帮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迷恋
我国小型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模式
恋练有词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