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晓娜
摘要: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在我国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开展,推行新课程改革已是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现有专业技能与改革需要的脱节。本文以课改后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培养途径为切入点,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证,为高师院校的未来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专业技能;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09-04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技能的新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直至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信息技术的崛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社会化的出现等一些重大变化。面临着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新的挑战,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实施了以课程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向更深一层发展,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师职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培养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探讨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途径为切入点,论证新课程改革视角下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及培养途径,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新要求
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新的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教学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存。
2.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新要求
传统学习方式及缺陷已不适应新课程,要求教师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索,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的传递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新课程评价方式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新要求
(1)教师要重视发展性,关注学生整体的素质,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2)教师必须形成高度的评价素养。有效的评价不是单靠正确的理念或者口号所能解决的,评价需要理论,也需要实践;更需要技术和素养。[1]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技能的涵义
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旨在实现某种意图的自觉性行动。[2]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有特点的教学行为方式。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教师专业技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特性。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现实中可以发现当前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及培养方面存在着不足。据此,分析高师院校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课程设置和训练目标来看
近年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表明,的确有一部分教师不具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式、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技能,不具备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的技能,甚至存在上课背教案、教态不自然、板书不规范、提问无目的、表达无条理等现象,在某些程度上反映出就课程设置来说明课程设置,训练目标不适应新课程实施要求的现象。课程设置如果过于偏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会导致高师院校虽然开设了《课程教学论》,进行了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但由于教学课时过少,还是达不到训练目标。[3]
2.训练内容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技能上,对受训者的个性特征考虑不够
技能训练多以训练、讲授知识的技能为中心;注重如何传授知识而不注重怎样发展人的素质,这一点内容在本文第一条中已经涉及到,不再多做阐述。
3.微格教学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
虽然高师院校对师范生进行了微格教学训练,但从实现情况来看,训练结果不能令人满意。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对微格教学的理论指导重视不够;微格教学流于形式;微格教学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新技能研究的力度不够,存在对新领域开拓的魄力不足,对新理论的学习不敏感等问题。
4.现有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评价体系相对不完善
过去,虽然对教师专业技能进行了分类,建立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模式和评价系统,也从多方面探索了培养途径,但取得的实际效果却远远不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我国历来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原有的教师专业技能评价是建立在传统的应试教学基础上的,评价环境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指标应对传统的教学要求。反映教学双边活动的适时评价系统技术尚不完善等因素,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此,要探索基于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途径。[4]
四、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培养途径
1.完善教育类课程设置,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教育类课程是教师职业性质的集中体现,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应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科不注重教育学科的做法,课程开设要反映当代新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技术,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要增加教育类课程,提高教育理论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重,使教育类课程要与学科专业课的比例达到或接近1:1。教育类课程要切实增加体现新课程教师专业技能、技巧的课程,应从以往的课程板块拓展为一个教育类课程板块,其中应包括教育基础类课程、教育文化类课程、教育技能型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同时,不能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应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作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5]
2.树立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目标
教师专业技能训练要致力于培养教师的教学行为意识、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行为方式,应使教师了解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结构、标准、过程、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除了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外,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具有对课程的整合能力、课程的设计能力、课程的开发能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等等。要引导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改变传统的权威和监督者的角色,建立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使教师专业技能不断适应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实施及高质量教师的培养。[6]
3.顺应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趋势,拓展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领域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为此,高师教育不能应循守旧,滞留在原有教学技能上裹足不前。要在新课程观念下,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训练进行“重构”或“二次开发”,培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新技能。如:开展说课训练,进行教学技能的模块训练,进行合作技能,课程资源的开发技能,课程结构的整合技能,现代教育技能等变革性应用训练。要拓展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模式,既有理论课形式,也有实践课形式;既有课堂教学形式,也有课外活动形式;既采用传统教学,也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等等。
通过以具体方法、技能、技巧传授为主的技能训练,使教师形成新技能核心能力,提高师资的综合素质。要让准教师的教育实习走进中小学课堂,采取实际观摩和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教育实习可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使教师在现代教育新理念上,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4.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及培养要体现个性化特征,鼓励教师创新
由于每个教师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审美观念,即使他们接受同样的技能训练,每个人也将有不同的体验。因此,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对不同的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允许教师对已有模式加以变化,加入个人的理解,并形成适合个人特点的独特风格,对教师打破常规的教学加以引导和支持、鼓励教师创新。
5.教师专业技能及培养需要微格教学做强有力的支撑
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微格教学强有力的支撑。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有利于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实施有赖于教师教学技能的生成,这就涉及到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问题。
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发展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指导技能。这些技能包括:观察技能,倾听指导技能,阅读指导技能,思维指导技能,讨论指导技能和练习指导技能。这些技能的开发,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新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会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新技能的内涵和空间,也使教师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课程知识,创造着新的课程技能,成为自己专业的主人,这一过程也使微格教学进一步地拓展与深化。把镜头对准教师,进行新的技能训练和培养,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运用这些新技术,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离不开微格教学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微格教学是训练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一种方法,利于教师技能发展理论向实践转化。在进行微格教学技能的研究中,教师面对教学成果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则需要通过技能案例如实传递,同伴的经验还可以通过技能案例让大家共享。这样,教师的实践活动案例的交流、探讨,会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用这种意义来改善教学行为,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可望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7]
6.建立和完善新课程下的教师专业技能和培养方式的评价体系
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富有成效的教育。虽然过去对教师专业技能进行了分类,建立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模式和评价系统,但现有的评价系统已不适应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为此,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合理的评价,辩证处理评价标准与教师专业技能、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关系,改革评价模式和机制,建构新型的多元化的教师专业技能评价体系,促进新型师资的培养,确保新课程的顺利进行。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关键实验阶段,尽快培养出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具有良好教师专业技能的师范生,已经成为摆在高师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次,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探索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模式和有效途径,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保证新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培养途径应注意的问题
1.学会关爱
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是教师成功的先决条件,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心的集中体现。师爱的基础条件是评定。爱首先要尊重,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个人意愿。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关爱学生,教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的特征。
2.学会理解
学会理解,才能学会关爱,理解不仅是认识手段,而且是认识的存在方式。“误解是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理解是宝贵的教学资源”。理解也是教师应当必备的教学技能。当前充满误解的教学会时时扭曲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言行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考虑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要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而不能把教师的认识和想法强加给学生。要学会理解,特别要理解那些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
3.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教育艺术。学会宽容,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尤其是关注对学生缺点错误的宽容性。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给予他的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走向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所以,宽容是教师引导学生成功的一个重要教学技能。
4.学会给予
给予,就当前而言,最重要的是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主动发展的教育首先是选择性。因此,教师要学会给予,要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和余地,让他们自主、自信地向前走。
参考文献:
[1]王丽,宫欣怡.新课程与教师素质[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林正范.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改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梁树森.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新视野[J].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项亚光.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技能[J].上海师范大学教科院.
[6]吴春林.微格教学与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J].青年教师学报,2007,3(05).
[7]田秋花.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与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西北师大学报,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