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域中农民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路径

2013-04-29 07:00张引赵明媚
西江月·中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新农村建设

张引 赵明媚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尤其是农村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发展重点。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文明素养的培育路径略作探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路径

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培养,有利于“培育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环境农民或居民,使之能够认识并关注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并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具备面向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或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承诺”,从而最终有利于自下而上地贯彻和实现国家既定的生态文明价值、战略、计划。

一、改善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缺失的现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促进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水平的提高

农民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决策者和实施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他们是否掌握生态文明知识,是否具备生态文明意识,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然而,当前我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一些农民生态道德水平不高。二是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力度不够。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缺失的现状,使农民具备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树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2、促进农民自身全面发展

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水平和生态文明发展的状况,也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从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现阶段的生态文明意识,正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也体现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正确方式。只有在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双向的、平等互利的、新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这种和谐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巩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巩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社会的可继续发展为目标,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社会基础,是人类社会所有人的共同愿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必须观念先行,必须发扬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育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这是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坚实的实施基础。生态文明意识旨在调节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思想源泉。当代农民是未来美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一方面对于全社会生态文明素质与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具有反哺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决定性的基础意义。

2、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认识到行动的关键。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在自己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地球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和容纳废物的无限能量;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的需要是衡量自然界有无价值的唯一尺度。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引起人类生态文明与农民意识行为的适当,对大自然为所欲为,并陶醉于征服自然的喜悦中。可见,环境损害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要消除这种现象,必须实现每一个人内心的革命性变革。

因此,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是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人们必须改变对自然的传统态度,即从功利主义观点出发。为我所用,依据人类的需要随意开发、使用自然资源。因此,要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向着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1、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突飞猛进,但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粗放式增长,其特点是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我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这一流域大部分原始森林的破坏改变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破坏了原有的动植物资源,而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森林涵养水源作用大大减弱,无法抵挡猛烈的降水,造成经济损失惨重。这些都是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与我国农民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淡薄有直接关系。要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必须让全体农民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在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压力,培育农民的节能降耗意识、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等,走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发展之路。所以,培育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教育现代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着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容,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以提升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促成他们爱护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为目的的跨学科的教育活动。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由生态文明科学意识培育、生态文明法制意识培育和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培育三部分组成。我国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使农民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科学素养、相应的生态文明法律知识以及生态文明道德。其中生态文明道德是生态文明意识的最根本组成部分,是现代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倡导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号召人们热爱和尊重自然、美化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培养一种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并使之转化为人们内心的信念、品质和情操,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等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包含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课题,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37.

[2]朱乾华.石柱县中学生环境意识现状与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2006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新农村建设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