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效”课堂的打造

2013-04-29 05:36范菊英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高效思维同学

范菊英

在第一轮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普遍感到时间紧、内容多,弹性大、结构松散,深度难以把握;学生知识和技能储备落差大,新课程目标难以实现;抢时间、赶进度现象比较普遍。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能,即打造“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肯定这两个方面,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首先来谈谈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有些基本的原则我们还是应该遵循的。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笔者谈谈下面几点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把握高考方向,加强思维训练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因为高考命题许多角度和思维是老师教不到的,需要学生独立去思考和解决。这要求我们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必修一政治文明史中的“甲午战争”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传统教学中,这一内容的教学主题落在日本的侵略性及战争的影响,除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我们很难从这种立意中了解这场战争背后更深一层的教学价值。从培养历史思维的深刻性出发,反思常规的处理方式,教师可考虑从以下三方面立意:一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阶段特征来谈这场战争爆发的深刻背景;二是从中日两国的海权意识来看这场战争的胜负原因;三是从这场战争所引发的危机来看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局。

加强思维训练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问题。新课标下都主张问题情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但问题如何问,哪个角度切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时可以以有价值的问题为主线,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他们有感而发。如:在学习孔子这一课时,笔者提了下面几个问题: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吗?你对孔子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孔子的思想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你曾经在与同学共同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是否利用过某些思想来解决问题?效果又是怎样呢?围绕着这些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学生的参与性得到重视,思想火花得以碰撞,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得以实现,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这样的课堂也能成为高效的课堂。

二、构建知识体系,宏观把握历史

构建知识体系就是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加以系统化整理而构建的知识板块或专题,进而构建出一个科学的知识整体。它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从某种角度而言,它还是历史科学能力的载体。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探讨,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弄清各部分历史知识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并注意升华到理性高度加以分析,最终得出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以期能运用于对历史问题的解答中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必修二第五章“走向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可以抓住四个点:

1,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世界市场拓展;

3,“蒸汽的力量”——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走向整体的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角度,将这些“点”构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市场拓展—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线”,有利于我们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的认识。

再如,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两大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前提条件:政治前提+资本+市场+劳动力+技术

工业成就:工业动力+交通工具+工业布局

巨大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殖民方式+市场形成

通过上诉总结,完成知识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既能照顾面的学习,又有利于我们迅速掌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将学习引向深入。

另外,人民版的教材在每专题后都有一个“专题小结”,该小结以图表的形式对该专题的知识结构加以整合、概括,强化学生对整个专题知识结构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宏观把握历史。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这点,引导学生整理、感悟,明白专题内各节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知识的深化和升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研读课程标准,合理整合教材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来编排的,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现在的高中生没有通史观,不理解事件发生时的内在联系,容易把知识点孤立化。怎样可以使知识更有逻辑,更合理,学生也更容易掌握?笔者认为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整合教材。教学时,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同一模块内专题的整合。如通过对必修一教材专题1,3,4,8中相关内容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探讨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史;通过对专题1,6,7相关内容的整合帮助学生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其次应注意不同模块间的整合。如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贯通;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互参照。另外还应注意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整合。如选修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可以联系必修一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必修二专题三“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必修三专题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等等。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整合,使得整堂课思路清晰,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融汇贯通,构建出体系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进而展现课堂的高效性。

四、巧用幽默效应,活跃课堂气氛

运用幽默是创设愉快教学情境的一种方法,它能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使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并能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在幽默中来完成自身的榜样效应,学生在其中汲取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记得在学生参加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后回来的第一节历史课时,我一进教室,一位男生就问“老师,你想我们吗”,迎着学生无比热切的眼光,我大声说“我想死你们了,你们终于回来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呀”。顿时,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接下来的课堂,同学们自然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另有一次下午第一节课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因为天气闷热,个别同学有点瞌睡的趋势,我沿着过道走了一圈,问:哪位同学知道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吗?同学们一听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是病死的;有的说是哭死的;有的说是郁闷死的等等五花八门的答案。等同学安静下来后,我摇了摇头说:“我认为林黛玉是摔死的”。有的同学睁大眼睛问为什么?我笑笑,说因为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同学们先愣了一下,随即哄堂大笑。这样瞌睡虫赶跑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学质量自然也提高了。

当然要做到幽默教学是不容易的。女教师由于性别差异比男教师又更难做到。这就要求教师们爱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爱学习,勤于积累,同时要放下身架,关键时刻才能化庄为谐,营造高效课堂。

五、指导科学学法,提高解题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要能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解题方法。

1.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并且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和巩固是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可以先离开课本,在脑海里把课堂内容过一遍,再对照书本深化理解,然后再做作业。

4、解题:历史高考题型就两种: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在认真审题后应该采用排除法,找出最佳答案。非选择题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①带着问题看材料,注意作者代表的立场。②认真构思,理清解题思路,多角度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③规范答题,层次清楚,要点明确,做到“三化”即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④语言规范,书写整洁,字迹清楚。⑤注意分值,多分多写,少分少写。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教师应该多学习,多研究,多反思,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全力打造“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完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高效思维同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