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龙
摘 要: (本文原刊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3月刊P8-P9)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的信任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保证,人民自信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人民自信,是全面享有国家和社会发展成就的人们的幸福宣言,是国家和民族对人民自由全面发展诉求的完美保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庄严宣告。
关键词: 人民;人民自信;检验;标准
本文原刊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3月刊P8-P9。
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成就表明,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同时,三十年来的经验证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伟大成就也凸显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天换地改变国运、命运的伟大奋斗,其成就在人类历史上只是中国唯有。一个沉沦衰落了两百年的民族,只是在几十年里就焕发了青春,重回世界之巅。建党九十多年来的奋斗经验显示,党只有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拥有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党的事业才能够兴旺发达,国家社会才能取得辉煌成就。历史经验充分证明,背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终将政亡人息,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正是由于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党、国家、政府才能够有信心、有能力在中国大地上谱写宏伟篇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享有发展成果的人民是自信的人民,人民的自信是检验发展成果的最好标准,人民自信必将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更高的层面。培育和发展人民自信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新的中心课题,围绕培育人民强大自信谋建设、促发展,不仅是对发展的最终检验,更是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任务。人民自信,是全面享有国家和社会发展成就的人们的幸福宣言,是国家和民族对人民自由全面发展诉求的完美保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庄严宣告。
一、人民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
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经济规模总量很高,人均不高;数量很大,质量不优;人民开始富裕,极少数人极其富裕。人民自信仍然在低水平徘徊。
处于战略机遇期关键发展阶段的中国人民,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内有各种矛盾凸显,又遇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更面临霸权国家的遏制和围堵,中华民族的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状况需要彻底解决。面对困难,更需中华民族精诚团结,重塑信心,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攻坚克难。不断给予人民信心和自信,摒弃“空谈误国”“自暴自弃”,坚定“实干兴邦”精神创业兴邦,以超过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新走在世界的前列,引领世界的发展,为最大多数的第三世界国家做榜样,为人类的发展作贡献。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精髓,弘扬中华文化魅力,激发、塑造中国人民自信。唯如此,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实现,人民自信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标志。
二、人民自信是对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更高要求和推动
近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领先国家,沦落为饱受欺辱的落后国家,其间有历史的歧途,更有外来侵略的残酷掠夺和沉重打击,中华民族的在苦难中挣扎,人民被诬蔑为“东亚病夫”没有信心可言,只有不断被给予的屈辱。从这一状况走出来,中华民族用了一百年,民族自信的到了逐渐恢复,人民信心不断重建。新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真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无以数计的伟大成就铸成人类社会的发展神迹,人民已经为之付出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牺牲,有鲜血、有汗水、有泪水,中华民族和其子民的自信虽几经反复,在曲折中重建。人民自信最初发端于民族的自信心,民族自信心的建立又源于人民的奋斗铸就的辉煌民族成就。人民自信的发育和壮大,又将给予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强大的能力和发展的信心。展望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几步之遥,人民自信将有更加厚重的底蕴。
党的“十八大”擂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目标宏伟,撼动人心,尤其是在对民生的关注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阐述。五位一体的总体部署,体现了新的科学发展水平。我们坚信,规划的既定目标一定会实现,党、政府和人民信心百倍,届时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愿望初步实现,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步伐将会更加坚实,共同富裕的基础也将会更加牢固,人民的需求也将得到基本的满足。经历发展磨砺和锻炼的人民更加坚定和成熟,新的、更高级的人民的需求将成为推动新发展的根本动力,生存、安全和富裕的需要转化为与世界主动交往、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人民自信成为对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新的更高要求。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发展成就有硬指标,也有软指标,综合指标在人民身上的最终体现,是人民充分公平的享有发展的成果,是人民的自我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民自信的日益强大。人民自信无止境,发展无止境,民族创新无止境,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无止境。
三、人民自信是检验发展成果的标准
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因为社会是人民的社会,人民大众代表着社会生活的主流。历史活动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写出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从四大发明到都江堰、大运河、万里长城,都闪耀着人民的智慧、力量和自信。正如毛泽东所说: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晶。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就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以当家做主的姿态,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自信的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在中国大地上的改天换地的伟大创举,所取得的成绩足以感天动地。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秘决,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和人民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将获得成功;否则,将会一事无成。只要为人民服务,各个政党就能长期存在下去;否则,将会亡党亡国。自信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辉煌,收获自信和喜悦。“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共产党“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他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他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指出: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判定标准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和赞成是党和国家的信心和自信来源,满意和高兴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人民自信的源头。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第一,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际是代表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才能彻底解决目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第二,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际上是代表人民群众的精神利益。只有文化先进了,才能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和高度的政治文明,实现国家的政治民主和社会的法制管理,人民才能更好地享有民主权利,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第三,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也着重强调指出:“自觉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最高标准”。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赴西柏坡参观调研时,就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阐述了他的“人民观”,核心就是一个执政为民思想。他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怎样实践执政为民?首先,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其次,就是他那著名的“三民思想”,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后,要达到“三为”,即: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他还在国庆讲话时,在高呼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之后,喊出了“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的最响亮声音。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幸福、自信、自由、全面发展的中国人民,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自信是对发展成就的最高检验。 (原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3月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2、《毛泽东诗词》
3、《邓小平文选》
4、《江泽民文选》
5、胡锦涛七一讲话(2003年 西柏坡)
6、胡锦涛国庆讲话(2009年10月6日)
7、习近平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