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婷
摘 要: 手是认识事物特征的重要器官,是人类进化的标志,因而手部的动作在婴儿心智教育中非常重要。手部精细动作的健全发展,可以使幼儿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及彼此间的联系,促进其知觉完整性与具体思维的发展,并且为幼儿以后吃饭、握笔写字、使用工具等行为打下基础。有研究表明,在新生儿期戴过手套的小儿其精细动作的发育落后于不戴手套的小儿,同时其发育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脑发育迅速的幼儿期作精细动作的训练无疑是促进小儿脑发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除此之外,精细动作的训练还可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自信心和探索能力,为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托班幼儿个案追踪,我们观察了解到,2-3岁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尚处于初步意识和建立的起始阶段,因此,关注幼儿生活、积极引导生活,努力创设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生活条件,促进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是2-3岁幼儿教养的重点。我们遵循“在生活中寻找切入点”“让小手为生活服务”的原则,尝试在精细动作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为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精细动作;自我服务能力;生活意识;游戏
一、思考 :为何让小手“动”起来?
教师对策:创设开放式游戏环境,强化自主游戏的意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以往,我们教师只注重观察幼儿智力水平的发展,过多关注生活照顾,总想到为幼儿做些什么?却很少观察幼儿会做什么?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老师不愿意让幼儿动手,尽量减少麻烦, “包办代替”也成为了托班老师的责任。成人们这种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也就限制了幼儿自我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让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学习适应新的集体环境的幼儿主动游戏首先要考虑游戏区域的灵活性,创设开放式游戏环境,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的小手充分动起来,玩起来,在“嘻嘻哈哈”“你来我往”的游戏中强化自主游戏的意识。
游戏活动是由游戏环境引起的,即使环境没有直接引起游戏活动,它也具有媒介作用,它在幼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幼儿看到小碗和勺子就会玩“过家家”,幼儿看见机器和根据就会很自然地动手摆弄,从这个意义上看,游戏环境决定着游戏活动。我们强调教育环境的设计是要能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在气氛上必须是开放的、非正式的、结构松弛的。针对托班幼儿年龄小的特点,我们主要进行分组性质的区域游戏,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在进行不断的尝试,首先关注的就是区域游戏的设置和摆放的问题。
以往我们总认为托班幼儿的年龄小,任何事情老师就已经给幼儿都一一安排好了。就算是在游戏的时间,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具,可是对区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有一定的限制,我们用一个个玩具柜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进行了隔断,看上去区域设置非常明显,但是也阻隔了幼儿之间的交流,束缚了他们的手脚。这种封闭的环境不仅影响了幼儿间的相互交往,也容易使幼儿产生单调,沉闷的感觉,加之托班幼儿的游戏时间受年龄的影响,不到5分钟他们的注意力就开始转移了,如何做好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老师最需要思考的。我们使用框架性玩具架代替了沉重的玩具柜,在分隔游戏区域的同时,形成了相对,幼儿不仅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人游戏的内容,也拥有相对安静的游戏环境,这种安全的心理环境,避免了孤独感给幼儿造成的游戏倦怠。另外,我们还配备了许多带滑轮的游戏推车,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幼儿需要什么材料,他们可以立即到别的区域去寻找,美术区的材料可以成为娃娃家的道具,菜场的道具也可以变成食品店的菜肴,这种开放式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二、探索:怎样让小手“灵”起来……
教师对策:提供生活化游戏材料,满足最近发展的需要
幼儿自我服务的内容单纯的来讲解,就是要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开始,如吃饭,穿衣,洗手,小便等,如果按章示范幼儿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也不符合托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特点。如何将精细动作的训练与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相结合呢?那就要在游戏材料的准备上花心思,围绕活动内容与幼儿一起收集不同类型的活动材料,这一过程由幼儿和老师,幼儿和家长以及幼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因为游戏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所以,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幼儿的各种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都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的。材料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游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幼儿在自我服务能力上得到锻炼和发展必须提供生活化的游戏材料,来满足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托班幼儿的精细动作主要有:抓、捏、按 、拧、搭、撕、舀等,这些动作的训练对于幼儿来说是手眼协调性的考验,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安全性、可取性、层次性。哪些是相对安全的生活材料呢?其实只要用心寻找,生活中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为幼儿的游戏服务。粗细各异的吸管、蛋糕纸盘、塑料小勺刀叉、餐巾纸筒、一次性的纸杯、揿钮拉链、废旧的瓶瓶罐罐,都是绝好的游戏材料。因为都是教师自制的操作游戏,在幼儿反复游戏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所以我们在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可取性”,过于昂贵或比较难觅的材料我们会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而且,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定期向家长收集一些废旧的生活材料,例如幼儿喝奶粉剩下的奶粉罐、家长喝茶留下的茶业筒、工作中常见的广告设计材料等,鼓励家长共同参与和共同制作,真正实现教育的同步和一致性。第三,针对不同的发展水平阶段,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例如在训练幼儿“插”的游戏中,月龄段在28个月左右的幼儿我们就设计以粗吸管为主的“摘果子”游戏;月龄段在32个月左右的幼儿我们就设计粗细对插的“插花”游戏,36个月以后的幼儿我们就设计难度大一些的“串糖葫芦”的游戏。同样的材料我们会设计不同玩法的游戏,结合幼儿发展需要,逐步分层适宜投放,使幼儿在各自的水平稳步提高。
三、融合:充分让小手“活”起来!
教师对策: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小细节做出大文章
游戏的重复行为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重复机能也是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根据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需要我们设计出形式多样又贴近生活的游戏活动。例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扣纽扣的动作技能,我们就用布艺制作了许多果树,用纽扣当果子,结合幼儿喜爱的儿歌老师会说:“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一边念儿歌一边教幼儿扣纽扣的动作。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用勺子吃饭,老师就做了一个布袋娃娃,积木当做食物“请幼儿喂娃娃吃饭”学习使用勺子喂饭完成“舀”这个动作。另外,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和黄豆、蚕蚕、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幼儿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还可以用布做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背景图上树上钉在一些钮扣,雌雄扣等,让幼儿把果子扣到树上,给毛毛虫粘上身体,在汽车上装上两个车轮等,让幼儿在钮钮扣扣、撕撕粘粘等操作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幼儿的自理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幼儿在游戏中有积极愉快的情感,消除了紧张情绪而主动参与游戏,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也得到了发展,在老师指导下,“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这种生活化的小游戏经过反复的练习,幼儿的精细动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加上游戏对幼儿巨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还能锻炼幼儿的意志呢!
通过教育实践我们也发现:幼儿在实际操作活动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2-3岁幼儿就到了什么都想“自己来”的阶段,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但由于种种原因,所有这些都被爸爸、妈妈包办代替了。许多家长担心让孩子自己吃太脏,又吃不饱,上班时间来不及只好由父母帮着穿,孩子太小不能累着等等。这种担心和做法恰恰剥夺了孩子发展独立性、自主性、锻炼小肌肉和智力的机会。因此,就算我们在学校做了很多的努力和精心的活动设计,幼儿稍有起色回到家以后又重新回到了起点,幼儿每天都往返于“会与不会”“做与不做”之间,教育很难起到明显的效果。定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每周的家庭小贴士架起了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幼儿精细动作的评价让家长能够发现问题,也给老师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真实的素材,同时为以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通过长期的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己用勺子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知道垃圾扔进垃圾箱,排队一个跟这个一个走等等,这些都是平时训练的成果,通过教育实践,我感到,对托班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培养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切实际可行的,他不仅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扭转了幼儿过分依赖性格,促进了宝宝身心全面发展,也为宝宝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