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常用机构谈《机械基础》多样教学法

2013-04-29 05:38宋守彩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机械基础创新意识教学方法

宋守彩

摘 要:本文以常用传动机构部分的教学为例,论述了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结合生产实例进行分析讨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意识,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设置疑问 教学方法 创新意识

前言

《机械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既有它自身的科学系统,又与后续课程有密切联系,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生产实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意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本文主要以常用机构部分的教学为例,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谈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创造动手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同学们创造适量的动手机会,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学过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暴露出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让学生们亲自动手,亲身体会“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喜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铰链四杆机构时,让学生准备材料自制四杆机构。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找来了硬纸壳、扑克牌、图钉、剪刀、直尺等材料,做成各种各样的四杆机构。然后通过改变不同杆的长度,观看各杆运动情况,亲自实践以不同杆为机架,可以变成不同形式的机构,从而掌握了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同学们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兴致很高,那么再让同学们进一步思考:机构何时有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在实际生产中如何利用机构的急回特性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如何克服死点位置等。进而作出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曲柄滑块机构、偏心轮机构、导杆机构等。并让同学们演示自己的作品,讲解其制作过程和工作原理。既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做教具的乐趣,又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置疑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结合生产实例提出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不愿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讲授单缸内燃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单缸内燃机是怎样实现运动的?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原理是什么?有何特性?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是如何实现的?如何控制气门的开启与关闭?气阀开启的程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接触到这些问题,就会积极地去学习课本内容,寻求答案。但设置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度,太浅了,无需动脑;太深了,无从下手,达不到应有的目的。为保证预习效果,教师还要根据讲授的教学目标和侧重点,精心拟定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的路子进行预习。通过设疑预习,使学生逐句阅读理解教学内容,因疑导思,大胆思考,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三、安排实训环节,强化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在实践中学生经常会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通过操作实践,使学生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都介入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拓宽思路,从而改變对知识的“现成教育”的模式。如在讲授“曲柄摇杆机构中的死点问题”时,我们安排在服装实训室上课,请同学们自己操作缝纫机,同时注意观察。有的同学踩得很顺利,有的踩着缝纫机却转不动了。由此诱发学生思考并讨论问题出现的原因,学生便水到渠成地探索出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当摇杆与曲柄共线时,摇杆通过连杆传给曲柄的力正好通过其回转中心,使曲柄受到的力矩为零而无法转动,造成卡死,这就是死点;而渡过死点位置的方法就是用手转动缝纫机上的飞轮,利用它的惯性来通过死点。这样为学生创设操作情景,就可以在操作实践中诱发学生讨论,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创新意识。

四、拓展教学思路,培养综合素质

拓展教学思路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多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满堂灌”,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可多采用“案例法”、“学导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优化教法。如:在讲授凸轮机构时,联系实训中接触过的内燃机配气机构、自动送料机构、分度转位机构等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就可以很快掌握凸轮机构在实践当中的应用,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新素质。而在讲授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时,重点讲授利用反转法原理,设计尖顶对心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而对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平底从动件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等内容少讲或不讲,让学生自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机器,如学生熟悉的抽水唧筒、电风扇的摇头机构、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汽车前窗的刮雨器、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单元防盗门的启闭机构等作为事例,这些机器尽管外观及功能各种各样,但其内部结构都是由机构和零件组成的。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发挥想象力,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讨论。如在讲授间歇运动机构时,可先让学生思考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影片的画面不是连续的,而是有一段停留时间?这种运动是通过什么实现的?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用多媒体演示电影放映机的动态画面,学生们就会明白电影放映机的卷片机构是通过槽轮机构实现的,而使影片的画面停留一段时间是为了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既看到了槽轮机构的巧妙设计,又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快就掌握了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类型。不仅开拓了眼界也增加了学生求知欲。

再比如带学生参观车间的工件夹紧机构、公园里的步行机等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得以具体应用,消除学生因缺乏感性认识而对课程学习产生的困惑和乏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牵涉到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每一位老师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去学习。在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世维.机械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6-118.

[2]蔡庭栋.《机械基础》课现场教学的尝试[J].教师论坛,2002,9:53.

[3]林恒芳.《机械基础》教学自议.龙岩师专学报,2002,6:102-108.

[4]陆俊银.《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的“讲”和“问”[J].教学研究,2009,3:83-84.

猜你喜欢
机械基础创新意识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情境化教学在机械基础中的应用
浅议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
基于FLASH的《机械基础》课件设计与制作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试析机械基础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