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性学课程的设置及对女大学生的培养

2013-04-29 20:45皮进
考试周刊 2013年51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

皮进

摘 要: 在普通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培养和造就高质量、高素质的女性人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女大学生是同龄人中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素养的群体,将女性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女大学生的培养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为例,结合此院女性学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在高校设置的定位进行尝试性探讨,分析其对培养女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女性学课程 女大学生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

20世纪80年代,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大陆的一些女性学者积极投身于女性研究。人们在思考“什么是女性、男女是否平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同时,将自己的视角不知不觉地投向课堂,引起了尤其是女学生的强烈反应。而女性学真正作为一门课程被推上高校讲台是在1984年,河南大学最早开设了该课程,此后许多高校相继效仿。2006年,国家教育部将女性学列入新设本科专业,这是中国女性学在一定意义上进入大学教育主流的标志。同时,《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规定:“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的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在课程、教育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1]

在女性学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该课程教授什么内容,既成为一个内容框架问题,又成为一个方法策略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更是对其本身内涵的逐步厘清。同许多高校一样,女性学课程以“女性是什么、女性怎么样、女性如何发展”为起点,并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女性生存与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给予梳理与反思,对社会文化、社会实践及两性关系予以批判性认识。本文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对该课程在高校设置的定位进行尝试性探讨,分析其对培养女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女性学课程的设置

1.女性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女性学是一门以女性生存与发展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它是对性别真谛的思辨,对性别之谜的诠释,对性别价值的评判,体现对一般女性共同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在人类社会整體中,男女两性是世界上的两个主角,社会活动是他们共同参与的,社会财富是他们共同创造的,女性与男性应当平等地站在这个世界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女性学课程的开设,旨在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培养科学的社会性别观念,反思并挑战传统的性别模式,学会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来认识自我、观察社会,以构建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男女两性协调互助、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是其始终坚持的目标。

2.女性学课程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近年来,随着女性问题热,不少人以为凡是与“女”有关的都是女性学课程,实则是打着“女性学”的名号向学生灌输传统的性别刻板观念。如现代家政学、女性形象学、女子公关礼仪等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的外围课程,教师“若不坚持用性别的视角去讲解,很容易让女性回到过去刻板的性别模式”[2],把此类课程当做培养“现代贤妻良母”的训练。为此,性别意识的确立,性别观念的传递将是该课程的基本立足点。作为普通师范院校,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具有所有师范院校女多男少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从女性主义教育学理论出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旨,充分突出了课程的实用性。

教学目标,以贴近生活、注重实用为特点,我们将课程内容设置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导论:了解女性学的形成和发展,女性学研究的对象,女性学的内容、任务、性质及教学目标。

(2)女性与历史: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男女两性关系变迁的历史轨迹及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制度的确立,由此探询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根源。

(3)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构建:掌握本课程核心概念及框架,学会从社会性别视角观察周遭事物,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了解两性差异,讨论女性的性别优势。

(4)女性与健康:从更广阔的视角来了解女性健康的重要性及在医疗健康中存在的性别差异,探讨危害妇女健康的多重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妇女健康问题。

(5)女性与教育:了解女性主义教育法的基本观点,探讨女性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讨论女性教育与女性素质的互动关系。

(6)女性与参政:了解女性参政含义与意义及女性参政的现状,培养学生参政意识。

(7)女性与就业:了解女性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8)女性与婚姻:介绍社会性别审视下的家庭婚姻模式、中国的婚姻制度,爱情、婚姻制度与模式形成过程与多元发展。

(9)社会审美与女性形象:了解审美中社会性别关系,批判传统的社会审美观念,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女性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体系,其课程体系是个灵活、开放的系统,高校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还要进行不断尝试。

二、女性学课程对女大学生培养的作用

1.帮助女大学生确立性别意识。

社会性别意识几乎是为人所共有的,它是对社会文化所建构的性别差异的认识与理解。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未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而是他/她们的社会性别意识、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和实现性别平等的社会责任感。”[3]自觉地从性别角度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实际上,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湖南一师的很多女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上幼儿园的时候,男孩子总是被分到手枪、皮球,女孩子总是被分到毛毛狗、娃娃,到了小学阶段,玩游戏的时候男孩扮演的往往是大灰狼,而女孩扮演的则是小白兔等。在之前的教育中,她们的性别意识并不清晰,甚至还是一个盲区。通过女性学课程的学习,对历史与现状的对比分析,她们会对过去的很多观念产生质疑,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促使其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填补学生的性别盲点。

2.了解自身优勢,增强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

由于男性与女性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虽在总体智力上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差别,但在智力发展上存在一些差异。女性的阅读能力强,主要靠书本和课堂来获取知识,但她们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相对弱一些;在思维方式上,女性擅长经验思维、形象思维、情感思维,而发散性思维不强,短于理论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女性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但分析能力相对较弱。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数学系的女生就提出:高等数学根本就不应该是女生学的,因为女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无论怎么努力都赶不上男生,甚至还有同学宣称“学数学的女生=戴眼镜、个子矮、体型胖”等观念。这种观点难免有些偏激,是女性对自己不够自信的表现。而女性学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其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培养她们理性的、客观的批判意识和分析能力,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3.帮助女大学生提高自立能力。

把女大学生培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四自”新人是高校培养目标之一。其中“自立”是女性人格独立的主要表征,女大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在我们学校,很多女生持有这样的观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她们似乎不自觉地把自己人生的幸福与否建立在别人的身上。经过学习,学生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少人在作业中都表现出对自立精神的认识与赞同。然而,“自立”并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应当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又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般来说,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保障。这些基本素质的提高对女生非常重要,女性学课程并不只是精神食粮,还将对她们的职业道路、职业规划提供指导,最终把女大学生打造成适合21世纪需要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三、思考

1.课程的开设形式。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女性学课程一直是以公选课的形式来开设的,从选课的情况看,人数几乎超过了公选课的最高限定人数210人,学生的兴趣浓、积极性强。但是因为选课没有专业要求,也没有年级的限定,授课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程度明显出现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女性学课程的开设形式应多元化,除了以公选课形式面向学生开设外,还可以以专题讲座形式面向不同专业的同学开设。采取将社会性别观念渗透到相关专业课程这一方式,让学生接触到女性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

2.课程的主要内容。

女性学课程的实用价值,在于引导男女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当今社会女性生存与发展现状。在实施这一引导的过程中,鉴于男女大学生对于性别问题存在明显认识分歧,女性学课程教学不宜向学生强行灌输“女性处于不平等地位”、“女性是弱势群体”或”女性遭遇性别歧视”等观念,而应向学生呈现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帮助学生客观而全面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3.课程的讲授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摆脱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弥补女大学生史料基础薄弱的不足,并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实现观念的提升。但是作为公选课,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上课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学中提出研究专题,按相应的内容对有关专著进行导读,使学生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高校开设女性课程,是提高我国受教育者性别意识、推动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学习建构起主体的社会性别意识,它既是女大学生成才又是社会就业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当然,女性学并不是用“女权”对抗“男权”,不是把学生培养成“愤世嫉俗”、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激进的女权主义分子。作为课程,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引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从“男人”到“女人”再到“人”,是女性学应有的情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6.

[2]赵树勤,张晓辉.关于我国高校女性学课程设置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4).

[3]陈方.摸着石头过河:学科建设视野下的女性学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6).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
新时期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
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女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