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梦境的交融

2013-04-29 19:20祝海燕王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象征梦境

祝海燕 王平

摘 要:鲁彦是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但其早期小说也并非是纯写实的,而是吸取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一些手法与技巧,将现实与梦境相交融,以写实与记梦的两种笔触来构造其艺术世界。《秋夜》即是其早期代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鲁彦 《秋夜》 梦境 象征

鲁彦算得上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中坚,但其早期小说也并非是纯写实的,而是以写实与记梦的两种笔触来构造其艺术世界。

一、师法鲁迅的鲁彦。魯彦(1902—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以笔名“鲁彦”行世,风格酷似鲁迅。他敏感并留意于老中国儿女们形形色色的情态,并无意展览民族文化心理中固有的阴暗以博取世人的兴味,差不多也是为了揭出病苦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柚子》写了长沙地方军阀行刑杀人,统治者的凶残自然是作者需要表现的,但他的愤怒更在那批情绪亢奋的看客。它有意模仿鲁迅《药》《阿Q正传》的主题内涵,虽然徒劳地平添了许多外在的枝叶。《菊英的出嫁》看似一板一眼写“冥婚”故事,浓厚的风俗画面,是作者的创造,而国民性中的顽冥不化,借着这些场面最终水落石出。《黄金》文笔细密,如史伯伯窘蹇的命运大体锁定了“陈四桥人的性格”,乃至整个在金钱灵光笼罩下的炎凉世界。其实,《黄金》,包括早些的《许是不至于罢》,表明作者开始搅动起鲁迅小说世界的沉滞,工业文明对于乡村经济的冲击为鲁迅所来不及表现,而在鲁彦小说人物的心理版图上已经出现了动荡的涟漪,距那些本色的老中国儿女渐渐远去了。

二、“艺术即梦”。《秋夜》是鲁彦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23年11月出版的《东方杂志》,后编入其短篇小说集《柚子》。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出鲁彦早期的思想和艺术特点。鲁彦是从翻译开始他的文学活动的,在开始从事小说创作以前,他就较多地接触了外国文学,因此,他的作品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很明显。这篇《秋夜》写的是“我”在秋夜里做了一连串的梦,而且梦中有梦,通过梦境来表现人物的思想。作者写出了人在进入梦境以后的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随着人在梦境中潜意识的活动,出现了各种幻觉,出现各种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和形象。作家深入人物意识的流动中去,用自由联想来结构作品,通过人物的回忆、联想、幻想以及种种象征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无疑是受到了外国小创作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也有写梦境的,如唐人小说中就有《枕中记》《南柯太守记》等作品,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并不处于真正的梦境之中,而是像清醒的人那样在经历着传奇性的生活。19世纪以来,一些西方象征派作家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梦的研究,认为梦是潜意识的形象化,梦境中的事物都富有象征意义,特别是梦境中出现的时序颠倒和意识流动等现象,比较易于反映荒诞、反常的心理,也符合他们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有的甚至认为“艺术即做梦”。因此写梦境的作品就流行起来。五四以来,这些作品传到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不少作家也吸收了这种写梦境的新的手法。这篇《秋夜》,在表现手法上也受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秋夜》在艺术手法上是象征的,但其根本精神确是写实的。西方象征主义作家,通过梦境主要是宣泄自我的内心感受,他们在作品中往往用自我表现的艺术手法,而不是再现现实生活的艺术方法。《秋夜》也写梦境,但在梦境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现实生活虽然经过了梦境的改装,但其投影仍然是清晰的。从梦境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混乱场面,听到了老人、青年、妇女、儿童们求救的呼声,反映军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梦境中的“我”遇见的那一群群恶狗,那一堆堆坟墓,象征着旧中国黑恶势力的横行。梦中之梦,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的痛苦,从他们真诚的爱中,看到封建势力对他们打击的沉重。总之,在这似真似幻的梦境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看到了人民受到的苦难,看到青年人想改变社会现实的热情。这幅梦境中的秋夜图,实质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的缩影。作者将梦境和现实交融起来描写,既是象征的又是写实的,使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表现现实的内容,既有象征气息,又不失其现实性。

《秋夜》中的“我”,是一个思想和处境都很矛盾的青年,通过梦境,作者把他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首先,“我”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青年。他听见人们呼救的声音,非常同情他们的苦难,就披了衣服带着手枪,要去救他们。尽管暗夜里充满了恐惧的感觉,而且只有孤单的一个人,还是鼓起勇气,拼命地去追赶那些受苦人,鼓励那些“困苦者”不要失望,并且表示:“我便是你们的兄弟,我的家便是你们的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具有人道和博爱思想的青年,他想做一个拯救人类的战士,这是其性格积极的一面。但是,“我”并不是一个真正勇敢有力的战士,他只是孤军奋战,显得孤独而胆怯。他在黑暗中行进,那一群群追过来的恶狗,就逼得他落荒而逃,后来在梦中受到爱人兰英的鼓励,决心鼓起勇气,不怕牺牲,但他遇到的却是那些神经已经刺激得麻木了的人,他们对于战争已经司空见惯,因而不加反对;有的人则是因为害怕流弹,也不敢去反对。他仍然只有孤身一人,无法去解救那成千上万的受苦人,于是不得不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发出了这样充满痛苦的呼喊:“不能救人,又不能自救,没有勇气杀人,又没有勇气自杀,诅咒着社会,又翻不过这世界,厌恨着生活,又跳不出这地球,还是去求流弹的怜悯,给我幸福吧!”

通过《秋夜》中的“我”,鲁彦把自己的追求和苦闷直率地表现出来。鲁彦写这篇小说时还只有二十三岁,刚开始小说创作,他是把创作当做“年轻时代的生命的反映看”,在作品中抒发他的“灵魂的呼喊”。鲁彦是在长沙写这篇小说的,写完后曾经很得意地朗诵给赵景深听。赵景深认为这篇小说“颇受了爱罗先珂的影响”,这是很有见地的评语。因为鲁彦到长沙之前,曾任爱罗先珂的世界语助教。有一次他与爱罗先珂同游北京西山,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坐在路边哭泣,鲁彦没有理睬她,因而受到爱罗先珂的责备。鲁彦为此深深地感到内疚,这件事给他的触动太深,以致“在夜间,我是夜夜有梦;白天,我觉得也是一样的继续不断的做着梦”。《秋夜》所写的或许就是他真实的梦境的艺术表现吧。在这里我们可以体察到纯洁的灵魂和热烈的感情。茅盾谈到这篇小说时曾经指出:“这便是作者的敏锐感觉所发见的人生的矛盾和悲哀。作者的向善心,似乎是在常常鼓励他做一个人类的战士,然而他又自疑没有那样的勇气。《秋夜》里边似乎便有着这种苦闷的叹息。”

三、写实与抒情的交融。拿传统的小说艺术标准来衡量,《秋夜》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并不丰满,作者的倾向性表露得过于明显,并不是一篇十分成功的作品。但是,这部小说对梦境的真实描写,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强烈的抒情色彩,都产生了特有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首先,小说《秋夜》具有散文美,有诗的意境和诗的神韵。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相呼应,利用相似的诗的语言,反复吟唱,构成了浓郁的抒情和略带神秘的气氛,为全篇定下了基调。梦中的景物描写,如朦胧的夜色,冷冷的月光,阴森的墓地,奇异的梦村,无不具有特殊的意境,令人遐想。为了构成诗的旋律,作者反复运用相似的语句,如“请救我们……请救我们……”让受苦人的呼声反复出现,使小说在情感上回旋激荡,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其次,小说的语言含蓄精炼,富有节奏感。比如“我”遇到爱人兰英那一段,作者用这样的语言来表露他内心的痛苦:“过去的事,不堪回忆,回忆时,心口便如旧创复发般的痛,它如一朵云,一到头上时,一切都黑暗了。”“最苦的是,箭射在中过的地方,心痛在伤过的地方。”把内心痛苦的感情化为形象,是含蓄的,又是感人的。有的语言不但富有诗的神韵,而且还有哲理的意义。如:“我们少年人只堪往着渺茫的未来前进,痴子似的希望着空虚的快乐。纵使悲伤的前进,失望的希望着,也总要比回头追那过去的影快乐些吧!”这里所表现的悲伤、愤懑和不断追求的精神,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现代小说在它的确立时代是纷纭而头绪繁多的。客观写实与主观抒情,是其两大流脉,在多元的发展中又相互渗透。”②《秋夜》这篇小说正表现出现代小说初创时期的某些特征。其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使它兼备散文随笔的特征。在五四时期,新小说刚刚兴起的时候,受到外国文艺创作的影响,小说散文化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小说与散文的界线是并不清楚的。有许多作家(如郁达夫、冰心、庐隐、废名)的小说都可以当做散文来读。鲁迅先生的《社戏》《故乡》《一件小事》《鸭的喜剧》等,也都明显地具有散文随笔的特征。所以,我们可以把《秋夜》看做是小说和散文两种特点的结合。它既具有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又有着散文的抒情和诗意,是别具一格的作品。鲁彦后来在小说艺术上越来越倾向于现实主义,以冷静的客观描写为主,与这篇《秋夜》在艺术风格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① 茅盾:《王鲁彦论》,《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50页。

②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作 者:祝海燕,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文艺教育;王平,咸宁市咸安区官埠初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象征梦境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神奇的梦境
奇妙的梦境
《愤怒的葡萄》:主题与人物形象的探析
满城汉墓空间构造及其象征意义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古代游牧民族绘画对中国画的贡献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