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振雷
摘 要: 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直接的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有哪些进步,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及学习效率如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认真投入,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高效课堂教师素质 学生主体 教学设计
我国课改已实施多年,但是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仍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少积极主动思考,教师也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只重灌输、疏于引导,只重接受、忽视探索,只重理论、忽视实践。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下却难见实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教学弊端日益突出。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我反复思考课堂四十五分钟学生怎么学、能学多少这一问题。实践证明,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采取灵活多样的适合学生发展和特定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常说“事半而功倍”,实际上就是强调方法的重要。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质量。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但在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却常常为知识的捉襟见肘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专业引领,使许多教师陷入课改的困惑中,甚至走入误区。因此,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必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树立前瞻性的教育观。除了学校增订有关课改的报纸杂志外,教师还应根据本学科的需要自订一些相关资料,定期参与本教研组教师举办的学习交流研讨会,将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与体会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二、明确教学中“学”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强行灌输,而应发挥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主体作用。一个教师无论学识如何广博,都必须站在学生这个主体位置,而不是像演员一样去表演。即使表演再精彩,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培养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一节失败的课。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做到:(1)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获取;(2)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思考、解题,总结学习规律;(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教师精讲导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讨论式(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新知,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实际上,若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高效呢?高效的课堂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对于“讲重点”应落实知识的含义、运用的方法,及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对于“难点”应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对于“易错易混知识点”可以通过比对及习题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认真设计教学流程
古语云:“谋之而后动。”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而言,也是如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教师在必须全盘谋划教学全过程,也即教学设计,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过程。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很难有解决问题的标准和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没有必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预设各种情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强调师生的互动交流,注意教学过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包括前设计、中设计、后设计。前设计是教师对一节课教学的预案(包括准备大纲、教材、学生及相关资源),是“教师对一节课的系统的期望”,主要反映为教案。不做超前计划的教师搞不好教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完整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一次设计或停留于前设计,而应全面系统地考虑全部教学过程及效果。
四、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每位教师除了研究教法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我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我得到两点经验:(1)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的具体方法以及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2)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这些对高效课堂的实现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五、多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剖析,并通过自我研究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方法。它有利于教师更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科学认知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教师只有不断发现自己、解读自己,进而调整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学习实效性,必须努力挖掘自身的积极因素,探索科学有效的方式,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柳斌,高长梅,白昆荣.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蔡国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西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3]毕田增.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4]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