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篮球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013-04-29 13:47陈军吴帅国
考试周刊 2013年6期

陈军 吴帅国

摘 要: 篮球运动属于技能类同场竞技非周期性对抗项目。在运动中,既有短时间的快速跑动、爆发式的跳跃、投掷,又有长时间的对抗,具有运动负荷大、时间长、对抗激烈的特点,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较高的技、战术水平,还对运动员的智能、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篮球训练及比赛后会产生疲劳,本文从生理机制、篮球技、战术和心理学方面对大学生篮球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大学生篮球运动训练及比赛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 大学篮球教学 运动性疲劳 消除疲劳

篮球是高校普及的运动项目,不仅可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荣誉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拼搏的精神,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还可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此外,篮球还是校园文体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内容,它会给学生带来青春的喜悦和激情,鼓舞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努力学习,朝气蓬勃地不断进取。目前我国有很多高等院校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篮球队,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及比赛经验。取得成绩是需要付出劳动的,在大运动量的训练和参加激烈比赛后,身体会产生疲劳,对疲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身体恢复的方法和手段是关键,笔者对大学生篮球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与分类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1983)将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性疲劳在训练竞赛过程中可通过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运动性疲劳可认为是因肌肉持久重复收缩,以及精神持续高度紧张而使运动能力降低的现象。

对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有很多种,目前比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按性质和身体部位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生理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生理性疲劳又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包括:肌肉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心理性疲劳分为智力性疲劳、情绪性疲劳和单调性疲劳。二按疲劳发生的器官系统分为骨骼肌疲劳、神经系统疲劳和心血管系统疲劳。三按疲劳程度分为轻度疲劳、急性疲劳、过度紧张疲劳、过度训练疲劳和过度疲劳。

二、大学生篮球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篮球运动产生疲劳的原因有多种,笔者结合多年的篮球教学和训练经验,依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参照相关的研究资料,归纳如下。

5人制篮球比赛中由双方各派5名队员同场竞技,进行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等全方位的对抗,集对抗性、独立性、协助性、持续作战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竞技体育项目,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拼搏、快速灵活、沉着多谋等。

从生理机制及篮球技、战术方面分析,篮球运动属于技能类同场竞技非周期性对抗项目。在运动中,不仅有短时间的快速跑动,爆发式的跳跃、投掷,还有长时间的对抗,具有运动强度大、时间长、对抗激烈的特点。篮球运动员在比赛攻防对抗中不可能始终保持某一较高强度的运动形式,有专家研究表明,大学生运动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跑动的距离达到8KM左右,最高心率可达180—200次/分钟,80%的时间内平均脉搏在180次/分钟,心率每分钟达到157次以上就算大强度运动,可见运动员在比赛中有80%的时间里都是靠无氧代谢形式供能的。篮球运动属于以间歇性无氧供能为主,有氧、无氧相结合的混合供能项目。有研究显示,在比赛中大学生运动员无氧供能占77.8%,有氧供能占22.2%,学生经过大强度的运动,神经细胞长期兴奋导致“消耗”增多,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三磷腺苷(ATP)和CP的储备率低于使用率,使运动能力下降。激烈运动后因缺氧使肌组织中堆积较高浓度的乳酸,乳酸解离后产生的氢离子可产生许多不良作用:肌肉中PH值下降可抑制磷酸果糖激酶(PFK),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再合成速度减慢;氢离子可从与原宁蛋白中置换钙离子,因而阻碍肌肉收缩;阻碍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抑制脂肪酶活性,限制自由脂肪酸释放,而降低脂肪氧化功能。这些不良作用会导致肌肉工作能力降低,产生疲劳。

从运动心理学方面分析,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从选拔到培养成才需较长的时间,并且要经过大强度的训练,运动员长期承受大负荷的运动量,并在不同训练阶段尝试超越极限,运动性疲劳在整个训练期间都在不断挑战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极限。而较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他们对比赛胜利的渴望、对失败的畏惧、带病或带伤坚持训练、所学课程及就业的压力、个人生活习惯等心理刺激、训练和非训练性因素刺激的影响,容易促进疲劳的产生。

三、消除疲劳的对策

1.科学安排运动训练。

教练员应在训练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训练计划,在整个训练周期、单元训练课合理地安排训练、休息,减少急性疲劳和过度疲劳出现的可能。尤其要合理地安排训练负荷,常见评定负荷量的指标有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睪酮、尿胆原;而评定负荷强度的生化指标有血乳酸、肌酸激脢、尿蛋白;采用肌酸酐和乳酸阈评定训练效果。通过各项生化指标的评定,能有效地提高训练水平。科学的训练也要安排好训练前的准备和训练后的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应根据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内容,采用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项性准备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有助于运动员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增强训练效果,延缓疲劳产生。一个完整的准备活动需要20-30分钟。充分的准备活动有助于延缓疲劳的发生,有针对性的整理活动可以更好地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整理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整理活动使肌肉放松,可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影响代谢过程。常用的整理活动有慢跑、肌肉放松练习、呼吸体操、静力牵张伸展练习等。训练(比赛)中,运动员主动利用训练间歇及比赛中暂停、换人、罚球、犯规、节间休息等时间积极放松、休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临场表现,及时地换人,延缓疲劳产生或缓解疲劳程度。严格遵守作息制度,保证睡眠质量。充足的睡眠是最有效的自然恢复方法,青少年运动员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保证在10个小时左右。

2.心理学恢复。

心理学恢复是指采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调节大脑皮质的机能,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常用的心理学方法有心理诱导法、自我暗示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等。心理恢复放松对环境有一定要求,必须温暖、安静、舒适,没有直射的阳光,可在室内运动场上进行,也可在宿舍进行。但恢复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协作,一方面取决于专业人员的指导,另一方面则是运动员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主动配合。以心理诱导法为例,教练员给予诱导词(或播放录制好的磁带),运动员仰卧,两腿稍分开,双臂放在体侧,全身放松,然后随教练员的诱导词练习。全套练习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内。

3.针灸推拿。

推拿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中医理论有“按其经络,通郁闭之气;摩其塞聚,以散淤结之肿;舒经活络,宣通气血,缓解痉挛,活血化淤”之说。推拿能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有利于消除乳酸和其他代谢产物,消除运动后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并安抚神经。篮球运动员推拿一般安排在浴后,其重点是腰背肌、腿和肩带肌群。推拿的时间、深度、力度,每名运动员各有不同。推拿应沿静脉、淋巴的回流方向,顺着肌肉的走向进行。推拿的顺序一般从轻按开始,逐步过渡到推摩、擦摩、揉捏、按压、拍打、抖动、叩击。推拿的方式分为运动员自我推拿、运动员之间相互推拿、医师推拿、器械推拿等几种。对疲劳的肌肉可通过相关穴位针刺来促进局部疲劳的恢复,全身疲劳可针刺强壮穴、足三里。

4.水疗。

训练后进行温水淋浴室最简单易行的消除疲劳方法。温水浴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调节血流,加强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疲劳物质的排除。水温为40℃为宜,时间宜为15分钟,勿超过20分钟。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还可进行冷热水浴,冷水温为15℃。冷水淋浴1分钟,热水淋浴2分钟,交替3次。

5.药物。

根据运动员疲劳的性质和疲劳程度合理用药,可以达到快速、有效消除疲劳的效果。使用中药,如像人参、鹿茸、刺五加、冬虫夏草、紫河车、山茱萸、菟丝子、肉苁蓉、绞股蓝、枸杞子、三七等,都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扩张冠状动脉、补肾安神、改善睡眠,对促进疲劳的消除有较好的效果。服用药物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所选药物一定是国际奥委会禁用以外的药物;二是服用药物并不是种类越多剂量越大越好,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6.吸氧。

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后,利用高压氧舱吸入高压氧,增加血氧量,从而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使PH值上升,对消除疲劳有显著的疗效。

7.合理膳食,注意营养。

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量供应不足,运动中各种营养物质消耗增加,运动后应及时补充,以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疲劳时,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夏季出汗较多时,应补充盐分与水。食品应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并尽量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保持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

四、结语

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疲劳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对机体的保护性机制。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果的训练,疲劳是运动成绩提高的催化剂。笔者从生理机制、篮球技、战术和心理学方面对大学生篮球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采用了科学安排训练、心理学、医学、营养学等手段,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措施,旨在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技、战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现代运动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2]殷劲.运动性疲劳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3]叶冬茂.篮球运动员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03(6).

[4]朱有源.浅谈运动后疲劳的恢复[J].中国学校教育研究,2001(4).

[5]孙树勋.篮球运动员的疲劳消除与运动营养[J].四川体育科学,2004(9).

[6]吴绍明.周智杰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8).

[7]陈文刚,沈时明.学生篮球运动疲劳产生机理及恢复方法[J].鸡西大学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