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涛
摘 要: 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基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在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造成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本文从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及其培养方式两个方面论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旨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意义 培养方式
动手实践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解决一系列数学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动手实践学习呢?现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借助实践启动思维,探究新知。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课前我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自己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形容器,然后借助沙子、小米等材料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在认识圆锥的特征时,它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这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圆锥,并请同学在其他同学面前沿圆锥的母线剪开进行演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增加学生的体验。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而动手实践则在于促成学生进行实物操作,让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它将为后两个阶段“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做充分的准备。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利于知识的生成。
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游戏”与“实践”应是等价的。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是注重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将最终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让知识内化。
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指导动手操作,创造学生实践机会。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实际,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多想多动中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好第二天上课用的学具,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课前五分钟复习和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实践兴趣的基础上,学习新课时亲自认真观察和指导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猜想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动手探究过程中,我观察到全班学生都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交流,最终探究出圆锥体积等于三分之一与其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这一正确结论。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实践,每一位学生既动手又动口还动脑,积极主动地探求数学规律,不但能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生活技能。
课堂练习是强化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性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积”时,为了使新知识尽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突出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新课程理念,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基本技能,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它的底面直径56厘米,高87厘米,求这个水桶可以装多少水?
2.一个圆柱形杯子,从里面量它的底面直径8厘米,高10厘米,现在有一袋498毫升的牛奶,问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3.学校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3米,高为0.8米。如果填土的高度是0.5米,求两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方?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有效提高的生活技能。
(三)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积”时,临近下课3分钟我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动手操作实践题:“请同学们利用教科书第121页的附页1,动手剪下圆柱侧面和底面,然后粘贴成一个圆柱体,并用尺子量一量相关长度,算出它的体积,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彼此展示一下自己动手做的圆柱体,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的圆柱体比较美观,看哪个同学比较心灵手巧,又看哪些同学正确地计算出它的体积?”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文化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广州——香港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广州——香港实际直线距离。”每节数学课我都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作业,使学生既巩固知识,又有效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看、主动说、主动做、主动想,并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