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娅萍
摘 要: 兴趣对学习具有巨大作用,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关键词: 技校生 语文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常听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技校生就是不想读书,教起来真没劲。”“现在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讲了几遍他还是一问三不知。”“没办法!这些学生根本不想学!”,等等。这些现象引起教师深思:学生何以如此讨厌学习,不求上进?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在多次听课和调查中发现,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归根到底是老师没有把培养学习兴趣真正落到实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
何谓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那么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一、教师必须热爱教育工作和学生。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境界。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爱身边的每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年轻国王,他倾注全部的爱雕塑了一尊象牙美女,后来这位美女竟然复活了,并与国王永结连理,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教师能够像皮格马利翁那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那么学生岂会不热爱学习?“亲其师,信其道”。要做一名合格教师,首先要播下花的种子,再浇水锄草,特别要将那些长歪的小苗一棵棵扶正,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
二、运用充满激情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心声的流露,但许多作品的创作年代距现在可谓遥远。时代不同,生活不同,体验不同,感情不同。对此,在学习课文之前,充满激情地介绍时代背景,营造与所学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时代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用很沉痛、很严肃的口吻介绍艾青的身世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因为“八字大,要克父母”,所以他从小被送到本村贫苦农妇大堰河的家中抚养,五岁才被接回家中读书,回家后仍然受父母歧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此相反,“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1932年7月,艾青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反动派抓进监狱。1933年1月的某一天早晨,诗人面对窗外的大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到已经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保姆,不禁感慨万千,一口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抒情诗。我注意到:教室里异常安静,学生专心地听着,对此诗产生了浓厚兴趣。
三、激情朗读,以情感人。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获得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由此可见,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例如,教屈原的《离骚》,其想象丰富,气势雄伟,充满了战斗激情。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屈原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诅咒,对光明和自由的热切追求之情,我运用富有气势、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快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四、安排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参与。表演集声色行情于一体,具有立体感,形象最具体。因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既省时省力,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或充当“导演”指导学生表演,或亲自扮演角色为学生表演。
如,教学鲁迅的《药》时,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刽子手康大叔的凶狠、贪婪,我选取华老栓从康大叔手里买药的那一段情节,事先准备一件黑衣、一根黑色宽腰带、一包硬币、一块海绵(充当人血馒头)和一个纸糊灯笼,要求两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华老栓和康大叔。学生热情高涨、非常踊跃,很多人想上台表演。我从中选了两位有一定表演能力的男生上台表演。学生在笑声中,亲眼目睹课文场景,如见其人,不但体会到了康大叔的凶狠、贪婪,而且体会到了华老栓的胆小、老实,还对“嚷、抢、扯、裹、塞、抓、捏、哼”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向教育捧出你的一颗赤诚之心,在教坛挥洒你的一身汗水,向学生献出你的一腔热情,想方设法创设优美融洽的学习环境,尽自己所能地展示才识和技艺,学生定会围聚在你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