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崇政
这里,我们叙述的是身边“80后”年轻人的故事。他们同样生在济南,但成长与困惑,飞扬与束缚,自信与自卑,所有的矛盾捆绑在他们的心灵上。改变,一种改变的欲望锻造出80后的文化、气质和成功。
张悦然:拒绝拿经历说事儿的80后
三十而立。对于82年出生在济南的张悦然来说,她的而立之年早在03年第一本作品问世时就已经开始。《葵花走失在1890》没有具体的人物刻画、没有冲突的戏剧矛盾,只是记录一个少女被现实的铁锤突然砸醒后的喃喃自语。
生于济南,似乎天生就让泉水浸醉过骨髓。文章中流露的女性气质,带着青春的敏感、成长的困惑,时而尖利,时而低沉。“我不要性写作,而是把性别作为一个符号。”
14岁起,她把自己的梦记录下来,开始在《萌芽》、《芙蓉》上发表。2000年高中毕业前夕,张悦然获得对她意义非凡的一个奖项——“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韩寒、郭敬明正是通过这个比赛走上了成名之路。
在近乎自呓的写作风格背后,张悦然对于写作却有着些许张狂的判定。她从来不会将自己姣好的外貌列入写作评定中,并且认为一旦别人认定你是美女作家,就代表着你不会写作;对于“80后阅历不丰富”的批评,她认为“我就这个年纪,只有那么多阅历,即使受批评也不应该是这点。我并不反对想像,而反对畏手畏脚。”“博尔赫斯不就是终生呆在图书馆里吗?”
她拒绝以经历来写作。
苏亮:在大时代里拼搏的“微”导演
当碎片化的信息处理方式蔓延了整个网络,微电影时代的来临成为历史的必然。苏亮,成为这个新兴产业万千拥趸者的闪亮一员。
在微电影出现以前,中国是看不起电影短片的。钱字当头的时代,没有利润谁会白费力气?因为商业模式的不清晰,微电影一直在中国大陆蛰伏着。“广告商同样离不开好的营销概念,现在又有哪个大公司好意思不拍微电影呢?”软广告的出现,让微电影有了存在的价值,微电影事业开始在中国缓慢而艰难的抬头。
苏亮开始了他的“微”创作。
2012年,《马可菠萝》开始投拍。在确定最终的“讽刺爱情”主调前,苏亮拟定了四五个版本的主题,有的温情,有的搞笑,还有的黑色幽默。身兼导演、制片、编剧于一身,这大概是所有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都会过的一道独木桥。和所有开始打拼社会的80后一样,肩负着隐忍、孤独和苦闷,苏亮无奈的说:“年轻导演没钱没时间,只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之后发生了一些事情:从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大赛,《马可菠萝》入围金羽翼奖到第五届全球华人“非常短片”创意大赛,《马可菠萝》入围年度最佳短片。
似乎是80后的一个化身,满心忧虑,又怀揣希望。生活美好的地方,不就在于绝处逢生的喜悦吗?
仲晓月:
行走过康桥的海归女孩
2005年,读完高一的仲晓月只身来到英国读高中。与国内选择高校不同,英国读高中可以针对几所大学进行报考。两年后,19岁的她成为牛津大学经济学大一新生。
在这个徐志摩曾经留下足印的学堂,仲晓月尽情享用着攻下牛津所带来的求知权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循着志摩的诗,仲晓月常常和同学在康河里边漂流,边赏景。对于英国朋友,她评价说:“他们的思维比我们更活跃,敢于尝试。有几个同学高中毕业后花一两年的时间周游世界或者工作,然后才来读书。不像中国学生一样,一直在学校。”所以,她喜欢上了旅游,经常背着包自己旅行。四年的大学时光,她周游了十几个国家,感受了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文化。
2010年6月,仲晓月大学毕业,三个月后,她在伦敦找到第一份工作,做战略咨询。两年后,她来到香港,找到第二份工作,同样是做战略咨询。拥有着对海外国家的了解,在面临愈来愈国际化的工作时,仲晓月显得自信满满:“在工作中处理问题时,会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对经济形势的解读,比如国家经济调控等理解得更深一些。”
譬如仲晓月,走出去看看,或许是每个80后都该抽空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