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继华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技工院校电气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调查,对现阶段的教学模式提出质疑。同时,对工学交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工学交替这种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气技术教学 工学交替 教学模式
一、现阶段教学模式状况
笔者对近三年学校电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在10届的毕业生中,继续从事本专业的人数不到班级的20%;在11届的毕业生中,继续从事本专业的人数不到班级40%;在12届的毕业生中,从事本专业的人数也不到60%,这对从事电气专业教学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失败。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职业教育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怎么样才能培养出更专、更好的社会所需人才。
一直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先安排所有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然后再进入实习阶段,实习结束后,学生就直接走向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对电气技术自动化这一专业的总体认识,更谈不上兴趣与热爱,很大程度上还是父母的选择。进入实习阶段以后,学生虽然对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总体认识不深。
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继在各技工院校开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有一周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这种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电气技术自动化专业,需要进行探讨与论证。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在电气技术自动化专业开展“工学交替”,让学生既能靠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又能通过“工学交替”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二、实行工学交替面对的难题
现阶段,在电气技术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行“工学交替”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难题。难题之一,专业不对口,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实习就业很不满意。通过调查回访我们了解到,有一大批学生并不认可这种模式,理由之一是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被学校廉价地卖给了公司。只是一个劳动的机器,从事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简单的、重复的工作,不但学不到知识,而且工作强度很大,有时甚至没有自由,对“工学交替”有很大的抵触心理。难题之二,企业不满意。所合作的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胜任不了企业岗位的需求。
三、开展工学交替教学改革
针对这些情况,要在电气技术自动化专业开展工学交替,必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学校方面。学校要做好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工作。学校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学生与企业。良好的学生素质,是确保“工学交替”有序进行的基础。学校在对学生培养的同时,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与认识。这当然还包括企业的文化与规章制度,让学生了解与员工之间角色的不同,所享受的权利与义务也会不同。学校与企业要达成合作协议,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生产、加工、管理等资源,确保每名学生都能从事本专业的实际操作,确保学生能参与到机器设备安装调试的工作岗位。
二是选择企业方面。学校在与企业合作时要有所选择,有些企业是订单式私营企业,这种企业的特点是有了订单就生产,没有订单就停工。这种企业往往技术含量比较低,学生从事的工作比较简单、单一。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选择这样的企业对学生没有多少帮助,应避免与这样的企业合作。我们的工学交替教学千万不要流于形式,认为只要将学生送入工厂就是“工学交替”了,这样只会耽误了学生。
四、实施工学交替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适用性原则。简单地讲就是企业的生产要适用于电气技术自动化专业,管理要适用于学校的学生。
二是优选性原则。集团化公司自然比订单式公司优势明显。无论是在企业文化方面,还是企业管理方面,学生置于这样的公司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但能加深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而且能从工作中逐渐适应并喜欢自己的专业。
三是服务性原则。“工学交替”必须树立服务的理念,要确保学生的利益最大化。任何以学校利益或企业利益为前提的“工学交替”都是失败的,也是不可取的。
“工学交替”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弥补学校实习条件的限制及课堂教学的不足。熟悉所在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工艺、质量和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操作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工作中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从幻想走向现实,更加勤奋、脚踏实地去完成学习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