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英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将“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数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关键词】 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为学生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创新.
一、精心设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 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的位置上,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使学生能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首先让学生看书,然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究竟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何区别?又有何共同点?”等问题,再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内化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认识和理解. 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改变策略, 给学生创造展现能力的机会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知识需求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由于学生已学过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所以我准备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很快就回答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又增加了一些更加开放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并补充了一些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去课后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努力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1. 重视情境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 要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创造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而愉快地学习. 例如, 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 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 “这张纸厚约0. 1 毫米, 现在对折 3 次厚度不足 1毫米, 如果要对折 30 次,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 学生纷纷作出估计, 有的说 30 毫米, 有的说 60 毫米, 胆子大一点的说 10 米. 我说 :“ 经过计算, 这厚度将超过 10 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 ” 同学们都惊讶不已, 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 全班同学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和谐, 教学效果良好.
2. 重视方法指导
教师要根据实践活动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教学方法间的配合使用. 比如教利息,我就抛给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将5000元存入银行,把它的利息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请你帮学校设计一份方案,怎样存款捐赠给‘希望工程的钱最多”. 为了争当小小设计师,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的兴趣十分高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课后还纷纷到镇上的银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以设计出一份最佳方案. 这样通过课内向课外延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过程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師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密切, 这将是今后教学工作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领域和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