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品质优化的理据及其实现路径

2013-04-29 16:28桑青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专业化发展策略

桑青松

关键词: 教师心理品质;专业化发展;逻辑理据;策略

摘要: 教师心理品质结构优化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教师心理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优化教师心理品质须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提升教师认知品质合理与完善;健全学校人文关怀机制,丰富教师职业情感品质;注重教师教育成效,砥砺教师良好意志品质;厘清不同类别教师专业标准,增强职业能力培养针对性等有效举措。

中图分类号: G451.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3)06070606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机制的创新、新知识新技术的引进等,教师无论在知识经验、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上,还是心理素质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教师所接收的专业教育、学校环境、所承载的家长期望,往往与变革求新的时代主题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工作和专业成长压力导致了部分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甚至职业枯竭,出现心理不健康、心态不正常、专业信念不强、情绪不稳定等不良心理现象。研究资料显示,教师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人群差。[1]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抽样调查教师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达50%,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8%的教师感到心理压力大;另一份关于北京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66%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48%表现为轻度症状,12%为中度症状,2.7%为重度症状。[2]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还影响到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进而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在学生的心理障碍的成因中,除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3]教师的心理状态不佳、心理品质不完善和人格不健全等又是造成教师教育失当的根源之一。原因之一主要在于长期以来学校关注更多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忽视对教师心理健康给予关怀与维护,缺少针对职前职后教师心理品质优化的有效引导和针对性培训,更少有对心理问题的易发教师人群开展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本土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发现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无疑对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型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探讨教师心理品质结构优化及其实现策略,旨在将心理品质理念根植于教师内心深处,让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心理品质结构,为教师的创造性学习奠基。

一、教师心理品质的内涵及其结构要素

心理品质有别于心理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术界往往将心理品质与心理素质视为同义语来加以使用。心理素质概念是国内学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本土化学术概念,已得到西方学界的认同。[4-5]或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基本维度。[6]或认为心理素质是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而形成的综合心理能力和质量,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7]总之,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同构的动态综合体,它以生理条件为基础,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既包括了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了后天习得的素养,是个体性格、能力及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素质包含了心理品质。但在表现个体心理发展情况时,心理品质是更好的衡量维度。个体心理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受生理因素制约,但后天习得对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从教师职业特点看,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从业者自身所必须具备的,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并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优秀心理品质综合体现在:认知结构合理性与灵活性,情感的丰富性,意志的坚韧性与果断性,人格的完整性与独立性,思维的缜密性与创新性,民主与合作的精神等。[8]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到教师教书育人的效果、教师身心健康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心理品质包含多个维度的构成要素,涵盖了认知、情意、能力、人格等多个维度。它由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职业能力品质等方面构成。其中,认知品质是教师心理品质优化的基础,情感品质是教师心理品质发展的动力,意志品质是教师心理品质优化的重要保障,职业能力品质是核心,健全人格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的综合化表征。教师心理品质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主观努力及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逐步形成的直接影响教师职业活动效率与效果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教师认知品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中,如注意力品质、记忆力品质、观察力品质以及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品质。教师的情感品质体现在教师对待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态度体验等方面,包括教育教学情感及其他情感。教育教学情感是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心体验及态度,是伴随着教师角色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了教师的事业感、责任感、荣誉感以及爱生感。教师情感以教师个性特征为基础,是对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的态度的体验,包括进取感、成就感以及幸福感。教师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教师与社会环境交相适应之中,它调节并监控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如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确定教育教学目标,克服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实现预定教育教学目标等,具体体现为意志活动中的坚韧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等。教师职业能力品质表现在教师适应环境与工作要求、预防与应对工作阻碍的过程中,它是保证有效性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稳定心理特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品质,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品质,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品质,有效的组织能力品质等。[9-11]

总之,教师心理品质折射出教师职业心理类型的特点及其专业素养的水平,心理品质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教师心理品质结构的发展和完善。

二、教师心理品质优化的逻辑理据与价值取向

(一)教育事业发展对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深水区,面对新机遇和挑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更加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从教师队伍建设来说,如何增强教育活力,如何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教师管理机制是改革的重点,改革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培养与评价等机制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从教师职业心理来说,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如何适应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广大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准确进行角色定位,不断提升心理能量和心理资本才能卓有成效地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教师调整好心态,不断完善自身心理素质结构,优化心理品质,才能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优化和完善教师心理品质结构是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适应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专业自我形成的动力源泉

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思想观念使我们的时代突飞猛进,并不断地被引入教育领域。人类知识系统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二是知识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专业化水平,逐步形成专业自我。专业自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形成的一种富有个性化倾向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它是教师通过对自身经历和经验的内隐性思考,将感性的、外在的情境性的经历经验提升为理性的、内在的、稳定的价值认识的过程。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形成专业自我需求,教师不断优化心理品质完善心理素质结构,构建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提高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表征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的知识体系。教师的知识构成不仅来自书本,课程所要求的事实性原理性知识以及由教师个人总结的、内隐的知识经验,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这种整体性的知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及认知能力等有着密切联系。第二,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即是教学智慧生成与丰富的过程。教师心理品质作为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重要内部影响因素,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基础。[12]第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在如今的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敏捷的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需要教师不断地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教师心理品质结构的优化契合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专业自我形成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教师培养信息时代所需的高度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人才。

(三)学生健康成长和人格完善的根本保障

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是一个包括职业素养、科研精神、处事原则、聪慧品质、诚信态度、求实作风、个人魅力七个因子的多维结构。[13]良好的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起着巨大的教育和感染作用,优秀教师具有的优良的心理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瑞安斯(D.G.Ryans,1960)研究表明,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教师人格特征对个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二是教师人格特征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14]现今的青少年学生情感世界日益丰富且越来越复杂,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和具有职业特质的个性品质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如教师良好的个性和交往能力,由于其榜样示范作用,会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投射到学生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之中。再如,沟通理解能力是有效教育教学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转变陈旧沟通方式、拓宽沟通渠道,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情感支持。此外,像教师的正直诚实、个人情绪稳定、善于组织、风趣幽默等个性品质也是学生和家长评判好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

(四)教师心理和谐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教师心理品质优化是自身心理和谐的路径选择和必然要求,更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转型、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及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规格与评判标准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面临诸多新的发展任务。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性,心理品质结构优化虽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与不科学性。现代教育观念体现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地转换传统教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教育的理论观点、看法和主张。它与传统教育相比具有现实性和超前性、继承性和变革性以及国际性的特点。现代教育观的变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师生观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面对现实的境遇,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唯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心理品质结构,努力提升能力与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提升自身的认知心理素质、情感心理素质、意志心理素质、品德心理素质,完善个体的社会文化心理素质、教育专业心理素质、人格心理素质。

三、教师心理品质优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促进教师认知品质发展与完善

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必须符合并体现着教师认知发展规律。教师认知品质主要体现在教师决策和教师实践知识形成的两个重要环节。具体表现在教师工作过程中的注意力品质、记忆力品质、观察力品质以及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品质等细节上。在理论取向上的研究者努力建构各类知识的概念界定、具体内容,探讨教师获得理论知识的方式的同时,另一些研究者却不认同他们的研究,并对他们的研究结果予以了批评,认为他们所罗列的各类教师知识过于抽象概括,很难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后者认为各类教师知识在实践中界限并不明显,它们常常是交织在一起,学科知识对教师的教学影响是间接的,是通过影响教师对教学策略、方法等的选择来影响教学。卡尔德黑德曾指出教师知识除了有学科知识、理论知识外,还应包括技巧性知识、个人实践知识、案例知识、教学隐喻和形象。[15]训练教师合理、有效决策的意识,有助于改进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师认知品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教师决策贯穿整个教学之中,教学决策包括教学前设计准备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测的课堂事件的即时处理过程及教师课后采取的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评价过程,是教师认知品质的具体表征。它不仅受到教师自身感知,如对教学任务和教学情景感知的影响,同时要求教师完善已有教学图式储备更精致更有联系性的教学图式。其次,丰富教师实践知识是促进教师认知品质完善的必要条件。教师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反思总结形成的经验知识,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对教师自主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教师实践知识产生于教师教学实践这一特定情境,但它的产生很难脱离教师以往的经验,包括认知和情感的经验,实践知识自身有两个烙印:实践性和经验性,其形成需要通过特殊的练习而成。其中,形式的蓄意练习主要指评价和反思活动,包括教师对他正在参与的活动的重新建构、试图解决的过程及对已经历的活动的反思。[16]蓄意练习使教师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实际锻炼和提高。此外,正确的教师信念为教师认知品质持续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支持。教师信念是教师对教学及其相关因素的态度、价值观等,教师在内部信念指导下对外部的信息进行加工,它在某种程度上比教师知识技能更能影响教师的实践行为。当然教师信念的形成与改变受到其学习经历、教育与培训、工作环境、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等因素的影响,有效的教师教育模式对教师信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二)健全教师发展人文关怀机制,丰富教师职业情感品质

情绪情感是驱使行为的动机,具有感染性和扩散性。教师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利于个体潜在心智技能的发挥和最佳工作状态的调节。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具体环境,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场所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学校应充分考虑到教师发展的需求,创造舒心便捷的教学和工作环境,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完善教师管理评价机制,优化组织环境,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表明,民主型的学校管理能够为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与丰富营造心理氛围与动力支持。[12]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人们在相信他所期望获得的东西与工作成就有关系时,才会从追求报酬过渡到追求成就。[17]学校管理者是学校人力资源的启动者和协调者,建立健全教师发展的人文关怀机制,建立人性化的教师管理机制,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和谐校园人际关系氛围,皆为教师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精神资源的支撑。另外,切实提高教师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将教师的劳动价值与物质待遇合理匹配,真正体现劳动的价值,可以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有利于教师形成成就目标定向,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寻求更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也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的内容。

职业情感品质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调节功能和激励作用。丰富教师职业情感品质,提升教师职业修养,有利于教师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有利于教师平衡正负面情绪,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劳动。良好的学校环境氛围有助于丰富教师的职业情感,这种环境涵盖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其中,自然环境包括校园内的自然景色,如建筑群体、花草树木等,以及教师工作场所;人文环境则包括校园人际关系、教师激励机制等。丰富教师职业情感品质,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第一,为教师搭建展现才能自我实现的舞台,鼓励教师自主成长,释放潜能以专业成长达到自我实现;第二,让教师勤于沟通、有效沟通,提升教师归属感、荣誉感和主观幸福感;第三,帮助教师学会调节情绪积极应对压力,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第四,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意识,为教师创造在参与管理中的成就感。

(三)注重教师教育成效,砥砺教师良好意志品质

教师教育政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创新教师教育理念,唤醒教师内在需求,促使教师内在生成驱动力,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创设适合教师内在生成的环境和条件以及保障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形成内在生成的欲望、需求,养成良好的学习、实践、研究的习惯。[18]在教师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上,教师通过对具体教育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间接生成其教学智慧。其中,教师自我概念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自我定位和教师职业的自我发展水平,而清晰、成熟的教师自我概念体现在客观的认知水平、恰当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感受、坚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自我更新与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对于个人而言,内因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以人为镜和他人经验、群体互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的重要源泉。为此,在宽松稳定的社会舆论导向和工作环境基础上,构建合适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通过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认同感,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共同体,为教师知识体系更新与能力结构重组奠基。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成为好教师的重要前提,是影响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教师的意志品质体现为教学工作中的坚韧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砥砺教师良好意志品质不仅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而且同样体现在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中。教育实践为教师意志品质塑造提供了许多机会,它注重鼓励教师排除困难的钻研业务。其次,职前职后的培训有利于教师增强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教育能够对意志品质的形成进行引导、概括和总结形成对教师这一职业特性的认识。因此,帮助教师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敬业爱岗,忠诚教育事业的观念,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教师思想问题,教育和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是良好意志品质形成的根本保证。

(四)厘清不同类别教师专业标准,增强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教师的职业能力品质是指其在完成教书育人的活动时能面对现实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保证教学有效性所具备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职业能力的划分,职业能力涵盖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职业特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具备的职业基本能力。如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有效的组织能力,行为与心理的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行业通用能力是指一个职业所属行业内所有相关职业都要求具备的能力。如教师行业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等。教师职业能力品质培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完成情况。如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将教师分为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中职教师和高校教师。因此,不同类别教师职业能力应考虑领域判断标准,既不能不能一概而论的强调教学技能技巧,也不能只强调多样化教育教学策略,厘清教师类别及职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加强教师心理品质优化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赵霞.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2]杨彦平.社会适应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278.

[3]许燕,王芳.教师健康人格促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4]Zhang D J.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Its Structure[M].Columbus A M.Advances in Psychology Research. New York:Nova Publication.2010:239-250.

[5]Zhang D J,Wang J L,Yu L.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M].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1:1-15.

[6]张大均,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3):56-62.

[7]李虹.素质、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92-596.

[8]余欣欣.积极心理品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2):88.

[9]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1):41-46.

[10]林崇德.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 (6):16-22.

[11]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0.

[12]杨爱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再探讨[J].教育评论,2012,(2):63-65.

[13]徐学俊,吕莉.大学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理论建构及量表编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6):119-124.

[14]肖少北.论教师心理品质及其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与管理,2011,(25):22.

[15]Calderhead,J.Teachers:Beliefs and Knowledge[M]∥R.Calfee,D.Berliner.Handbook of Education Psychology.New York: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1996:709-725.

[16]郝宁.刻意训练——解释专长获得的一种理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9,(4):23-26.

[17]吴增强,沈之菲.教师生涯中的心理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42-45.

[18]李自天,于守庄.农村小学内在生成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策略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1):57-59.

责任编辑:杨柏岭

猜你喜欢
专业化发展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农村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浅谈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影响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研培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