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投”在不同水平阶段的学习标准

2013-04-29 00:44
体育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课标课程标准身体

一、人体的基本身体活动方法有哪些?

【浙江·邵志南】:身体基本活动方法,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活动行为方式,而具体活动方式的呈现是以动作为媒介。因此,课标中提到的“身体基本活动方法”可以理解为“身体基本活动动作”,包括“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滚动、支撑、钻”等动作。而每个基本活动动作还可以分支出相应的基本动作,以“投”为例,主要表现为“滚、投掷、撇、扔、挥击、甩、推”等基本动作。

【naibin911】:人体的基本活动方法是种本能,是不加锻炼与指导的与生俱来的个体能力。从婴儿时期的手脚爬行-站立-行走,到幼儿时期简单的跑-跳-投等,小学之前,人体没有接受过体育教学,所以我认为这些在人体上表现出来的本能性的活动方法是人体的基本活动方法。

【一块】:人体的基本身体活动方法:跑、跳跃、爬、翻转、击打、踢、抛、接、支撑、悬垂等。从婴儿、幼儿开始人的基本活动应该是从功能动作(抓、伸、够等),再到单个的基本动作(走、跑、跳、攀、爬、挥击等)、技术动作(投篮、传球等)和技能动作(根据活动中具体情况选择使用的合理的动作技术,如贴烧饼游戏中突然转向,篮球运动中的补篮等)。

【浙江·祝芳】:身体的基本活动方法——这个方法指人们使用自己身体的方法,比如可以使自己的身体跑起来、跳起来、滚起来等,可以使身体在不同的环境与任务下,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即方法是抽象的(主观认知),动作是具象(可观察可直接感知)的,身体的基本活动方法最终是以具体动作表现出来的。

二、基本身体活动方法在不同水平阶段的目标设置上是如何体现递进关系的?

【江苏·傅万旭】:递进体现于:一、单个动作:动作任务的不同引起动作要素量化数据的变化。二、不同动作:(1)动作速率的加快,如走到跑;(2)单个动作到多个(2个或2个以上的动作组合)。

【naibin911】:水平一单个动作:学生在没有接受正规体育教学前已经能够做出走跑跳投等动作,但只是本能。水平二组合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开始,力量与四肢长度的变化呈现出学生对于肢体控制暂时性的不协调,所以水平二要在学生能够标准的做出上下肢单个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上下肢同时运动的组合动作,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水平三技术动作:学生能够准确协调的做出动作,但是对于动作本身的目的性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在水平三帮助学生从如何运用不同的运动技术来达到目标展开教学,也就是教会学生方法,提高学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及对技术的应用能力。

【江苏·张怡梅】:水平一的学生主要以基本的身体活动为主,学会各种身体基本活动方法。水平二是提高基本的活动能力和完成游戏的能力,要求初步掌握身体基本活动方法。在水平一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水平一到水平二是线性关系,在原有基础上比较熟练地掌握一些身体基本活动方法。为水平三掌握一定难度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专项运动技能服务,水平一、二掌握的基本身体活动方法为水平三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水平四要求熟练运用这些基本的身体活动动作,为专项运动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再到专项技能,呈螺旋上升趋势。身体基本活动方法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动作经验,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认知,为更为复杂的运动技术学习和转向运动技术的掌握奠定了基础。

【总结】:设置第1、2两个问题研讨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参与讨论的教师更仔细全面地阅读理解《课标》及相关的《课标解读》。研讨中也的确发现不少参与教师对2011版《课标》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与理解。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研讨,把参与教师带回到深入解读课标的行动中来,这也是“课标与实践”板块的宗旨:学习课标、落实课标。

(本部分整理及总结:张万永)

三、身体基本活动方法和各种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浙江·张万永】: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拿着一个东西,会把它扔出去——这是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不需要过多的技术含量;但要扔的远、扔的准,这就需要运动技能,这是在一定技术含量的基础上把基本活动能力发挥出来。我认为“身体基本活动方法”是“各种运动技能”的基础,运动技能是身体基本活动方法的升华、提高,需要习得而来。

【河北·张戈】:是学习的起点(身体基本活动方法)和终点(掌握各种运动技能),从学生的“已知”和“已有”开始,所选择的学习起点应在已知区域,选择的目标技能不能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不同的动作规格要求或给出不同的运动条件,从而使身体练习能够与学生情况形成适宜的对应关系。

【江苏·傅万旭】:1.运动技能的基础,需要结合不同水平段,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分析。当然,走几乎是运动项目的基础。2.在什么阶段打基础,这就需要以动作发展规律为依据,分析出在适合的阶段,教适合的内容了。3.对于这个基础怎么变成技能的问题?从动作的技能变为运动技能,关键是他所涉及的环境,任务发生变化了。

【河北·樊江波】:基本身体活动是那些为专门的复合技巧动作奠定基础的固有的动作模式。包括:位移动作、非位移动作和操作动作。位移动作:包括使静态学习者变为动态的学习者的行为,如步行、跑、跳、攀爬等动作行为;非位移动作:包括那些使身体的四肢或躯干的某些部分,围绕一个轴心进行运动的行为动作,如跳绳;操作动作:通常被描述为手足的协调动作,如投掷沙包,击打垒球。

【天鹰】:体育即身体教育,其除了对思想和情感层面的教育之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动作和技能这个显性的载体来凸显人的发展,那么各种身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基础,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让各种身体活动上升为动作技术,而这些动作技术又会在一定环境和任务的约束中转化成运动技能。

【张怡梅】:身体基本活动方法是各种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各种身体基本活动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积累一定的动作经验,培养一定的身体认知和运动认知,能够很好地促进各种运动技能的掌握,为复杂运动技能和组合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必要的基础。身体基本活动方法掌握的越多,在复杂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就越能够发挥身体基本运动的基础性和全面性。

【浙江·祝芳】:张老师言之有理。你所描述的其实就是美国专家早就研究出的“动作发展序列”的金字塔模型,在童年早期到中期,广泛发展他们的基本动作技能将有利于他们日后达成更高层级的技能。我们课标之所以要在小学阶段不断提倡“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其用意我想也正因此,关键是我们要确定哪些才是“多样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以及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北京·龚朝晖】:可以将发展基本动作技能比做是学习字母表中的字母或字符,字母是学习单词(相当于“两种或以上”动作技能组合)的基础,儿童通过各种组合方式将其重组而生成句子和篇章(相当于专门的运动技能和舞蹈动作序列)。如果没有掌握字母或字符的基本含义,那么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遇到障碍。

【总结】:如果体育老师们,尤其是教幼儿园和小学低段的老师们都能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基本活动动作的发生发展规律,真正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里提到的身体基本活动动作含义,在对3~8岁年龄段儿童进行身体教育时,抛弃错误的项目观,以丰富他们各种基本活动动作的正确“动作模式”为目的,为他们建立丰富多样的正确“身体知”,不断增加他们的动作经验和身体活动能力,搭建起宽厚扎实的塔基,才能为推进后续体育学科专业深度的教学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本部分整理及总结:龚朝晖)

四、结合自己的学段与教学经验,以单手“远投”为例,分析不同阶段学生“投”的肢体动作表现是怎样的?

【北京海淀·龚朝晖】:基本身体活动“投”学习基础分析学生动作发展特点:在投掷运动中,“在移动中引臂”(上、下肢协调)动作特点在7岁阶段达到“成熟中期”;“直臂(屈臂)经前向上弧形引臂”的动作特点在3岁阶段形成;“鞭打”动作特征在4岁阶段形成;挥臂后上肢后续动作在6岁阶段以57%的比例表现为在身体“异侧”的动作特点(注:该结论来自《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一书)。个体的学习基础从动作学习的角度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反射动作、功能性动作、基本动作、技术动作和技能动作5个层次,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学习基础。

【一块】:投掷属于操作性技能之一,也可以说是人类常见的动作,其最大特点是以各关节肌肉的力量,将物体以最大的速度投射出去。投掷动作的发展特性为先由手肘开始投掷动作,之后随着身体的成长及投掷动作发展的成熟,逐渐能够应用足、臀、腰、肩的旋转及移动,并配合身体重心的转移,慢慢地使投掷动作的协调性及柔韧性渐入佳境。如果观察儿童平常的手部运动方式,不难发现投掷动作是许多运动项目及游戏种必备的基本动作能力。在体育活动及竞技运动中投掷动作是重要的推进技能;因为基础的过肩投掷动作将能被同化,而应用在更多样化、更广泛的运动领域中,例如上肢动作在排球的扣球动作、棒球的投手动作、羽毛球的高球击球等项目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从3~11岁儿童投掷沙包动作发展研究中得出,在组成投掷动作的助跑阶段的“上、下肢协调”,投掷阶段的“引臂”、“鞭打”和 “异侧臂伸展”,以及躯干的“转体”动作在性别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侧向投掷、异侧臂伸展、异侧脚向前迈一大步和鞭打属于不学就“会”的动作。“引臂”技术教学最佳时间在一年级;“投掷步”技术教学最佳时间是二年级;“转髋”是投掷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三年级阶段体育教学内容——该帖子摘自樊江波老师《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浙江·邵志南】:研究证明:以上肢为例学生在投掷动作的发展序列:砍切—上挥—高挥—鞭打。投掷的动作表现不能只局限于观察上肢的动作,如下肢的准备姿势与用力;躯干的扭转等。容易出现不合理的动作现象:水平一:上肢砍切动作、双脚站立原地不动、投出去后没有跟随动作;水平二:下肢准备不当(不理解同侧肢体准备与异侧肢体准备的区别)、投掷时躯干出现哈腰动作、出手时没有做到肩上屈肘(抡臂);水平三:助走或助跑后动作衔接不连贯、改变已有的动作经验。

出手是否发力不是很重要,关键是学生能够完成“蹬转挥”的动作,当这个动作熟练后,学生就能发力。是否可以这么认为:下肢、上肢、躯干的蹬转挥在水平二学习,学生能够完成蹬转挥的基本动作;而发力(动作速度)在水平三学习,掌握身体基本活动的方法(这里的方法是操作技术)。

五、结合自己的学段,您认为该选择哪些适合本学段的投掷学习内容并简要说明理由?

【raymond】:水平一阶段是一些简单、基本的投掷动作。主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自然挥臂的投掷动作,将投掷物迅速向指定方向投出,以发展学生投掷的动作能力。水平二阶段是上下肢协调配合。利用上步,助走,助跑等形式结合上下肢力量。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力的传导让投掷更有力量。水平三阶段,快速准确的把球传递到同伴的手上。在这里我们还是以软式垒球为例,学生的投掷动作在之前学过了,那么这里我们要求学生在掷远的基础上,能够快速准确的把球传递到同伴的手上,因为软式垒球传接球的双方是队友关系。我们越快速、有效、准确的传递到队友手里,就越可能杀掉对方跑垒队员。这样看,任何运动都可以这样延伸。

【浙江·邵志南】:在“单手投掷模式下”,我们以往有所谓的典型教材,从一年级开始有:单手肩上投掷、原地侧向投掷、上一步投掷、垒球掷远等,这里教材的排列还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

【河北·张戈】:以“投远”动作为例进行表述:水平一的学习目标是掌握不同方式滚、抛、掷、投等各种不同姿势的投掷轻物体活动的单个动作,能够做出以肩关节为轴体会不同方向抛、掷等动作,能够做到肩上屈肘、背后过肩、向前挥臂的投掷方法,注重左右臂的匀称发展;水平二则在水平一的基础上掌握不同投的组合动作,学会正确的投掷和全身协调用力的方法(比如:上下肢协调配合蹬-转-挥、);水平三则在水平二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各种投的技术,比如为了投的更远,学习用力方法如(背弓技术)等,知道“转髋”是形成“背弓”动作的关键。

六、结合《课标》与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不同水平段“投”的学习标准是什么?

【浙江·邵志南】:对学习标准的理解:(1)学习标准就是“评价”的依据。是指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用于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标准一般从行为的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来确定;技能标准从质(正确性、完整度、协调性、速度表现等)、量(如个数、时间、高度、长度、距离等)两个方面来确定;(2)“标准”应以儿童的典型行为为主要依据,是以“儿童发展常模”为参照;(3)标准需要适应儿童。就是说,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因此,本此论坛的第三个问题是很有必要讨论,也是有针对性的。

评价标准:(1)能够用正确的术语描述已经学过的动作(如投、滚、抛、挥击等);(2)在水平一自然挥臂和自然投掷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投掷组合动作(如不同的准备姿势——挥击、相对固定的准备动作模式——挥臂、助走——准备姿势等)。能够连贯地完成多个投掷的单个动作。在投准与掷远的游戏中,主要发展学生高挥和挥击的动作技能。

【野蛮老师】:水平一和水平二主要以动作的练习为主,比如水平二的组合动作:蹬-转-挥,这个阶段的目的就是连贯,远度或准度不作为主要的目的;在水平三阶段,则为了追求远度和准度需要强调技术:比如挥臂的速度、背弓技术等。

【jingke】:水平一会投的标准:原地站立正面投掷时能够很好的将球投掷到一定的距离;水平二会投标准:知道投掷时能够上步,能够在投掷时将球投过一定高度的横绳;水平三会投标准:助跑投掷动作连贯上下肢配合协调,能够很好将手中的球投远。

【山东·王慧燕】:水平一学段主要是通过滚、抛、掷、投等各种不同姿势的投掷轻物体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自然挥臂投远、投准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投掷姿势,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以及身体协调、灵敏素质和投掷能力,激发学生对投掷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形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协同合作的良好作风和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水平二学段是通过滚、抛、掷、挥等不同姿势的推抛掷活动,教会学生正确的投掷和全身协调用力的方法,使学生掷得远、投得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力量、灵敏和协调素质以及投掷能力,促进骨骼、肌肉、韧带和左右臂的匀称发展,具有一定的目测力、准确性和时空感。水平三学段主要是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投掷的基本技能,在掌握原地投掷技能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助跑投掷垒球和原地侧向实心球的基本方法,发展滚、抛、掷、投、推、扔等投掷能力。通过自我体验各种投掷动作方法,促进学生判断力、时空感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的发展培养集体意识与观念,与同伴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总结】:在一批一线优秀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对本期论坛对提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相对全面深入的探讨。大家深刻认识到,深入解读课标、把握课标精神、真正理解课标中的若干基本概念,才能使教学实践不偏离方向,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本期讨论,对若干基本概念辨析的帖子较多,反映了一线教师的学习热情与钻研精神。通过讨论,大家初步认识到,制定学习标准既需要对动作过程中的“质”予以把握,还需要在动作结果的“量”上予以描述。其中,一线教师多关注课堂内外的学生动作学习表现,多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将有利于“学习标准”制定的更科学、合理。从学习标准的讨论中,大家还延伸出对“能与会”的讨论。但由于一线教师的课标理解水平以及专业研究能力的不足,可能存在着表述或误解的问题,期待专家的指导与引领,以引起更多一线教师投入学习与研究之中。

(全文整理及总结:樊江波)

猜你喜欢
课标课程标准身体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我de身体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