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步才
【摘 要】文学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作者赋予它的精神和灵魂。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必须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和作者进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读书习惯,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阅读 倾听意识 主体意识 沟通心灵
要求学生用心读书,不只是要求他们认真努力地去读,而是要教会他们将自己的心灵投放到读书的过程中去,让心灵在阅读中旅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读书习惯,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高阅读效率。
那么,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将心灵投放到读书的过程中去,让他们在阅读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提高阅读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培养倾听意识,体悟作者的心声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凝聚着他们美好的感情、超凡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深沉思索。所以,阅读这些作品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静下心来,潜心体味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人生境界。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没有一点宁静、专注的精神是不行的。
譬如讲授《故乡》中“我”与闰土20年后重逢这一段时,笔者就注意引导学生留心作者鲁迅的遣词造句,倾听他的心声。
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感受人物的心理状态;然后重点品味文段中抒情的语言,揣摩作者的用心,努力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渐渐领悟了作者的用心:“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一句中的“兴奋”是为后文的失望做准备;“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段话中闰土的矛盾表现是“我”后来痛苦的根源;而“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则是痛苦的完全爆发——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深沉的悲哀。
接下来,学生又联系全文,进一步深刻体悟了作者的心声。“我”回故乡的急切、激动,很快就被家乡的现实击得粉碎——杨二嫂的尖刻、自私,闰土的麻木、呆滞,老屋的破败,家乡与“我”的隔膜……一切都令人失望、痛苦、悲哀。然而,作者又不希望被失望、痛苦、悲哀完全埋没,于是写下了宏儿、水生,写下了“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名句,表达出对未来的希望。学生的这种理解,准确地应和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住了作品的内涵,充分说明了“倾听作者心声,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的重要性。
二、强化主体意识,个性化阅读作者的心语
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个性情感带入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从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这样,学生就会与作品产生共鸣,在与作者的心灵交流中解读出文本富有价值的内容。
譬如讲授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一文,在读到“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这段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谈谈鲜花的美丽,想象一下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的说话究竟会是什么样子。通过提示,学生的心灵活动了起来。他们在唤起了生活的积累之后,又进行了有感情的朗读,因而很容易地感受到外祖母的慈祥和“我”对外祖母的爱。而在学习“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段描写时,笔者又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将外祖母比作“大猫”。学生在讨论时,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个人情感,最终明白,这体现了作者纯真可爱的童稚气,并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外祖母深深的爱。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这则名言就是提醒人们读书时要多一些主体参与意识,要让阅读成为心灵的旅行。
当然,主体参与也要讲究方法:比如要注意运用想象和联想来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要努力进入文本的情境,要学会以己之心去度作品人物之心及作者之心……
三、提高语言感知能力,与作者沟通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阐述了如下观点:1.必须使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阅读和思考要能同步进行。2.要掌握流利地阅读和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的技能,即一下子就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一个较短的句子或者长句中的某一部分,然后将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内容,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而且思考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事实等。
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用视觉和意识感知语言的能力,因为这样的能力是促进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提升阅读效率的基础和有力保证。
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
譬如讲授《背影》一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努力发现文中最具表现力的词句,然后小组交流阅读心得,并将精彩的心得在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发现越来越多,感受也越来越深,对作者的心境自然也有了深刻的体会。
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有限,需要不断的指导和训练来加以提高。常用的方法有:复述和扩写文章的精彩细节、针对词句进行想象和联想训练。
复述和扩写文章的精彩细节主要训练学生感知并理解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
譬如教学《背影》时,笔者要求几名学生分别复述“父亲买橘”这一片段。实践表明,复述精彩的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更强。笔者顺势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做个有心人,要留心感受那些表现力强的词句;同时要求他们扩写“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段话,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感知语言的能力。而通过扩写,学生也愈加清晰地认识了“心里很轻松似的”的深层含义——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针对词句进行想象和联想训练则是主要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升他们感受事物(画面、形象、事实等)的能力。
譬如讲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笔者发现有一段话写得很美:“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可是很多学生对此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有学生意识到了这段描写的美,也只是从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一点去认知。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笔者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重点体会“小摇篮”和“低声”这两个词语的妙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明白了“小摇篮”饱含的温暖以及“低声”所带来的亲切与温馨,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意——他赋予了老城和小山人的性格,创造了一个温馨甜美、生机勃发的世界,使读者充分感受到了冬天的济南是那样地亲切可爱。
学生感知文本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思维就会随着文字材料运行并展开,从而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切实提高阅读效率。
其实,用视觉和意识感知语言,就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过程。阅读时,教师一定要努力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文本,用心感受生活,用心感受自我,在同作者的心灵沟通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升华。
高尔基曾经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了起来。”所以,请让阅读成为心灵的旅行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夏凤枝.重学法 “会”朗读——谈阅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12).
[3]刘雪玲.浅谈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学语文,2012(3).
[4]蒋小萍.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学生的探究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3).
[5]田泽生.试谈主体性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三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