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玉芳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师生关系;
问题情境;诱导;生活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6—0033—0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不深入到学生中间,不经常与学生交往,就无法产生师生间亲密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既要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正式交往,又要有在此之外的非正式交往。两者结合,互相补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非正式交往,属于师生间的私人交往,这种交往不具有强制性,是师生在思想、情感和志趣一致的情况下的自然联系。正常、健康的私人交往,有利于师生感情的沟通,促进师生相互了解,能起到正式交往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多和学生谈心、讨论问题,这样才能沟通思想,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2.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毫无生机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精心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让全班学生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的有奖励。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这样不公平。因为有的学生离中心近,有的学生离中心远。我及时提出问题:“那怎么站才公平?”学生讨论后,达成一致的意见:围成一个圆。我及时提问:“为什么?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3.引而不发,诱思导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课堂教学时要体现“两主”作用,即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为了让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有必要“发”,即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应诱导学生思维,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大脑就会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并理解新知识的阶段。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我先让学生用硬纸片做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再引导他们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后引导他们根据已经学过三角形或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代替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教师的“教”不是一味地“授课”,而是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4.注重生活应用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能够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时,列举出了大量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在介绍“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时,也是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开始引入。比如,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做自行车车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做自动门等。
??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