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旭媛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对策;
学校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6—0020—01
随着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已经妥善解决,但是这部分孩子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成为影响他们健康发展的又一障碍。怎样让这些处在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孩子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探讨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才能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一、影响因素
(一)家庭环境
1.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中,有很多孩子从小是由祖父母照顾长大,到了入学年龄后才被接到父母身边。有的父母对孩子没有责任意识,时常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有的父母出于歉疚心理,对孩子过于溺爱,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2.家庭人际关系的性质。巢传宣等人的研究显示:家庭的亲密度高、矛盾性小、知识性和娱乐性强, 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就少。进城务工夫妻由于分居时间长、夫妻关系不平等、生活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夫妻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一切,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是伴随终生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
1.教师错误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与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但是,由于个别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平等地对待城市学生和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子女,甚至有的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总是瞧不起,这很容易对他们的心灵造成隐性伤害,在他们的心灵上烙下“社会不公”的阴影,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2.班集体中不良环境与风气的影响。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如果班级缺乏良好的班风,一部分学生,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班级中的地位偏低,在班级中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
(三)社会环境
1.社区环境。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务工人员都是租住别人的房屋,而且因为经济原因,租住的环境都不理想。他们主要居住在城市周边的棚户区,或是老居民住宅区,这里的居民成分复杂,环境卫生较差,治安管理混乱,社会风气相对较差,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2.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态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与现代城市文明不相适应,部分城市居民对他们存在歧视,称他们为“乡下人”,甚至还有些城市居民认为他们影响了城市的形象、破坏了城市的秩序、挤压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等,因此而排斥、防范他们,其中包括一些城市执法部门的粗暴执法,也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极易导致敏感、自卑心理的形成,甚至因体会到不平等待遇而在其幼小的心灵上筑起一道精神上的壁垒,导致他们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心理问题。
二、教育策略
(一)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增强适应性。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有专職的心理咨询师可以针对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定期为这部分孩子进行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减少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和学校生活,从心理上融入城市。
(二)组织多彩的课余活动丰富生活。如果他们能够参加棋类、球类、音乐、舞蹈、美术等喜闻乐见的课余活动,不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能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课余活动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燃起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增强自信心。同时,利用第二课堂、班队会、社会实践课等形式对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进行挫折教育,开展“自尊、自重、自爱”的主题活动,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育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 编辑:马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