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川生
摘 要:信息时代的变革为高等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战略高度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向世界需要、国家需要和学科前沿,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创新体制机制,为教育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提升传承创新文化的能力。
关键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知识经济 教育创新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今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高等教育的功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日益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基地、基础研究的生力军、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源头。高等教育要进一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是高校坚持内涵式发展的现实依据,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未来方向。
信息时代的三大特征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奔流、信息密集的社会,全球化日益向纵深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我们正处在一个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新鲜与活力的变革时代。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组织形式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顺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说,时代变革呈现了三大特征。
1.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已成为地球村
我们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实现了全球的流通,我们生活的地球已经成为小小的村落。以产品生产为例,很多产品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生产,而必须依赖各个国家之间的紧密合作,一种产品可能同时分布在十几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使其发挥技术、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最终的产品将是国际性的产品,如波音747飞机共有45万个零部件,它们是由6个国家的1,1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小企业联合生产的。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它的发展远远超越了经济合作的范畴,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等方方面面,这对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信息化日益加快,颠覆了传统思维模式
信息化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网络科技的发展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思维和经营模式。在谷歌2012年开发者大会上,谷歌智能眼镜备受关注。它将集智能手机、GPRS、相机于一身,像智能手机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安装软件、游戏等软件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可以通过语音或动作操控完成添加日程、地图导航、与好友互动、拍摄照片和视频、与朋友展开视频通话等功能,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加快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
3.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创新成为崭新动力
知识日益成为驱动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知识增长和更新不断加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发者开发了一个项目,估算出2002年全世界制造出5千兆兆字节的信息量,这就意味着2002年的信息量是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量的50万倍。同时,研究者还预测每年全球信息的增长速度将达到30%。知识更新和信息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人才又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资源。目前,中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6千万,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处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和全球合作的年代,中国需要培养大批开拓型和进取型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施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的变革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既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其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1.时代变革呼唤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就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本科生跨境学习持续上升,如在美国“常青藤联盟”就读的外国留学生比例占到其学生总数的10%以上。与此同时,美国的许多大学鼓励本科生拥有国外学习体验,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已经走在其他学校的前面,两校通过提供财政支持保证为每位本科生提供至少一次到国外学习或实习的机会。马里兰大学制定了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明确把国际化作为发展重点,把本科生出国学习的人数由每年1,300人提高到4,000人。高等教育正在形成“无边界”的发展趋势,形成一些全球性“超级大学”,如美国的凤凰大学和英国的开放大学。
2.时代变革呼唤高等教育信息化
以计算机、电信、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变革,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学校组织形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发生转变。在2010年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盖茨曾说,在5年之内,“基于地方的大学”(placed-based colleges)会因为基于视频的(video-based)大学的崛起及其证书的流行而变得不那么重要。2013年,美国高等教育联盟(Academic Partnerships)发起“与学位挂钩的大规模在线公开课”计划(MOOC2Degree)。美国40所公立大学正计划将学校的所有课程搬上网,让学生不必经过甄试,就可听课,以攻读学位。有34%的美国教授在课上使用社会化媒体,充实课堂之外的网络知识,要求学生创造新的网络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较而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与创新。
3.时代变革呼唤高等教育个性化
教育个性化,就是孔子当年强调的“因材施教”。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有个性和差异化的人才。特别是教育信息化,促使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实体”校园内或高度结构化的课程中,而是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修改。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了“物理互动视频导师”,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选用课程材料,“私人导师”会对学生阅读材料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表现进行监督,以便对其应该研究或加强的领域提出建议。随着教育需求的个性化发展,许多国家的大学入学选拔制度多样化,在笔试之外,增加面试、论文、实用技能等考试形式,缓解了单纯以学业成绩为基准的升学竞争压力,从“以考试为中心”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为了推行个性化的、特色化的学校教育活动,许多国家逐步扩大地方及学校自主权,使学校在竞争中积极寻求特色定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以高等教育创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知识在生产、应用、传播等方面的新特征,为高校发挥其独特的学科及组织优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高校要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未来需要的是有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学校教育要转变传统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能力和素质,把跨学科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性的变革加以推进。跨学科教育改革,不单是多开一两门新课、多上一两个交叉性专业,而是涉及科学、技术、教育、社会、经济、思维、传统习惯等各方面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例如,麻省理工学院规定所有本科生都要学习艺术、人文科学和社会学,在传统课程基础上增加5类课程:文学及原著研究;语言、思想与价值;艺术;文化与社会;历史研究。跨学科改革的目的,就是想培养一代新型的工程师,能够胜任技术社会里的技术、管理、决策和政界、商界以及其他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任务。
要创新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好奇心放到比知识更加重要的位置。教育将更加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互动和合作学习将逐步取代被动、消极的讲座和课堂学习。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数据显示,56.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影响较大或非常大,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查阅、下载学习资料及搜索、获取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37.0%、33.9%。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重新创造协作学习模式,让来自全球的学生借助网络平台交流并共建数据库、维基百科、图库以及其他共享资源。
2.面向世界需要、国家需要和学科前沿,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
大学要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原始创新。在全球化时代,坚持自主创新是建立在准确把握世界需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战略思想基础之上的。当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以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资源、能源、全球变暖等问题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大学必须具备强烈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应该在科学研究、人员交流、知识共享、跨国联合办学等方面增进国际合作,进行知识、信息和资源的交流,实现社会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现代大学要积极参与跨国界的“大科学计划”,利用各国科学技术资源与优势,解决国际上共同的课题。
大学要以努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的主要职能和研究方向,大学应集中于社会公益类、基础类、前沿技术的研究,研究经费也应向这些研究领域倾斜。要推动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加大为国家、区域、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
3.创新体制机制,为教育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大学创新能力的建设既需要大学自身的努力,同时在宏观上也需要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体制机制具有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要努力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成果为教育创新增添动力和保障。不断增强大学的市场意识、危机意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高校制度体系,不断增强大学自主进行制度创新的动力。要进一步规范政府和大学的权力、义务关系,明确政府的职责,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的问题。
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政策导向机制和评价机制,把质量和贡献作为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科特点,逐步完善数量、质量与贡献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团队评价和个体考核并重,鼓励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体制,实现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更加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更加科学的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
4.培育创新文化,塑造和弘扬创新精神
文化对于创新不可或缺,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创新思想观念的重要源头,在社会文化的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必须把培育创新文化作为基础工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营造追求真理、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培养创新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是坚持把观念创新放在首位。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努力创造鼓励、支持创新的有利条件,把创新精神的教育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和每个环节。二是尊重学术规律。要努力养成科学思维,尊重科研规律,认清科学研究需要冰冻三尺的积累,科研成果需要十年一剑的磨砺。力戒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宽容失败,同时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要给教授更多的自主权。三是形成开放民主的学术氛围。鼓励不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鼓励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标新立异、执著追求真理,真正让教师在开放民主的学术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四是营造团队合作,协同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现代科技只有大协作才能出大成果。要努力搭建平台,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与合作,弘扬团队精神,鼓励教师在积极的合作中提升创新能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