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李新宇
中世纪至16世纪英德两国的阅读文化
1. 中世纪至16世纪工业革命以前,英国阅读文化由垄断专属向启蒙开化转变
中世纪的英国处于王权从集中走向分散、等级分明的教俗两界封建社会。在阅读群体方面,教会垄断文化知识,知识阶层起初仅限于教会人士和少数宫廷政客;在阅读形式上,朗读成为主要阅读形式,聆听他人大声朗读书本是广大民众最主要的阅读交流活动;在阅读媒介方面,主要是历史手稿、法律副本文书、教会的各种文件、私人遗嘱、婚约以及编年体的史书。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阅读和写字是贵族和教会等专业人士的特殊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具备读写能力的人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因此,中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
随着12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阅读群体方面,能读会写的人已不限于贵族、教士或官吏,商人、农民、裁缝和水手也能读书写字了。据英格兰政治家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估计,15世纪已有50多万的英国人有识读能力;在阅读环境方面,英国很早就成立了大学和公共图书馆,但其藏书还是以宗教性和学术性为主;在阅读形式上,静默原则被牛津大学图书馆第一次采用,阅读从朗读逐渐向默读转变,阅读的主体逐渐由群体向个体演变。
2. 中世纪至16世纪时期,德国阅读文化由奢求渴望转向自由阅读
与英国等西欧国家一样,阅读在中世纪的德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阅读成为贵族诸侯等上层阶层的奢侈事情,阅读群体主要是修道院的僧侣;在阅读形式方面,以精读和朗读为主;主要读物是宗教典籍、神学著作和劝善书籍等;阅读目的在于领悟神谕,牢固信仰。
1445年,德国人古腾堡发明了欧洲的活字印刷术,并出版了《圣经》,这给德国的阅读文化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1517年,德国僧侣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革命,路德认为教皇及教会作为神的受造物都是可能犯错误的,只有《圣经》才是最高的权威,信徒自己阅读《圣经》得到启示,理解了《圣经》,即每个人可以阅读《圣经》和解释教义,就可能成为“义人”。尽管路德的宗教改革中关于阅读的内容没有扩展,但改革的目的是追求阅读权利和话语权,率先发展了自由阅读和个性化阅读。
近代英德两国的阅读文化
1. 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的阅读文化由精英向大众转变
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英国从相对稳定的前工业社会向日益扩张的工业社会过渡,是全世界经济最繁荣的国家,民众生活质量也有较大提高。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在阅读文化方面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阅读主体方面,以小绅士、教士、教师、政府雇员、商人、店主、农场主、工匠,以及一些新兴工厂的工人为主的民众阅读逐步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妇女读者群的出现,她们极大地刺激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在阅读媒介上,人文主义史学作品、政治史、教会史、通俗小说、年鉴、歌谣、戏剧、诗歌、日记、自传,还有新闻读物等开始进入了读者的视野;从读物构成来看,人们的阅读范围逐步由报纸、杂志、期刊扩大到各种书籍,满足了民众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在阅读环境上,图书馆藏书和家庭藏书获得长足发展,到18世纪末,在地方有近1,000个图书馆,伦敦超过100个;在小城镇中建立了众多的读书俱乐部,图书外借业务繁忙,家庭藏书逐年上升。19世纪初,英国皇家教育委员会做了关于私人和家庭藏书的调查,在对诺福克66个家庭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只有6户人家没有任何藏书,有藏书的家庭比例在这个调查中占90.9%,在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也大致如此;在阅读价值观上,当时社会有一种向上看的风气,下层模仿中层,中层追随上层,贵族阶层起表率作用,人们普遍认为阅读是有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会帮助人们认知世界,是引导人们从蒙昧走向理性,从粗野走向高雅,从卑微走向高贵的魔法棒。
2. 17世纪至19世纪,德国阅读文化由星火启蒙走向辉煌全盛时代
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70年代,是德国文化上的启蒙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以尊重人的理性、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为特征的时代潮流,此时文化成为政治的“高贵”替代物。18世纪中叶,出版商尼柯莱在阅读普及率较高的北方新教地区发起了启蒙运动,知识界及一部分开明君主开始学习和了解启蒙运动的原则和思想,阅读各类文化知识,声势浩大的阅读文化革命逐渐拉开帷幕。在阅读群体方面,市民中由商人、知识分子等组成的中产阶层开始阅读。到了1800年,德国已有一半人口具有读写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性读者跻身阅读读者的前列,有闲阶层的妇女们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的生活除了3个“K”(Kinder Kuche Kirche)子女、厨房、教堂之外,还有读书或进行文化活动。这不仅刺激了图书市场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图书的品位;在阅读媒介方面,杂志新媒体应运而生,长篇小说和散文逐步代替韵文成为文人雅士的新宠——这就是德国的媒体革命;在阅读形式方面,默读取代朗读,泛读取代精读;在阅读团体方面,阅读社团或称读书会以及文化沙龙出现了,读书会的成员互通有无,互相介绍新书,品评新书,有闲阶层邀请文化知识界交流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提高文化修养;在阅读价值方面,市民阶层的后裔凭借自己的学历和本领跻身于官僚队伍,在知识和文化修养中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价值,这就是德国版的“学而优则仕”。
现代英德两国的阅读文化
1. 20世纪至今,英国阅读文化——走向世界的阅读国度
进入20世纪的英国丢掉了帝国情结,转向欧洲,面向世界,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英国在阅读文化方面,提出了“让所有的国民都成为读者”的口号,为贯彻“让国内每一个人都有阅读的能力并有能力阅读”的宗旨,制定了“始于阅读”(Bookstart)计划,实施了“读者发展”“阅读是基础”等一系列的促进本国阅读文化的活动,同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专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的全球性计划先驱者。1998 年,英国提出世界首个国民阅读年活动,宣传口号是“将阅读进行到底”,投资2,300万欧元资助英国各个学校。进入网络时代,为适应数字阅读新趋势,英国组织了在线阅读会等活动,借助网络推广阅读,特别是针对阅读能力相对较差的人群开展“快阅读”活动。阅读年结束后,英国点燃的阅读热情并没有停止,围绕“读者发展”的宗旨,阅读年标语“读我”变为“继续读下去”,受政府委托的阅读运动组织,持续推广各种阅读活动。英国政府这一系列的阅读活动目的是让每位不同年龄的公民充分认识到阅读是个人生活的必需品,是为了未来国际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要学会从阅读中发现乐趣、寻找乐趣、增加文化涵养,体现英国绅士风度。
2. 20世纪至今,德国阅读文化——通过阅读传播民族文化
进入20世纪后,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文化上出现了多元文化融合和再造的趋势。在阅读文化方面,德国政府以图书馆为阵地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宣传口号为 “德国阅读:聚会地点图书馆”。德国依托分布合理、数量众多、顾及面广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阅读创造了必要条件。德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促进阅读不遗余力,1998年成立了“促进阅读基金会”,它是非政府的民间文化组织,制定全国阅读活动项目计划和措施、筹集运营经费、开展国民阅读调查研究等各方面工作。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与图书馆携手促进全民阅读可持续发展。除了“促进阅读基金会”这一核心机构外,德国还有遍布全国各州的237家重要机构,组织、协调大力推动国民阅读活动,负责举办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每个城市均设立公共书架。例如,2006年柏林开展的“森林书”微型图书馆项目延续至今。德国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特定的阅读计划和阅读推广模式,通过阅读将德国文化向全世界传播。现今,德国的阅读文化也面临着声像多媒体时代阅读的挑战,据2008年法兰克福书展提供的数据表明,近1/3的德国人每年阅读18本以上的书,家庭藏书量最高的国家是德国,高达300本,他们认为印刷图书和电子图书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电子图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形式,无处不在的书店、图书馆仍然是德国人的精神之根。
(作者单位:赵丹,北京建筑大学;李新宇,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