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鸽 左玉
摘要:要完成从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转型,需要教师以统整思维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析,并将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做教学化处理。统整可以有三个方面,一是把某个内容条目统整到它的一、二级主题下,把握知识内容的价值取向;二是将标准、活动建议、情景素材三个栏目进行统整,形成知识与能力的关联;三是不同主题间同一内容相关条目的统整,寻求条目间的联系。针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深入解析。
关键词:化学课程标准;统整思维;义务教育;内容标准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6-001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十年的改革实践,修订后已于2011年正式颁布。“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这句话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也已经成为中学教师日常话语中的一个共识。然而,这一观念至今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关注度明显偏低,备课前仔细研读过课程标准的化学教师不多,真正认为标准对教学有帮助的教师也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虽然有一定的课程标准意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标准的涵义,依据课程标准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还不强。只有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在理念,准确把握化学课程内容标准,才能更好地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
解析化学课程内容标准,既需要对每个内容条目的表述做微观解读,更应该用统整思维对同一教学内容形成宏观的整体把握。统整有三个方面:一是统整三级主题。内容标准采取了主题导向的三级三栏目的呈现形式,有必要把某个内容条目统整到它的一、二级主题下,以把握知识内容的价值取向。二是统整“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学习情景素材”三个栏目,形成知识、方法与能力的关联;三是统整不同主题之间的条目,将分散于不同主题中与同一内容相关的条目要求整合起来,寻求条目间的联系,整体设计教学。本文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二级主题内容为例,探讨如何以统整思维来解析化学课程内容标准,以提供一种研读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践的新思路。
1.分析三级呈现形式,探查内容条目的价值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课程内容”,采用了主题导向的三级三栏目的内容呈现形式。三级是指内容标准包括5大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又由若干个二级主题构成,这些二级主题说明了每个一级主题的核心指向,在每个二级主题下才以条目的形式具体描述学习内容及要求。而在实践中,二级主题得到的关注要远少于内容条目。多数教师往往只看知识点,把知识点转化为学习水平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内容标准的意义,忽视了知识学习的价值。研读课程标准,首先要把某个内容条目统整到它的一、二级主题下,以把握知识内容的价值取向。
例如,为什么学生要学习氧气、学习二氧化碳呢?是因为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属于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我们的身体、生活很重要,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社会生产也很重要。因此,它们的学习条目在“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个二级主题中。这就把内容贯以价值取向,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避免过于学科化的微观学习内容选择。
2.统整三个栏目,探查能力要求
在课程内容标准中,二级主题是以“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等三个栏目形式呈现的,这三个栏目整合了知识、过程号隋景。“标准”规定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及最基本要求,主要回答“学什么”及“学得怎样”的问题。“活动与探究建议”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活动,指明建议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主要回答“怎么学”的问题,为教学设计提供实施线索的参考。“学习情景素材”为“学什么”和“怎么学”提供学习背景,说明“标准”中的知识存在于哪些社会生活背景中。课程标准要求把知识点融入到相应的现实社会与个人生活实际情景中,体现STSE教育思想。学习这些内容后学生应该会用化学的视角去看待自然及社会现象,会应用化学知识对社会生活问题、自然现象以及个人经验形成新的理解与认识,会在社会生活实际中应用这些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
在二级主题的三个栏目中,“标准”是刚性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则是建议性的,而“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弹性更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据“标准”来界定课程内容,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这是不合适的。“标准”中的某一条目往往规定的是特定知识层面的学习要求,而对学习这一知识的能力要求无法体现。“标准”是对知识的要求,“活动与探究建议”是学习这一知识应训练的学生的能力,结合“学习情景素材”又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又要求学生具备迁移能力。尽管“活动”和“情景”是弹性的,可用其他活动形式、其他情景代替,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如何学会探究,学会学习的方法,形成基本探究能力,不仅要看“标准”的要求,还要分析活动建议及情景素材中的能力要求。
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一个元素化合物主题。“空气”是课标要求的混合物代表,从“我们周围的空气”的陈述看,与空气密切相关的条目是2-1-1(第2个一级主题,第1个二级主题下的条目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认为空气就是这样要求的,但从各类考试来看,对空气的要求似乎远比这个要求高。怎么看待课程标准与中考的关联,不是中考超标,也不是中考与课标要求脱节。只是课程标准的表达形式是分列式的,而中考对物质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应该用统整思维将分列式的内容条目和三个栏目的表达统整起来仔细分析,既要知道标准对知识的要求,还应该分析“活动与探究建议”及“情景”中的能力要求。条目2-1-1,属于记忆的水平;而“活动与探究建议”的第①点,“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属于理解和直接应用的综合水平,它的知识贡献点包括空气和氧气;能力贡献点则是探究。
有经验的教师,对这个知识点在新授课的要求与复习课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当到达活动与探究建议的第④点,要求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时,对空气的要求已经到了转化与间接应用的水平。这—点要求比第①点“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还要高,这是把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点,与探究的能力要求组合后的可能任务形式。把有关空气的内容条目和三个栏目的表达统整起来考虑理解课标时,就能建立起知识与能力、新授课与复习课教学的关联。
3.统整不同主题,探查条目间的联系
对一些重点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往往要求从不同角度去学习、去理解,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此,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要求和能力要求,不能只看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小条目,而是要把内容标准中不同主题的相关条目汇总起来,以统整思维探查不同条目间的联系,深入理解它们的认识水平,并转化为不同阶段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只有这样,课程标准才会对教学与评价起到真正的指导性作用。
例如,对于“氧气”这种物质的学习,最直接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条目2-1-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围绕“氧气”这一重点物质,除了最基本的要求外,理解要求就不是孤立地看待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了,它还涉及2-1-5“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2-1-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以及2-1-4“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这些都属于理解要求。这几点反映出直接应用水平,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要能动手去做这些实验。
除了“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在“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认识化学元素”二级主题中,条目3-3-1是“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这意味着在讲氧气的基础上,需要知道元素组成,需要知道这些元素会以不同形式存在,会以不同形式为人类做贡献。而在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中,还要用氧气的知识去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用氧气的知识去研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用氧气的知识去比较其他的燃料,这对氧气这种物质而言,就是转化和间接应用的水平。这就需要整体的思考与设计,需要统整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依然是基于教师的经验,基于教科书、基于参考资料的。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完成从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的转型。这既需要教师对每个内容条目的表述做细致分析,又需要以统整思维对课程标准进行整体解析,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涵义及其背后蕴含的教育理念,并有能力将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做教学化处理,形成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这种教学转型需要一系列保障条件,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在观念上的认同和在能力上的提升。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设计者、研究者,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课程标准素养,提升落实课程标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