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春
摘 要:新时期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渗透,可以拓宽德育实施途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德心结合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2.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德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3.相同的教育途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要通过课程、学科渗透、班主任工作、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家校结合等方式进行实施。
4.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无论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正面教育为主等教育规律,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尽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其理论基础、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德育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求提高道德水平,树立国家、道德、法制等观念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工作方法上,德育工作者扮演“塑造者”的角色,主要采用说服教育、提供榜样、确立规范、实践锻炼等方法,是倾向于理论灌输、榜样示范、引导行为的教导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则特别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尊重、信任、接纳、指导、协助学生,它不强求学生接受个人的观点,而在于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通过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更加成熟起来。它不是一个灌输过程,而是一个讨论和助人自助的过程。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心理问题德育化,也不能德育问题心理化。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往往会取得单纯思想品德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具体来说,两者的结合有下列几种主要途径。
1.以课堂教学为媒介,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虽然各学科侧重的知识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要求,就是教书育人并举,教学与教育统一。因此,各学科在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根据本学科特点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学科渗透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个从领会、接受、内化到质变的过程。各学科内容中都蕴涵着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方位开展,让广大任课教师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实施者。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把德育与心理教育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无论是德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单凭讲解和灌输,仅仅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和心理知识并没有多少价值,學生德性的生长和人格的完善,都必须通过体验才能实现。所以,要通过行为训练包括团队活动、班队、活动课等各种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在活动中理解、体验,从而达到内化为其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目的。
3.以心理需要为切入点,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渗透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之中。管理和服务不仅是实施德育的途径,而且也应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是二者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在管理中,我们要遵循人的尊重需要,重视营造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修改完善现行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弱化强制性,强化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规章制度是保护学生利益的一种手段,因而更自觉地遵守纪律,配合学校进行管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克服过去在管理教育学生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命令、控制、警告等错误做法,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的真诚、接纳、倾听、尊重的理念、方法与技巧,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及融洽的学校教育氛围,不但有益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
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涵,而且能使教师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学生,从而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